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盆地达连海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
【摘要】:
共和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西风的交汇带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过渡带,荒漠化十分严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全球变化非常敏感。开展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的气候环境演变研究不仅了解共和盆地的历史,而且对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选择位于共和盆地东部的达连海湖泊(现已干涸)为研究对象,在湖心取得2个深度分别为2.52m(达连海Ⅰ剖面)和2.60m(达连海Ⅱ剖面)的浅井剖面。其中Ⅰ剖面AMS~(14)C年测年表明底部年代为5600 cal a BP。选取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含量以及色度等作为环境代用指标。
达连海环境指标分析显示,沉积物细,反映水动力较弱,反之就较强;磁化率和中值粒径有较好的对应,反映在气候温暖湿润时,磁化率高,气候变凉变干时,磁化率较低;达连海的碳酸盐含量较低,也与中值粒径对应较好;色度的L~*和碳酸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L~*与a~*、b~*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但a~*、b~*之间存在正相关,后二者均反映出温湿—冷干的波动。
达连海自中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Ⅰ阶段:5600~5100cal a B.P.期间,气候温暖湿润,为全新世气候环境条件最好的阶段,有机质含量丰富,
Ⅱ阶段:5100~2500cal a B.P.期间,温度有所降低,气候温凉偏干,有机质含量较多;
Ⅲ阶段:2500~800cal a B.P.期间,温度有所回升,降水有所增加,有机质含量少;
Ⅵ阶段:800~0cal a B.P.期间,气候表现为寒冷干燥。
研究表明,达连海所反映的中、晚全新世以2500 cal a B.P.为界线;在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期内,存在大致3700~4100 cal a B.P.干冷气候事件。在晚全新世发生了明显的几次冷干事件,其中最后1次对应于小冰期;大约在800~1200 a A.D达连海记录到中世纪暖期的存在。
共和盆地近代气候变化分析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逐渐升温的,各季节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不一致,进一步表明西南季风减弱的可能,共和盆地目前降水偏少的暖干环境与地面大气环流形势变化有关,而太阳活动可能是驱动短期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
|
|
|
1 |
李潮流;康世昌;;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2006年03期 |
2 |
王苏民,冯敏;内蒙古岱海湖泊环境变化与东南季风强弱的关系[J];中国科学B辑;1991年07期 |
3 |
张振克,吴瑞金,沈吉,吴艳宏,朱育新,潘红玺;近1800年来云南洱海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J];湖泊科学;2000年04期 |
4 |
于革,柯贤坤;从2003年加拿大第四纪与地貌大会看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原因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3年15期 |
5 |
王顺兵;葛全胜;郑景云;;中国2kaBP前后的气候及其影响[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2期 |
6 |
王维;马玉贞;冯兆东;蒙红卫;桑艳礼;翟新伟;;蒙古国中部Ugii Nuur湖8660 a BP以来高分辨率孢粉记录及气候变化[J];科学通报;2009年04期 |
7 |
王苏民;施雅风;;晚第四纪青海湖演化研究析视与讨论[J];湖泊科学;1992年03期 |
8 |
杨湘奎;杜绍敏;张烽龙;;呼伦贝尔高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2期 |
9 |
薛积彬;钟巍;赵引娟;彭晓莹;;东疆北部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的湖泊沉积记录[J];中国沙漠;2008年04期 |
10 |
张会领;覃嘉铭;林玉石;蒲晓强;刘长华;;云南寻甸地区全新世中期气候变化模式研究[J];热带地理;2009年06期 |
11 |
孙顺才;王苏民;郑长苏;;中国湖泊地貌与湖泊沉积学研究概况[J];湖泊科学;1989年01期 |
12 |
安成邦;陈发虎;;中东亚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以湖泊研究为例[J];湖泊科学;2009年03期 |
13 |
韩美,李艳红,张维英,张丽娜;中国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04期 |
14 |
李传顺;江波;李安春;李铁刚;蒋富清;;冲绳海槽西南端中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与物源分析[J];科学通报;2009年09期 |
15 |
崔建新;周尚哲;常宏;;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
16 |
王绍武;闻新宇;黄建斌;;五帝时代(距今6-4千年)中国的气候[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2期 |
17 |
宋春晖,白晋锋,赵彦德,金洪波,孟庆泉;临夏盆地13~4.4Ma湖相沉积物颜色记录的气候变化探讨[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
18 |
孙艳荣;崔海亭;刘鸿雁;李平日;谭惠忠;;埋藏古木的树轮碳同位素作为古气候变化代用指标的可能性[J];地球学报;2006年06期 |
19 |
任晓辉;董进国;陈昌海;;中全新世河南南阳石笋记录的百年季风干旱事件[J];中国岩溶;2006年04期 |
20 |
张威;穆克华;崔之久;冯金良;杨建强;;云南拱王山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J];地球与环境;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