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束流瞬变动态响应的微机仿真研究
【摘要】:裂变能的开发及大规模商业应用,已分别有50年与25年的历史。虽然人们把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寄予核聚变能的应用,但纵观核聚变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及当前的态势,一般都预期核聚变能的应用从原理验证、工程开发、工程示范到商业示范,进而到商业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过程,因此,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以后的很长时期内,所谓核能即指裂变能的利用。
当前商业应用的核能系统还存在若干阻碍裂变能进一步发展的缺点,即高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处理、铀资源利用率不高和安全性问题。近十余年来,核科学界一直在寻求可以克服这些障碍的创新技术路线——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我国已经将该研究列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Accelerator Driven System,简称ADS,下同)。这种由高能质子加速器和次临界反应堆等所构成的混合系统将成为目前商用的核能系统与核聚变能可充分利用间的过渡。
加速器驱动的反应堆系统(ADS)中的次临界反应堆工作在高功率水平,裂变热功率密度与同类核电站堆芯功率密度大体相当,因此与反应堆安全要求相关的设计准则与现有核电站用堆芯大体相同。
而ADS中次临界堆芯的功率水平依靠强流质子轰击散裂靶产生的中子源来维持,因此质子束流的不稳定性,以及任何形式的失束都将对次临界堆的功率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对ADS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加速器驱动的反应堆系统(ADS)的可靠性主要决定于高功率质子加速器(HPPA)运行的可靠性。
在ADS中,强流质子加速器(HPPA)的稳定性和失束的总合统称为HPPA的可靠性,这里所说的失束是指针对次临界反应堆而言,由于某种原因造成HPPA质子束流中断或从束管中丢失。
产生失束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离子源及加速结构的射频系统事故。离子源事故主要来源于高压打火,失束时间一般小于一秒,可以自动恢复;而射频系统事故引起的失束在5分钟以上,须人工介入。
HPPA失束对次临界反应堆的影响有两方面:一、由于外源的突然中断对反应堆中子学行为的改变引起的功率变化;二、由于功率骤变将直接影响的材料反应堆的温
|
|
|
|
1 |
杨永伟;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快增殖堆中子学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9年08期 |
2 |
;中国次临界能源堆物理设计及相关实验研究项目正式启动[J];核工程研究与设计;2010年03期 |
3 |
于维德,李志栋;5MW低功率堆物理启动[J];核动力工程;1992年04期 |
4 |
武玉;以锕系元素为燃料的先进型次临界增殖反应堆研究[J];计算物理;1997年Z1期 |
5 |
魏春海,黄霞,赵曙光,文湘华;SMBR在次临界通量下的运行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11期 |
6 |
于涛,史永谦,夏普,廖义香;ADS"启明星"次临界实验平台物理方案初步设计[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4年06期 |
7 |
陈华兴,史永谦,林生活,胡定胜,李京喜,王文生,刘振华,宋景和;用于中子照像的次临界倍增系统特性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4年00期 |
8 |
徐家云,张一云,林理彬,白立新,范晓强,周厚全;快中子核次临界的多群蒙特卡罗计算[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9 |
史永谦,徐晓勤;洁净核能系统次临界零功率反应堆实验[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7年00期 |
10 |
吴宜灿,邱励俭;聚变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清洁核能系统──聚变能技术的早期应用途径[J];核技术;2000年08期 |
11 |
宋凌莉;周浩军;金宇;李建胜;张翼;李春远;;~(252)Cf随机脉冲源法测量深次临界瞬发中子衰减常数[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年06期 |
12 |
赵修良,赵艳辉,屈国普,邱小平,程品晶;多时空通道中子注量率密度数据采集系统方案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年05期 |
13 |
罗经宇,徐宽,徐小琳,单文志,经荥清,边晖;5MW THR的物理启动[J];核动力工程;1990年05期 |
14 |
刘萍;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中群常数工作现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2年00期 |
15 |
经荥清,杨永伟,许云林;蒙特卡罗方法用于HTR-10首次临界燃料装料预估的校算[J];核动力工程;2005年01期 |
16 |
刘晓波;范晓强;蒋勇;杨成德;;Rossi-α方法测量CFBR-Ⅱ堆瞬发中子衰减常数[J];核动力工程;2007年S1期 |
17 |
;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首次临界[J];企业技术开发;2010年15期 |
18 |
范正平;1000MW级压水堆电站启动[J];核动力工程;1986年05期 |
19 |
李韡;日本女川3号机组首次临界[J];国外核新闻;2001年09期 |
20 |
杨力;美国进行次临界核试验[J];国外核新闻;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