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北缘上新世—早更新世构造变形与高原隆升
【摘要】:
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及其产生的隆升是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与前缘。~65—45Ma以来,印度地体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产生的构造变形是驱动青藏高原崛起的主要动力,高原周缘构造变形带是高原形成演化的重要的构造地貌单元,也是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西北缘地区是高原面最高、地形变化最显著和靠近西构造结的区域,也是新生代构造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然而,目前对造成高原隆升的构造变形研究尚待深入,在实际资料上尚需进一步丰富。本论文以青藏高原西北缘西段的西昆仑山及其毗邻盆地的新构造变形为主线,结合沉积响应、岩浆活动、岩石剥露等研究,总结了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演化序列与西域砾岩的成因,分析了动力来源与变形机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时代、幅度和方式。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冲断变形带在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呈幕式逆冲,高原边缘的逆冲断层具有后展式扩展特征,而盆地边缘的逆冲断层显示为前展式扩展;盆地内部的冲断褶皱变形由造山带向盆地褶皱幅度减弱,多数为与隐伏逆冲断层活动有关的断展褶皱,并形成相关的生长地层。新生代以来最强烈的褶皱冲断变形发生在上新世—早更新世,~1.1—0.7 Ma的昆黄运动最终使中更新世以前地层全面褶皱,并形成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
与造山带毗邻的盆地沉积反映了沉积盆地对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响应。塔西南坳陷新生代沉积可以划分为古新世—早渐新世海相充填序列、晚渐新世—中新世河流—三角洲充填序列、上新世—早更新世山麓堆积3个充填序列,碎屑岩成分统计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强烈的剥蚀去顶作用发生于上新世—早更新世,依据沉积相的变化、不整合与楔顶沉积的发育、泥石流堆积、古水流体系的重大转折和生长地层等标定的逆冲断层强烈活动的时代为上新世早期—早更新世。
岩浆作用是构造运动的产物,青藏高原西北缘在中新世以前岩浆活动零星,从10—8Ma开始岩浆活动增加,笔者在泉水沟北发现了锆石SHRIMPU-Pb年龄为10.1±0.4 Ma、9.7±0.2 Ma、9.1±0.3 Ma的中新世晚期的3个小型花岗岩岩株,与根据东昆仑断裂走滑速率估算的走滑运动时代一致,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为壳幔混合花岗岩,构造就位于走滑拉张区域;此外,在甜水海北新发现了全岩~(40)Ar—~(39)Ar年龄为8.3±0.3 Ma的粗面质火山岩。青藏高原西北缘自10—8Ma以来的火山作用逐渐增强,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来源于壳幔过渡带,空间分布受走滑断裂的拉分盆地构造控制,是印亚碰撞壳幔作用的结果。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记录了岩石在地壳最上部约3km的剥露时代,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热历史模拟是了解岩石剥露历史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海拔4700—5600m的高原面上花岗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和热历史模拟,获得了25~17Ma和3~2Ma以来的2阶段快速冷却的热演化历史;对西昆仑山前地形变化最大的陡坡带的逆冲断裂带中的花岗岩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主要裂变径迹年龄介于2.9±0.5—0.9±0.3Ma,不同逆冲岩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具有“上新下老”的非正常分布现象,显示后展式的逆冲断层运动控制了陡坡带的岩石冷却剥露,同时也表明高原边缘逆冲断层系约3Ma以来发生了向北的强烈逆冲运动;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显示~5Ma以来陡坡带的剥蚀厚度达5—7km,是高原内部剥蚀量的4—8倍,陡坡带快速剥蚀,大量近源粗碎屑在山麓带高速堆积,可能是西域砾岩形成的主要原因,即西域砾岩属构造成因。
高原地貌的演化主要受控于构造变形,与西昆仑造山带毗邻的塔西南盆地区域古水流方向在中新世—上新世之交发生偏转,暗示现今青藏高原北缘的构造地貌和水系格局在上新世以前并不存在,是从早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时才开始逐渐演化形成的:而垂直造山带的山前水系的形成,暗示昆仑山的快速抬升隆起。从在上新世早期古水流方向发生的重大转折,早更新世中晚期山前水系的发育,暗示西构造结从上新世开始不断向北楔入。
综合上述资料,结合区域研究成果笔者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是一个与构造变形相适应的多阶段的复杂的抬升过程,经历了~25—17Ma的初期隆升、~10—8Ma的早期小幅隆升、~5.3—3.6Ma的中期快速隆升、~3.6—0.7Ma的晚期强烈隆升以及0.7Ma以来的再次隆升,才最终铸就了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地貌格局;而青藏高原主期隆升时代应在上新世—早更新世,主要的隆升形式是通过边界断裂向周缘盆地的逆冲作用完成的,上新世中晚期以来,青藏高原的净隆升量约达2000—3000m。本文的工作以构造地质学多方面的证据支持中国学者长期以来认为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上新世—早更新世的事件。
通过构造形迹分析、断层擦痕反演的构造应力场及现代GPS测量结果分析,认为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向北北东的挤压作用和塔里木盆地向南南西的阻挡,与帕米尔西构造结向北的楔入作用有关,并显示出上新世早期和早更新世中晚期两次强烈的楔入作用。
|
|
|
|
1 |
赵志军;方小敏;李吉均;;祁连山北缘酒东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2 |
夏义平;徐礼贵;李树新;郑良合;王贵重;王志勇;;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J];新疆地质;2009年03期 |
3 |
安艳芬;韩竹军;万景林;;川南马边地区新生代抬升过程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5期 |
4 |
曾涛,董文杰;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值模型与实测模型之比较[J];科学通报;1997年20期 |
5 |
杨六成;陈海福;;柴达木盆地甜参1井砾岩层厚度特征及其青藏高原隆升意义初探[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6 |
丁仲礼;;我国在岩石圈演化和古环境演化交叉研究中的潜在优势[J];国际地震动态;1997年Z1期 |
7 |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管烨;张季生;贺日政;黄立言;;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8 |
安芷生,王苏民,吴锡浩,陈明扬,孙东怀,刘秀铭,王富葆,李力,孙有斌,周卫建,周杰,刘晓东,鹿化煜,张云翔,董光荣,强小科;中国黄土高原的风积证据: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开始及青藏高原的隆升驱动[J];中国科学D辑;1998年06期 |
9 |
向树元民;马新民;泽仁扎西;巴桑次仁;;嘉黎断裂带两侧晚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纪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10 |
徐平;张然;侯婷婷;朱晓君;;藏北西部鲁玛江冬错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J];地质学刊;2009年03期 |
11 |
李力,安芷生;过去600万年黄土高原夏季风周期的阶段性演化及其强迫因子初探[J];第四纪研究;2001年02期 |
12 |
翟鹏济,康铁笙;某些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J];科学通报;1989年13期 |
13 |
魏喜;贾承造;孟卫工;张方礼;;西琛1井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地化特征及地质意义[J];岩石学报;2007年11期 |
14 |
李小明;龚贵伦;;吉林大拉子组时代的裂变径迹约束[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06期 |
15 |
宋春晖;鲁新川;邢强;孟庆泉;夏伟民;刘平;张平;;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元素特征与古气候变迁[J];沉积学报;2007年03期 |
16 |
孙志国,蓝先洪,刘宝柱,张训华,鞠连军,吴建政,韩春瑞,郭卫东;西沙珊瑚礁中青藏高原隆升的锶同位素记录[J];海洋科学;1996年03期 |
17 |
丁林;裂变径迹定年方法的进展及应用[J];第四纪研究;1997年03期 |
18 |
方小敏,吕连清,杨胜利,李吉均,安芷生,蒋平安,陈秀玲;昆仑山黄土与中国西部沙漠发育和高原隆升[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3期 |
19 |
崔之久;李德文;刘耕年;冯金良;张威;;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的性质与夷平面的形成环境[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20 |
邓涛;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开馆典礼暨中国和政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国际研讨会举行[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