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重离子反应中的同位旋效应及核态方程的研究
【摘要】:核物质作为由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组成的复杂的量子体系,其性质随密度、温度的变化呈现包括相变在内的各种变化形态。特别是对于非对称核物质的核态方程而言,由于不同的微观相互作用理论模型所给的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差别很大,因此对于通过重离子碰撞来研究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已经成为目前核物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本工作首先对于原有的ImQMD模型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改进有以下几个方面:1)、势场中的体对称势部分采用了非线性的密度依赖形式;2)、碰撞部分采用了同位旋相关的核子核子碰撞截面以及同位旋依赖的Pauli阻塞。3)、我们在ImQMD模型中引入了基于Skyrme能量密度泛函的更为自洽的同位旋依赖的势场以及动量相关项。4)、在碰撞部分,采用了密度依赖的介质中核子核子碰撞截面;σ_(nn)~*=(1-αρ/ρ0)σ_(nn)~(free)并对Pauli阻塞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基于上述发展的ImQMD模型,我们研究了~(112,124)Sn+~(86)Kr在入射能量为Eb=25AMeV的擦边碰撞中,两种不同的对称势密度依赖形式(软的对称势以及硬的对称势)对多种实验观测量的影响,为实验上提取对称势的密度依赖形式提供了一些新的物理观测量。研究表明:该能量下的擦边碰撞中,核子以及轻碎块主要从受到挤压的脖子区发射;而受激发的类弹/类靶(PLF~*/TLF~*)的密度基本上维持在正常密度附近。采用软的对称势时计算给出的出射核子的N/Z之比要比硬的对称势所给的相应的N/Z之比要高;从轻碎块的同位素分布上可以看出,采用软的对称势比采用硬的对称势更容易产生丰中子的轻碎块;而对于类弹、类靶的重碎块,情形则相反,即采用硬的对称势比采用软的对称势更容易产生丰中子的重碎块。我们的研究表明,擦边反应中硬的对称势所给的出射核子的N/Z之比随碰撞参数变化的斜率要大于采用软的对称势所给的相应的斜率;采用软的对称势所给的Y(~3H)/Y(~3He)要高于采用硬的对称势所给的相应的值。对于这两个反应在擦边碰撞中产生的轻碎块以及类弹的重碎块的同位素产额的分析表明,两个不同反应的同一种同位素产额之比满足Isoscaling规律,即R_(21)=Y_2(N,Z)/Y_1(N,Z)=Cexp(αN+βZ)。我们的研究给出采用软的对称势所给的Isoscaling的α参数的值要高于采用硬的对称势所给的相应的值。通过上述擦边反应的研究,我们给出了对对称势比较灵敏、新的实验观测量,即1)、擦边反应中出射核子的N/Z随碰撞参数变化的斜率;2)、中心碰撞时的
|
|
|
|
1 |
王珮,侯伯元,侯伯宇;用活动标架研究五维瞬子背景场中的波动方程、本征函数系与格林函数[J];中国科学A辑;1980年08期 |
2 |
葛旭初;粒子电荷的二分量理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
3 |
李庆峰
,李祝霞;同位旋相关量探测重离子碰撞趋平衡及对称能[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1年00期 |
4 |
张一方;粒子标准模型中量子数的对称性矛盾和新的组合量子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5 |
贾焕玉,徐延冰;超子同位旋相互作用对中子星性质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6 |
李子平;物理学中的对称性[J];现代物理知识;1994年S1期 |
7 |
李永珍,林进虎;轴矢反常和质子自旋[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
8 |
刘建业,郭文军,邢永忠,李希国;同位旋和动量依赖的相互作用在重离子碰撞中的同位旋效应[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年05期 |
9 |
赵玉民;;全同粒子维数与角动量耦合求和规则[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6年01期 |
10 |
丁斌刚;张大立;鲁定辉;;一种计算原子核能隙Δ的新方法[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1年03期 |
11 |
葛旭初;;论磁场与自旋和新同位旋的关系——电流为什么产生磁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1期 |
12 |
肖志刚,靳根明,吴和宇,胡荣江,王宏伟,李祖玉,段利敏,王素芳,魏志勇,张保国,刘建业,诸永泰;35MeV/u~(36)Ar+~(124)Sn反应中类弹产物的同位素分布特性[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06期 |
13 |
卢晓华;张英逊;李祝霞;赵志祥;;非对称核子和delta物质的状态方程的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年00期 |
14 |
刁胜方;;低能π-核非弹性散射与π-π作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64年02期 |
15 |
周光召,朱重远,戴元本,吴詠时;具有非Abel内部对称性的非拓扑性孤立子[J];中国科学A辑;1979年11期 |
16 |
厉志祖;夸克的轻子-色荷复合模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
17 |
刘守渔,许弟余;浅析同位旋及同位旋守恒[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
18 |
段一士
,葛墨林;磁单极理论在同位旋空间的几何表述[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03期 |
19 |
马余刚;原子核的同位旋对碎裂产物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
20 |
郭文军,刘建业,邢永忠;同位旋依赖的动量相关作用对同位旋分馏过程的影响和机理[J];物理学报;2005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