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地体中的印支期造山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
本研究以松多榴辉岩带的发现和古特提斯洋盆的可能南移为线索,重点对松多榴辉岩构造带的造山作用、区域背景、发展演化以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折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拉萨地体中松多群变质岩系的变形构造、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剪切带中石英组构的EBSD测定,白云母石英片岩和榴辉岩及退变榴辉岩的白云母和角闪石的~(40)Ar-~(39)Ar年代学测定以及二长花岗岩岩体的SHRIMP U-Pb年代学分析,初步确认拉萨地体曾经历过一期规模宏大的印支期造山事件。本研究取得的进展和主要结论如下:
1.从北向南将研究区划分为北拉萨古特提斯构造单元和冈底斯火山岩浆增生杂岩带两个构造岩性单元。初步认为松多群经历了三期区域构造变形。主变形期松多群内形成多条近东西向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兼有自东向西的走滑,反应强变形阶段的挤压转换性质。由于榴辉岩或退变榴辉岩多沿韧性剪切带分布,与围岩接触位置有石榴子石流动变形等现象,显示榴辉岩在折返过程中经受了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改造。
2.松多群糜棱质白云母石英片岩的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以及榴辉岩和糜棱质退变榴辉岩的白云母和角闪石的~(40)Ar-~(39)Ar年代学测试表明拉萨地体经历过印支期造山事件,造山时间大约为220-240 Ma,这一事件为二叠纪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代表标志为拉萨榴辉岩带)之后南、北拉萨地体碰撞的产物。榴辉岩与糜棱质退变榴辉岩的白云母和角闪石~(40)Ar-~(39)Ar年代学年龄与白云母石英片岩反映的碰撞造山年龄基本一致,说明榴辉岩折返退变的时代和碰撞造山的时代一致,从年代学上证实了榴辉岩的折返和碰撞造山是同时代的产物,说明区域性的韧性挤出及挤压转换作用应是本区榴辉岩折返出露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机制。
3.本研究的二长花岗岩SHRIMP U-Pb年代学分析结合有关区域地质资料表明,拉萨地体内沿当雄-工布江达-波密一线分布一条形成于210-190Ma(高精度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的晚印支期花岗岩带,这些花岗岩既有较基性的花岗闪长岩,又有较酸性的淡色花岗岩,形成时代低于松多群的碰撞造山年龄和榴辉岩的折返年龄,应是和拉萨地体内印支期造山事件相关的晚碰撞或后碰撞花岗岩,这种认识也得到岩石地球化学判别图解的支持。
4.综合区域沉积学、火山岩浆活动以及蛇绿混杂岩等的证据,表明拉萨地体内部的印支造山带应是一条至少西起措勤(向西可追索至狮泉河),向东经南木林北部、墨竹工卡、工布江达,然后绕过雅鲁藏布大拐弯直至波密境内的一条规模宏大的碰撞型造山带。拉萨地体内印支造山带的确定使青藏高原印支山链的范围从过去认为的羌塘地体向南扩大到拉萨地体之中,丰富了中国“T”字形印支造山系的研究内容。
5.本研究初步建立起拉萨地体自早古生代中晚期直至早中生代的地质演化的时空格架。根据时空演化过程拉萨地体早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区域演化历史可划分为七个阶段,七个阶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反映了古冈瓦纳大陆北缘与北拉萨地体之间古特提斯大洋演化的完整过程。
|
|
|
|
1 |
张旗;;镁铁-超镁铁岩与威尔逊旋回[J];岩石学报;1992年02期 |
2 |
李一良,郑永飞,傅斌;大别山榴辉岩中石英脉的氧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4期 |
3 |
王惠初,袁桂邦,辛后田,郝国杰,郑健康,张宝华;柴北缘绿梁山地区榴辉岩的产状及其成因意义初探[J];中国地质;2001年07期 |
4 |
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张泽明,陈文,李海兵;柴北缘榴辉岩的峰期和退变质年龄:来自U-Pb及Ar-Ar同位素测定的证据[J];地球化学;2000年03期 |
5 |
程裕淇,庄育勋,高天山,简平;大别山菖蒲—碧溪岭地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和有关岩石的岩石类型及其原岩性质[J];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
6 |
刘景波;中温榴辉岩中柯石英和金刚石形成的一种地震成因模型[J];岩石学报;1994年04期 |
7 |
胡能高,赵东林,徐柏青,王涛;北秦岭官坡地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岩相学及变质作用研究[J];矿物岩石;1995年04期 |
8 |
郑永飞,李一良,龚冰;大别—苏鲁造山带榴辉岩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安徽地质;2001年02期 |
9 |
郑永飞,李一良,龚冰;大别-苏鲁造山带榴辉岩及其中磷灰石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
10 |
金振民;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构造结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启示[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
11 |
李光明,曹苏扬;鲁东榴辉岩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年06期 |
12 |
凌贤长;鲁东造山带基本特征及边界确定[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13 |
高俊;西南天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科学通报;1997年07期 |
14 |
孙先如;大别山榴辉岩(牌楼)P-T-t轨迹[J];安徽地质;1995年04期 |
15 |
亓润章,郑济林,钱雪明;苏胶地体内榴辉岩的成因环境探讨[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6年Z2期 |
16 |
杨天南,许志琴,陈方远;江苏东海榴辉岩向斜长角闪岩转化的研究[J];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17 |
胡能高,徐柏青,赵东林;北秦岭造山带榴辉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8 |
李一良,郑永飞,傅斌,李龙;大别山东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2001年01期 |
19 |
张汉凯;安徽太湖榴辉岩中某些变质矿物的标型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
20 |
胡能高,杨家喜,赵东林;北秦岭榴辉岩Sm-Nd同位素年龄[J];矿物学报;199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