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久昌,姜永良,游曲波,白希祥,柳卫平,陈泉,郭刚,何明,姜山,许谨诚;放射性离子束的产生和加速[J];核技术;2002年09期 |
2 |
冯军,沈文庆;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最新进展[J];中国科学基金;1997年04期 |
3 |
谭继廉,靳根明,吴和宇,张金霞,鲍志勤,李存藩,王柱生,李祖玉,王素芳,段利敏,肖志刚,王宏伟,胡佩刚,卢子伟,凤莹,许金兰,江栋兴,华辉,钱涛,李相庆;放射性核束首次物理实验的探测器系统[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1999年03期 |
4 |
冯军,沈文庆,王建松;放射性核束引起的奇异核反应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7年01期 |
5 |
杨泗春,孟杰;放射性核束为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提供的新机遇[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9年03期 |
6 |
陈永寿;爆发性核合成与核结构[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1年03期 |
7 |
卢朝晖,吴和宇,诸永泰,张保国,李祖玉,魏志勇,段利敏,王宏伟,肖志刚,胡荣江,陈陶,李湘庆,李智焕,柳永英,朱海东,陈克良,王素芳,靳根明;用放射性核束进行弹性散射实验的一种角分布归一化方法[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1年03期 |
8 |
卢朝晖,吴和宇,胡荣江,诸永泰,张保国,李祖玉,魏志勇,段利敏,王宏伟,肖志刚,王素芳,靳根明,郭忠言,肖国青,朱海东,柳永英,陈克良,陈陶,李湘庆,李智焕;~(17)F和~(18)Ne与质子的弹性散射角分布[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年06期 |
9 |
王猛,王建松,郭忠言,肖国青,詹文龙,李加兴,孙志宇,陈志强,王武生,田文栋,毛瑞士;放射性核束引起反应中轻带电粒子发射的同位旋效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年08期 |
10 |
马鹰俊;崔保群;马瑞刚;唐兵;姜冲;蒋渭生;;BRIF-ISOL系统束流剖面仪(BPM)实验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7年00期 |
11 |
姜承烈;放射性核束的物理研究及放射性核束加速器——北京串列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一个发展方向的建议[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1年02期 |
12 |
申庆彪,张竞上,韩银录,白希祥;p-~(11)B、p-~(11)C和d-~(11)C反应的分析[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4年00期 |
13 |
姜承烈;核物理研究新进展[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2年03期 |
14 |
姜承烈,罗亦孝;核核碰撞的最新进展——第四届核核碰撞国际会议简介[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2年01期 |
15 |
刘冠华;丰中子核素~(14)B和~(15)B的电四极矩测量[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6年09期 |
16 |
张建民,王立,梁昌慧;磁控溅射靶源设计及溅射工艺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17 |
王立;磁控溅射靶源特性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18 |
肖国青,詹文龙,郭忠言;RIBLL的状态及开展的部分实验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9年03期 |
19 |
石宗仁;;现代核物理及其发展[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3年04期 |
20 |
王宏伟;逆运动学弹性共振散射方法在非束缚核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