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黑龙江东部汤原断陷石油地质特征与远景分析

侯献华  
【摘要】: 汤原断陷是伊舒地堑北部的一个次级断陷,几次评价结果均显示其有着可观的油气资源量,但至今,在地质勘探上仍未获大的突破。 本文通过对已有地震资料的重新解释,认为汤原断陷的构造特征为主要发育北东向和北西西向断裂,其次发育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断层,两组骨干的断裂使汤原断陷整体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架,断陷经历了中生代断陷期、新生代的强烈断陷期、持续断陷期、断凹转化期、断陷萎缩期、断陷消亡期六构造演化阶段。通过对研究区古生物、岩性、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重新进行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利用井震合成记录、基干井间地层对比等手段,对汤原断陷的地层进行了划分对比,调整了原有的分层数据,证实了白垩系和古新统乌云组地层的存在与大致分布范围。综合露头、岩芯、测井和地震的研究成果,按四分法无级层序的划分方法,建立了汤原断陷的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了2个巨层序、3个超层序、20个三级层序。通过对钻井岩芯的观察描述,进行岩芯相分析,同时,开展测井相和地震相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地震相沉积相的对应关系,识别出了扇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湖底扇相3种主要相类型,进一步划分出7种沉积亚相和17种沉积微相。 综合研究生、储、盖层特征认为,烃源岩主要有两大类,即暗色泥岩和煤,以暗色泥岩为主。通过对烃源岩有机地化分析可知,汤原断陷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少部分为ⅡB型,个别为ⅡA型;目的层段有机质的丰度以宝一段、达一段和乌云组最好,新安村组次之,宝二段和白垩系较差;有机质的成熟度随着埋深增加而增大。从油气源追踪对比结果来看,达连河组和新安村组湖相泥质岩是湖相油的主要烃源层,新安村组和乌云组煤系地层是煤系油的主要烃源岩。宝泉岭组一段和白垩系暗色泥岩是潜在的烃源岩。组成汤原断陷的储层岩性以不等粒砂岩、混合砂岩、砂砾岩及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指出其物性一般为中孔—中渗为主。汤原断陷油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自生自储型、下生上储型和新生古储型。 汤原断陷总的石油资源量为0.952~2.509×10~8t,天然气资源量为203.15~469.6×10~8m~3。可见汤原断陷资源前景可观。综合分析油气地质条件(生、储、盖、圈、运、保)后,对汤原断陷的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并指出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墨西哥碳酸盐岩沉积相的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上的应用(一)[J];石油勘探与开发;1977年05期
2 雍天寿;全国石油资源评价沉积相研究成果交流会在中原油田召开[J];新疆石油地质;1986年02期
3 王寿庆;双河扇三角洲沉积相及其模式[J];新疆石油地质;1986年03期
4 周书欣;;我国碎屑岩沉积相的研究动向(节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年01期
5 何建军,黄德济,贺振华;利用地震波场主振幅参数划分沉积相及其变化特征研究[J];矿物岩石;1999年04期
6 罗治形;徐国勇;李晓山;唐春荣;陈建国;;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扩边潜力初步探讨[J];新疆石油科技;2001年01期
7 黄小平,杜洪凌,史晓川;地震相分析在石南21井区沉积相划分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6期
8 谢占安,赵岩;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G29区块的应用及效果[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04期
9 张革胜;;渭北煤田韩城矿区含煤建造浅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2期
10 韩小俊;施泽进;郑天发;;地震地层及地震相分析在川东南复杂储层识别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1 凌云;刘得光;黄国荣;吐逊阿依;杨红霞;李立;;石南地区田头屯河组沉积相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6年02期
12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梁积伟;黄雷;;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构造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2期
13 夏勇;康锐;杨友运;;鄂尔多斯盆地铁边城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9期
14 刘蜀敏;唐雪萍;马波;李小玲;;川西白马庙气田蓬莱镇组河道识别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年03期
15 刘丽;;XZ-ZD地区储层综合研究及结论[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5期
16 郭振莲;;沙1井钻遇主要目的层沉积相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6期
17 罗东明;陈召佑;吝文;苑保国;向树安;;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2、3段沉积微相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5期
18 张艳红;张洪国;;濮城油田西区沙河街组二段上2+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2期
19 ;《沉积岩与沉积相》被评为2007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J];石油教育;2007年06期
20 陈沛;赵学钦;薛小红;杨海军;杨栓荣;余新启;;轮古7区块奥陶系中下统沉积储层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随继;;据岩相转换优势度的沉积相判别和古地貌恢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跃进二号油田第三系为例[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2 王雅峰;王革;杨辉;;应用三维可视透视技术进行临江地区扶杨油层沉积相研究[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朱静;余芳;;鄂尔多斯盆地子洲-清涧地区山西组沉积相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金振奎;张响响;邹元荣;王邵华;明海慧;周新科;;青海砂西油田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部沉积相定量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赵梅;;黄海中部海岸末次冰盛期第一硬质粘土层的粒度分维特征及其环境意义[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刘瑞林;华运隆;何千里;金振武;;序神经网络直接识别沉积相[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张金亮;;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沙三段沉积相[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贾进华;;库车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9 曾德铭;王兴志;宋章强;;川西北地区雷口坡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影响[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王德祖;;华亭矿区延安组沉积环境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献华;黑龙江东部汤原断陷石油地质特征与远景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2 厉玉乐;泰康——西超地区沉积相研究及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王隆平;中亚地球物理与构造格架[D];中南大学;2001年
4 钟延秋;依—舒地堑汤原断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刘云田;柴西第三系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3年
6 陈岩;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7 胡志方;三江盆地绥滨坳陷中生界层序地层与有利目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邢德和;辽宁西部义县组地层及古地理特征[D];吉林大学;2005年
9 赵东升;柴达木盆地西南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体系及有利砂体预测[D];西北大学;2006年
10 李尚林;藏北羌塘盆地仓来拉地区地层特征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刚;白马庙—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沉积相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2 赵丽娜;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沉积相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书峰;临南洼陷沙四上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杨仁超;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古生界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曾德铭;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韩丹;库车西部巴什基奇克组—库姆格列木群物源体系、沉积相与储层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汪伶俐;红连—胜北地区上侏罗统喀拉扎组及白垩系储层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王运所;陕北富县探区长3段储层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杨文敬;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纪沉积演化及其控制下的油气地质条件[D];西北大学;2006年
10 展文宁;基于增量学习的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研究及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金小平;中南地区基础地质研究见成效[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晨澜;沉积盆地和沉积相[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记者 陈金凤 特约记者 郝晓红;西北北部区域地质构造格架重新厘定[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4 刘飞鸿;西藏地调院矿产远景调查成果多多[N];中国矿业报;2007年
5 陈梦阳马扬;辽宁比华北更早向陆地抬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晋悦;行走50万公里的地质学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记者 何毓敏 通讯员 尚孔恩;贵州局西藏项目通过野外验收[N];中国矿业报;2005年
8 通讯员 姜浩然 贺金丽 吕颖;华北同口不再“休眠”加速上产[N];中国石油报;2011年
9 王家华;油气储层随机建模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3年
10 黄寰;刘宝珺和他的科学世界[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