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简牍草书艺术研究
【摘要】:1979年以来文物工作者在敦煌和居延系统地发掘出了数以万计的简牍,其中马圈湾和破城子遗址出土了大量的草书简牍。另外加上其他地方出土的草书简牍,构成了汉代草书系统。其中一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值得从草书发展和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例如以马圈湾为代表的西汉敦煌简牍草书是目前为止能看到的最早的草书墨迹,其不易辨识但包含了大量具有很高艺术性的草书。
本文把汉代简牍草书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简牍草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汉代简牍草书的批次与数量;第二部分对汉代简牍草书的相关材质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汉代简牍草书进行草化分析;第四部分对汉代简牍草书进行艺术分析;第五部分简牍草书对草书艺术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汉代草书从产生到成熟再到成为专门艺术化的确立表明了草体的深入化发展,即越来越不易辨识读懂,越来越具有艺术性,呈现极化发展特征。极化发展是草书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草书走向专业化艺术化的原因。(正体呈现出朝着实用性的极化发展,从散漫的大篆到修长的小篆,从端正的隶书到方正的楷书,正体变得越来越具有识别性。可以看出草体和正体都呈现出极化发展,一个朝着艺术性一个朝着实用性。正草两体具有两极性。)草体不经过草化不能形成专门的草法,便也不会形成中国独立的书法艺术,汉代草书的发展为之后书家所展现的不同风格面貌的草书作品奠定了总的基础。和“隶变”一样,草书也存在“草变”,与后期今草的变化不同点在于“草变”具有原创性。揭示了草化、草法、草书艺术性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准确的草法是草书艺术性的前提基础,但草书书写上升为艺术还需要结合草书的创作技法和书家的情感修养。草化是草书自身的演变过程,通过日常书写并整理定型后成为了草法,草书和隶书楷书一样成为一种可供交流的专门书体,能够熟练运用草法并融入一定的艺术元素,便形成了一件草书作品,恰恰因为草书艺术的多样性表现才使汉字书写成为一门艺术。
本文通过草化分析得出半草化的字多为宣帝元帝时期,完全草化的字占到百分之八十四左右,草法完备,这也说明了草书发展到西汉末期已经成熟;通过汉代草书与二王草书相比得出汉代简牍草书用笔、用线扎实稳重,草法原创;通过与汉代草书之间的比较及其与书论的对照分析看出汉代草书除了实用性以外还存在书写的即兴性,书写者很早就开始主动追求草书的艺术性,这同时也是简牍草书历经2000多年后在今天成为取法素材的原因;依据汉代简牍草书重新给章草下定义并分析史游创始章草的可能性;通过汉代草书成为独立的艺术说明书法尤其是草书开始成为传承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延续至今;通过分析汉代后书家借鉴章草而卓然成家的因素,说明汉代简牍在草书创作中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并对章今融合的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