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keV放射性核束系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

崔保群  
【摘要】: 本文介绍了keV放射性核束装置中几个关键部分的设计和初步实验结果,包括系统总体概况,初级束流线,靶源系统,靶材料选择,系统光路,低能放射性弱束流的测量,放射性剂量及辐射防护,系统总体效率评估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秦久昌,姜永良,游曲波,白希祥,柳卫平,陈泉,郭刚,何明,姜山,许谨诚;放射性离子束的产生和加速[J];核技术;2002年09期
2 冯军,沈文庆;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最新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1997年04期
3 谭继廉,靳根明,吴和宇,张金霞,鲍志勤,李存藩,王柱生,李祖玉,王素芳,段利敏,肖志刚,王宏伟,胡佩刚,卢子伟,凤莹,许金兰,江栋兴,华辉,钱涛,李相庆;放射性核束首次物理实验的探测器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9年03期
4 冯军,沈文庆,王建松;放射性核束引起的奇异核反应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7年01期
5 杨泗春,孟杰;放射性核束为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提供的新机遇[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9年03期
6 陈永寿;爆发性核合成与核结构[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1年03期
7 卢朝晖,吴和宇,诸永泰,张保国,李祖玉,魏志勇,段利敏,王宏伟,肖志刚,胡荣江,陈陶,李湘庆,李智焕,柳永英,朱海东,陈克良,王素芳,靳根明;用放射性核束进行弹性散射实验的一种角分布归一化方法[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1年03期
8 卢朝晖,吴和宇,胡荣江,诸永泰,张保国,李祖玉,魏志勇,段利敏,王宏伟,肖志刚,王素芳,靳根明,郭忠言,肖国青,朱海东,柳永英,陈克良,陈陶,李湘庆,李智焕;~(17)F和~(18)Ne与质子的弹性散射角分布[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年06期
9 王猛,王建松,郭忠言,肖国青,詹文龙,李加兴,孙志宇,陈志强,王武生,田文栋,毛瑞士;放射性核束引起反应中轻带电粒子发射的同位旋效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年08期
10 马鹰俊;崔保群;马瑞刚;唐兵;姜冲;蒋渭生;;BRIF-ISOL系统束流剖面仪(BPM)实验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7年00期
11 姜承烈;放射性核束的物理研究及放射性核束加速器——北京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一个发展方向的建议[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1年02期
12 申庆彪,张竞上,韩银录,白希祥;p-~(11)B、p-~(11)C和d-~(11)C反应的分析[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4年00期
13 姜承烈;核物理研究新进展[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2年03期
14 姜承烈,罗亦孝;核核碰撞的最新进展——第四届核核碰撞国际会议简介[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2年01期
15 刘冠华;丰中子核素~(14)B和~(15)B的电四极矩测量[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6年09期
16 张建民,王立,梁昌慧;磁控溅射靶源设计及溅射工艺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17 王立;磁控溅射靶源特性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8 肖国青,詹文龙,郭忠言;RIBLL的状态及开展的部分实验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9年03期
19 石宗仁;;现代核物理及其发展[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3年04期
20 王宏伟;逆运动学弹性共振散射方法在非束缚核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保群;秦久昌;李立强;王荣文;朱升云;徐勇军;;放射性核束靶源试验及应用装置[A];'2001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朱升云;;低能放射性核束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正电子谱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秦久昌;姜永良;游曲波;白希祥;柳卫平;陈泉;郭刚;何明;姜山;许谨诚;;放射性离子束的产生和加速[A];'2001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杨春祥;;九十年代核结构实验研究的前景[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下册)[C];1991年
5 吴和宇;卢朝晖;诸永泰;;放射性核弹性散射研究[A];The Reaction of Unstable Nuclei--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6 谭继廉;张金霞;卢子伟;张保国;王宏伟;肖志刚;靳根明;叶沿林;江栋兴;李智焕;华辉;李湘庆;陈陶;;放射性核束用气体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A];第十二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沈文庆;冯军;马余刚;;奇异核的反应总截面[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8 王春彦;桂元珍;袁永华;刘常龄;张宁;罗福;;激光加载高速气流环境下靶材料的热耦合规律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友宝;柳卫平;李志宏;白希祥;连钢;王宝祥;曾晟;颜胜权;苏俊;;次级束共振散射反应的厚靶实验方法[A];2005年全国核反应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卫平;;利用丰中子核转移反应研究核天体物理r过程和原子核壳结构演化[A];2007年全国核反应会暨生物物理与核物理学科交叉前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崔保群;放射性核束的产生及相关物理与技术问题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4年
2 郭刚;~(64)Cu离线放射性核束的产生及库仑激发实验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张天爵;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中的一些关键问题预研[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0年
4 何明;加速器质谱学中的入射离子X射线方法及其应用[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5 杨青峰;神经营养因子局部作用模式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8年
6 凌浩;特定气氛中的脉冲激光烧蚀及其在薄膜制备上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4年
7 谭畅;强脉冲离子束产生的烧蚀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童慧峰;烧蚀模式激光推进的机理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王辉东;中子活化煤质在线分析及β辐射伏特核电池能量输运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保群;keV放射性核束系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颜虎;氢离子束对靶材料的溅射侵蚀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波;镀膜机智能膜厚控制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4 苏俊;~(10)C次级束的产生及~8Li(p,γ)~9Be_(g.s.)直接过程天体物理反应率[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闫芳;串列加速器头部电极改进方案及ISOL靶—源中靶材料的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羊佳;Pb~(q+)、Ar~(q+)在Ag、Au、Mo、Mica和SiO_2表面上的溅射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黄勇;金属材料动态响应过程中卸载特征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8年
8 杨桂霞;高电荷态离子在固体表面的势能沉积及其溅射出的粒子能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苗秋实;基于CPLD和虚拟仪器技术的镀膜机膜厚控制系统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10 卢意飞;GaN及GaN基薄膜的制备、表征和特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张昌明;60年为我国核科技发展建功立业[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朱鸿英;昆明8岁以下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N];昆明日报;2010年
3 实习生 李雯;中国原子能院走过辉煌六十年[N];科技日报;2010年
4 邓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成立[N];科技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