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拉萨地体中的印支期造山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李化启  
【摘要】: 本研究以松多榴辉岩带的发现和古特提斯洋盆的可能南移为线索,重点对松多榴辉岩构造带的造山作用、区域背景、发展演化以及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折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拉萨地体中松多群变质岩系的变形构造、韧性剪切带的研究,剪切带中石英组构的EBSD测定,白云母石英片岩和榴辉岩及退变榴辉岩的白云母和角闪石的~(40)Ar-~(39)Ar年代学测定以及二长花岗岩岩体的SHRIMP U-Pb年代学分析,初步确认拉萨地体曾经历过一期规模宏大的印支期造山事件。本研究取得的进展和主要结论如下: 1.从北向南将研究区划分为北拉萨古特提斯构造单元和冈底斯火山岩浆增生杂岩带两个构造岩性单元。初步认为松多群经历了三期区域构造变形。主变形期松多群内形成多条近东西向的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兼有自东向西的走滑,反应强变形阶段的挤压转换性质。由于榴辉岩或退变榴辉岩多沿韧性剪切带分布,与围岩接触位置有石榴子石流动变形等现象,显示榴辉岩在折返过程中经受了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改造。 2.松多群糜棱质白云母石英片岩的白云母~(40)Ar-~(39)Ar年代学以及榴辉岩和糜棱质退变榴辉岩的白云母和角闪石的~(40)Ar-~(39)Ar年代学测试表明拉萨地体经历过印支期造山事件,造山时间大约为220-240 Ma,这一事件为二叠纪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代表标志为拉萨榴辉岩带)之后南、北拉萨地体碰撞的产物。榴辉岩与糜棱质退变榴辉岩的白云母和角闪石~(40)Ar-~(39)Ar年代学年龄与白云母石英片岩反映的碰撞造山年龄基本一致,说明榴辉岩折返退变的时代和碰撞造山的时代一致,从年代学上证实了榴辉岩的折返和碰撞造山是同时代的产物,说明区域性的韧性挤出及挤压转换作用应是本区榴辉岩折返出露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机制。 3.本研究的二长花岗岩SHRIMP U-Pb年代学分析结合有关区域地质资料表明,拉萨地体内沿当雄-工布江达-波密一线分布一条形成于210-190Ma(高精度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的晚印支期花岗岩带,这些花岗岩既有较基性的花岗闪长岩,又有较酸性的淡色花岗岩,形成时代低于松多群的碰撞造山年龄和榴辉岩的折返年龄,应是和拉萨地体内印支期造山事件相关的晚碰撞或后碰撞花岗岩,这种认识也得到岩石地球化学判别图解的支持。 4.综合区域沉积学、火山岩浆活动以及蛇绿混杂岩等的证据,表明拉萨地体内部的印支造山带应是一条至少西起措勤(向西可追索至狮泉河),向东经南木林北部、墨竹工卡、工布江达,然后绕过雅鲁藏布大拐弯直至波密境内的一条规模宏大的碰撞型造山带。拉萨地体内印支造山带的确定使青藏高原印支山链的范围从过去认为的羌塘地体向南扩大到拉萨地体之中,丰富了中国“T”字形印支造山系的研究内容。 5.本研究初步建立起拉萨地体自早古生代中晚期直至早中生代的地质演化的时空格架。根据时空演化过程拉萨地体早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区域演化历史可划分为七个阶段,七个阶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反映了古冈瓦纳大陆北缘与北拉萨地体之间古特提斯大洋演化的完整过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旗;;镁铁-超镁铁岩与威尔逊旋回[J];岩石学报;1992年02期
2 李一良,郑永飞,傅斌;大别山榴辉岩中石英脉的氧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4期
3 王惠初,袁桂邦,辛后田,郝国杰,郑健康,张宝华;柴北缘绿梁山地区榴辉岩的产状及其成因意义初探[J];中国地质;2001年07期
4 张建新,杨经绥,许志琴,张泽明,陈文,李海兵;柴北缘榴辉岩的峰期和退变质年龄:来自U-Pb及Ar-Ar同位素测定的证据[J];地球化学;2000年03期
5 程裕淇,庄育勋,高天山,简平;大别山菖蒲—碧溪岭地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和有关岩石的岩石类型及其原岩性质[J];地质学报;2002年01期
6 刘景波;中温榴辉岩中柯石英和金刚石形成的一种地震成因模型[J];岩石学报;1994年04期
7 胡能高,赵东林,徐柏青,王涛;北秦岭官坡地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岩相学及变质作用研究[J];矿物岩石;1995年04期
8 郑永飞,李一良,龚冰;大别—苏鲁造山带榴辉岩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安徽地质;2001年02期
9 郑永飞,李一良,龚冰;大别-苏鲁造山带榴辉岩及其中磷灰石的碳同位素地球化学[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10 金振民;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构造结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启示[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11 李光明,曹苏扬;鲁东榴辉岩矿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年06期
12 凌贤长;鲁东造山带基本特征及边界确定[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13 高俊;西南天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科学通报;1997年07期
14 孙先如;大别山榴辉岩(牌楼)P-T-t轨迹[J];安徽地质;1995年04期
15 亓润章,郑济林,钱雪明;苏胶地体内榴辉岩的成因环境探讨[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6年Z2期
16 杨天南,许志琴,陈方远;江苏东海榴辉岩向斜长角闪岩转化的研究[J];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17 胡能高,徐柏青,赵东林;北秦岭造山带榴辉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8 李一良,郑永飞,傅斌,李龙;大别山东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J];岩石学报;2001年01期
19 张汉凯;安徽太湖榴辉岩中某些变质矿物的标型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20 胡能高,杨家喜,赵东林;北秦岭榴辉岩Sm-Nd同位素年龄[J];矿物学报;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隆康;储玲林;张超;严溶;;大别榴辉岩:造山带内深成基性岩浆作用的证据[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立飞;艾永亮;李强;李旭平;宋述光;魏春景;曲俊峰;王乾杰;;新疆西天山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构造演化[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陈丹玲;孙勇;刘良;张安达;罗金海;柳小明;;柴北缘鱼卡河超高压榴辉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陈意;叶凯;;榴辉岩中常用温压计的应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金振民;章军锋;高山;金淑燕;刘惠芳;;榴辉岩部分熔融与拆沉和陆壳增生关系[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游振东;苏尚国;梁凤华;张泽明;;中国大陆科学钻100-2000米岩心榴辉岩类岩石退变质过程:对超高压变质地体隆升的启示[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范宏瑞;郭敬辉;胡芳芳;储雪蕾;刘景波;陈福坤;金成伟;;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差异折返:流体包裹体证据[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储雪蕾;郭敬辉;范宏瑞;金成伟;;苏鲁超高压地体榴辉岩的矿物氧同位素与包裹体气体成分及地质意义[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吴维平;徐树桐;江来利;张文兰;;大别山碧溪岭榴辉岩金红石的赋存状态和微量元素特征[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吴维平;江来利;徐树桐;张勇;余小俭;刘贻灿;陈冠宝;;大别山东北部桐城陶冲地区榴辉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化启;拉萨地体中的印支期造山作用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2 章军峰;榴辉岩高温高压变形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3 陈亮;柴达木北缘榴辉岩类的地球化学及其动力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3年
4 徐强;造山带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李晓波;中国若干典型陆内造山带演化过程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杨群周;东秦岭造山带河南段金成矿规律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7 赵财胜;青海东昆仑造山带金、银成矿作用[D];吉林大学;2004年
8 王勇生;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运动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9 韦振权;西藏蓬湖西蛇绿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榴辉岩中的出溶物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10 郭坤一;西昆仑造山带东段地质组成与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云;冀北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流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王勇海;榴辉岩型金红石矿选矿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段向东;滇西南耿马地区古特斯阶段地层序列恢复及盆地演化[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4 陈晶晶;危地马拉中部麦塔高河谷断裂带翡翠的宝石矿物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范萍;辐照增容高密度聚乙烯/无机粒子填充体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6 罗震宇;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变质岩石学和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7 石超;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8 刘建峰;小兴安岭东部早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强;大别山双河变质花岗岩变形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10 徐薇;大别—苏鲁榴辉岩中名义上无水矿物的结构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荣 本报通讯员 郭建强 杨更;追寻云之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追寻云母世界[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记者陈敬农通讯员汪杰;大别山北部发现超高压变质榴辉岩[N];科技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刘莉;叶凯:专注成就事业[N];科技日报;2006年
5 宋明春 许东平;巧手绘得胶南貌[N];中国矿业报;2003年
6 陈康清;丹巴白云母矿山公园开碑揭园[N];甘孜日报(汉文);2008年
7 特约记者 杨健 娄玉行;华北陆块北缘造山带重大地质事件厘清[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汪杰 陆益群;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地质研究出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9 余迅;天柱山倾心构筑旅游经济圈[N];安庆日报;2005年
10 柯学;拉萨地体首次发现榴辉岩带[N];中国矿业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