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稀疏线性代数方程组的并行非定常迭代方法
【摘要】:
充分发挥并行计算机的潜在性能,寻求大型稀疏线性代数方程组的高效并
行解法,是当前大规模科学计算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并
行算法设计与并行程序实现的关键是:依据不同并行计算机的结构特征,减少
整体通讯并尽量使各处理机之间负载平衡。
本文基于这一思路,应用高性能计算机,较系统地研究了求解大型稀疏线
性代数方程组的并行非定常迭代方法,主要的工作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3、4章。我们针对分布式存储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MPP),
从减少整体通讯和合理分布数据出发,完成了如下工作:
(1)引入多搜索方向,提出了一类新的共轭梯度(CG)方法:多搜索方
向共轭梯度方法,称MSD-CG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区域分解方法而提出的,方法
用小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代替传统的CG方法中整体内积的计算。小方程组的结构
基于区域分解方式和搜索方向的选取,可用直接法或迭代法求解。若用迭代法
近似求解,则得MSD-CG方法一种近似形式,这种近似方法仅需要相邻子区域之
间的通讯,从而完全去掉了整体内积的计算,我们称其为无需整体内积的共轭
梯度(GIPF-CG)方法,它非常适合大规模并行计算,是CG方法在大规模并行
计算机上的有效实施形式。给出了方法相应的预条件形式。
(2)证明了MSD-CG和GIPF-CG方法的收敛性、相容性定理,奠定了
方法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给出了MSD-CG方法的基本性质,收敛速度估计,得
到了MSD-CG方法比最速下降法收敛得快的结论。
(3)在曙光3000和自行设计的P-II Cluster上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虽然GIPF-CG方法的收敛速度比传统的CG方法略慢,但是,有效
的并行使我们的方法整体更为有效。由于小线性方程组中包含了整体信息,我
们的方法在每步都有整体信息的交换,从而克服了加法Schwarz区域分解方法
的随区域个数增大而收敛速度严重下降的问题。预条件方法对GIPF-CG方法有
很大的改善。
MSD-CG和GIPF-CG的算法设计思想很容易推广到非对称问题的求解上,特
别是对CR、CGS、BiCG、BiCGSTAB、CGNR、CGNE、QMR等方法的并行化具有非常
大的指导意义。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包括第5、6章。我们设计了具有自然并行性又有良好的负载平衡
性能的松弛型非定常二级多分裂方法。(定常)多分裂和二级多分裂方法的缺陷
是:当处理机台数增加时,其同步性和负载不平衡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
通过引入非定常方法,用非定常参数的调整来改善负载不平衡问题;通过引入
异步方法来克服方法的同步性;通过引入松弛和加速因子来对方法进行加速。
该部分的主要工作包括:
(l)提出了两类松弛型非定常二级多分裂迭代法,即外松弛非定常二级
多分裂(ORNSTSM)方法和内松弛非定常二级多分裂(I RNSTSM)方法。这些方法
是基于外推法和AOR方法而提出的。当系数矩阵为H阵时,研究了方法的收
敛性。已有的相应方法都可视为我们的方法的特殊形式。我们给出方法在共享
存储多处理机上的数值试验,结果显示了良好的加速比。可以选择适当的非定
常参数,使非定常方法比最优的定常方法更优,并可达到负载的基本平衡。方
法的整体迭代次数随着非定常参数的增加而减小。
(2)提出了两类异步松弛型非定常二级多分裂迭代法,即AORNSTSM
方法和AIRNSTSM方法。当系数矩阵为H阵时,研究了方法的收敛性。数值
例子显示:异步方法总比其同步形式更优,异步形式的收敛区域比其同步形式
的大,近似最优松弛因子在其收敛区域的上界附近。特别地,用异步形式的非
定常二级多分裂方法,我们可以动态地调整非定常参数来达到动态调整负载平
衡,并得到更优的收敛速度。
|
|
|
|
1 |
高为炳;非定常线性大系统的稳定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3年01期 |
2 |
宋健,陈任昭;非定常人口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几个重要人口指数的计算公式[J];中国科学A辑;1983年11期 |
3 |
鲁传敬,何友声;计算非定常兴波问题的新方法[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84年02期 |
4 |
陈任昭;高夯;宋凯胜;;具有移民项的非定常人口发展方程正则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
5 |
高为炳;线性非定常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J];控制理论与应用;1986年01期 |
6 |
陈任昭;高夯;;具有机械扰动的非定常人口控制系统的临界生育率[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
7 |
陈南茜;吸气条件对圆柱非定常分离流影响的数值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4年03期 |
8 |
刘秋生,沈孟育,王保国,濮存斌;旋翼三维非定常跨音速绕流的数值模拟[J];航空学报;1996年05期 |
9 |
李志强,张文华,黄达,丁克文;非定常风洞壁压特性研究[J];航空学报;1997年06期 |
10 |
任春风,马逸尘,应根军;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加罚形式的两重网格算法[J];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2004年01期 |
11 |
谢胜利;;非定常人口控制系统的解及其稳定性[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
12 |
林诗仲;谢胜利;;非定常人口控制系统的解及其稳定性[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1期 |
13 |
张茂祥;非定常场问题的一种数值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0年01期 |
14 |
吴伟雄;非定常沿岸波流的有限单元分析(Ⅰ)──数学模型[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4年08期 |
15 |
梁强,杨永年,叶正寅;基于非定常N-S方程的三维机翼颤振特性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1年S1期 |
16 |
谷同祥,刘兴平,迟学斌;对称正定问题多搜索方向共轭梯度法的收敛性理论[J];计算数学;2004年01期 |
17 |
高丽敏,席光,周莉,王尚锦;级环境下叶片扩压器流场的实验与数值研究[J];力学学报;2005年01期 |
18 |
陈豫眉;骆艳;冯民富;;非定常Navier-Stokes方程的稳定化特征有限元法[J];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2007年04期 |
19 |
蒋胜矩;王建;刘万刚;朱红星;;导弹脉冲喷流矢量控制中的气动干扰数值模拟[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0年01期 |
20 |
徐金龙;李秀慧;;典型非稳态水跃现象的数值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