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

张春山  
【摘要】: 本论文在研究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与地应力、新构造运动关系的研究,把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开展区域性、综合性、定量化研究与评价,反映了区域地质灾害总体风险水平与地区差异。取得以下主要认识: 1.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特别发育的地区之一。主要地质灾害有:突发性的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瓦斯突出等,缓发性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黄土湿陷、特殊岩土病害、冻融、煤自燃等。北部地区以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地震为主,中部地区以地震、崩滑流和水土流失灾害为主,南部及西北部地区以冻融为主。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不规则的周期性,缓发性地质灾害则具有累积渐进的特点。 2.本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危害——造成人口伤亡、破坏各种工程和财产经济损失,二是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工业停工、停产和农牧业减产,交通中断,三是深远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阻碍可持续发展。 3.地质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地质灾害活动主要受控于自然条件,但人类活动在局部地区也可以占主导地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即社会的承灾能力是决定地质灾害形成的社会条件。当地质灾害活动作用于受灾体,并造成受灾体破坏或损失时,才能形成地质灾害。 4.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主要控制因素不同。可概括为二种类型:一是地质灾害活动的基础条件;二是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或激发因素。 5.本区地表现今地应力状态与现今构造运动特征基本吻合,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总体呈北东向,局部地区方向有变化。二维有限元模拟的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及最大剪应力的高值区与构造展布方向平行。但三种应力在空间展布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地震活动往往发生在局部应力高值区,而其它地质灾害如崩滑流等则不一定发生在应力高值区,而是主要发生在剪应力高值区。 6.从根本上看,地应力作用即内动力作用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基础,外动力和人为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起促进和激化作用。地质灾害与地应力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模式为地应力—区域新构造运动—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灾害的复杂循环系统。 7.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以Mapinfo平台为基础,并以Foxpro数据库为辅的计算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8.在已往的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中,一般是按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依次赋予权重值。使危险性指数和易损性指数的计算结果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本次权值是按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占所有因子关联度之和的比重来计算获得,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也有利于程序化管理,计算结果也更合理。 9.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指数等于危险性指数与易损性指数之积。评价区内116个单元的风险指数就代表了各个单元的风险程度。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各单元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将风险指数划分为五级,并编制了地质灾害风险程度图。在风险评价中,首次将最大剪应力作为参数引入评价模型。 10.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程度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总体上存在着中部地区较高,北部和南部较低的特点。从计算的风险指数结果看,有些风险评价单元的风险指数非常接近临界值,一旦危险性条件和易损性条件发生改变,将会引起地质灾害的风险级别发生变化。依据风险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与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向文;丁赣林;周小彬;周云荣;;新疆青河县崩塌地质灾害现状评述及成灾条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7期
2 何冬晓;谢世友;孙在斌;邓晓军;;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09期
3 何冬晓;谢世友;孙在斌;邓晓军;;中国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防治对策综述[J];四川地质学报;2007年01期
4 李迎新;;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4期
5 张成俭;;舟曲县城周边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年02期
6 张春山;南青民;廖椿庭;谭成轩;吴满路;马寅生;;黄河上游地区地应力状态与地质灾害关系探讨[J];地质力学学报;2007年03期
7 闫嘉祺,杨梅忠;渭北煤田的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J];中国煤田地质;1991年02期
8 周娟萍;王一剑;;瑞安市地质灾害研究[J];中国矿业;2010年S1期
9 叶龙珍;;福建省安溪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2期
10 王艳婷,吴志坤,马显春;韩城市的地质灾害及其成因[J];山西建筑;2005年06期
11 常晓军;丁俊;魏伦武;王德伟;毛郁;鄢毅;;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1期
12 杨庆一;;四川省天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年05期
13 张子端;王建力;何潇;唐亮亮;;陕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对策探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4 张子端;王建力;何潇;唐亮亮;;陕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15 王超;黄琨;周文生;王宁涛;;武山铜矿岩溶塌陷规律分析及防治[J];化工矿产地质;2008年04期
16 杜鹏;何登发;张光亚;;西西伯利亚盆地北部大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J];中国石油勘探;2011年03期
17 杨林;余勤;陈福春;;南京市滑坡形成机理及诱发条件研究[J];江苏地质;2005年04期
18 陈秀琼;陈永波;孔纪名;胡平华;;二滩库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分析[J];山地学报;2007年06期
19 舒成强;张斌;蒋良群;刘守江;;兴文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J];太原科技;2009年08期
20 梅海;张纪勋;;兰州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规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文智;张齐桂;;地应力与地质灾害关系探讨[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林向芳;;乌海市海勃湾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吕录仕;鲍桂宝;牛宝茹;;川藏公路海子山-竹巴笼段地质灾害分布规律遥感分析[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张雪峰;何政伟;杨晏立;薛东剑;陈晓杰;;震后平武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危险性评价[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进朝;张青锁;许申巧;;河南省偃师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6 冯琳;徐建红;;豫西黄土特征及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下册)[C];2010年
7 王玉洲;;西部原油长输管道黄土区地质灾害区域规律及致害机理[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8 张玉明;白朝军;陈瑞保;方怀宾;左爱萍;刘长乐;;国道G214线盐井—芒康段地质灾害遥感调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文建设;王斌;;四川通江县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A];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283大队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赵世发;石明生;王俊;杜军;田玲;程晓丹;;秦巴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判据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2 杜军;基于三维影像数据的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薛凯喜;极端降雨诱发山地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姚亚明;焉耆盆地油气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D];西北大学;2004年
5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6 陈伟;西南山区城镇建设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控制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王涛;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孟庆华;秦岭山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9 张雪峰;区域性山地环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以晨;吉林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及预报预警系统建设[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岳安;绵竹市绵远河地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勇;黄陵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李月美;什邡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志勇;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D];西南大学;2010年
5 程庆展;福建省地质灾害类型与评价分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成亮;宜万铁路岩溶区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王宇;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8 许清涛;和龙市地质灾害分区与评价[D];吉林大学;2004年
9 马宏宇;四川茂县维城乡前、后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彬;基于GIS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和自兴;以人为本 科学防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王莉;我省提前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排查[N];青海日报;2008年
3 记者 文彩云;南宁出台方案防治地质灾害[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严志亮;面对120万方滑坡的严峻险情[N];金华日报;2005年
5 记者 范宏喜;今年汛期后半程防灾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6 记者 马家龙 冉玉兰;云南再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盛利;四川:抗击地质灾害 科技力量总动员[N];科技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何万敏 苏华;省政府督查组来我州督查 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N];凉山日报(汉);2010年
9 记者 魏瑶;全市开展地质灾害大排查[N];兰州日报;2010年
10 九三学社中央;亟待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力度[N];人民政协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