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州盐商与新安籍画家群关系研究
【摘要】:自明嘉万年间起,到清乾隆晚期止的两百年里,古徽州,也就是有关典籍文献中所谓的新安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个足可与历史上任何一个绘画群体相伯仲的画家群体——新安画家群。自清代张庚以来,这个群体中的主要代表画家一直被纳入“新安画派”的范畴中。然而,如果从绘画理念、艺术造诣等方面对这些画家进行分析会发现,他们并不具有画派构成所需的相关条件,只是一个活动在同一时空条件下的绘画群体。
新安画家群的形成,与其时徽州地区特定的综合文化生态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始自明代早中期的徽州盐商,对这一群体的产生、兴盛,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倘若没有徽州盐商的鼎立赞助,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就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画家出现。当然,新安画家的存在,也从各个方面对徽州盐商们的商业经营产生了积极的能动作用。徽州盐商赞助新安画家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但在朱子理学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浓厚宗族乡土意识,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桑梓之谊,盐商对同乡画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并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徽州盐商本身所具有的较高文化品质,使他们对新安画家的赞助成为可能和自觉。明清时期的徽州崇学重教,有十户之家,不废诵读之誉,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盐商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常集贾儒于一身。为了获得身处社会上层、掌握社会资源支配权的士人阶层的认同,从而更好为营商服务,一方面在营商之余他们读书笔耕不辍,以期更好与士子沟通,另一方面则努力构建联系士人的桥梁。在书画评鉴收藏盛行的明清时期,同样为文人的新安画家们成了盐商与当权士子间的最佳粘合剂。商业经营竞争激烈,商人们所承受的压力非常人所能想象。为了缓解压力,商人们广建私家园林,邀包括画家在内的文人士子悠游雅集其中,尽享林泉之乐。当然,徽州盐商所有的赞助艺术之举,均建立在其自身所拥有的强大经济实力之上,倘若没有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这一赞助关系便没有存在的可能。盐商赞助画家的方式有多种。他们所藏的历代绘画名迹,为新安画家们赏玩研摹构建了最重要的平台。明清时期的徽州号称文物之海,所藏文物难以计数,这些书画巨迹多成为新安画家研习古人的摹本。盐商对同代和前辈新安画家作品的购藏,为画家们作品的销售提供了可靠的消费群体,从而使他们能够安心创作,无需为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分神。为了使画家们能深入自然,实地感受山川造化之变幻多姿,盐商们还为一些画家的出行提供直接的经济援助。盐商的赞助,对新安画家审美取向的形成无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安画家崇尚倪黄,追随沈周、文征明、董其昌,除了受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外,与盐商对这些大师作品的大肆购藏,以及他们对新安画家根据这一审美旨趣创作作品的收购关系密切。新安画家多以黄山、齐云山、新安江等家山家水入画,也与徽州盐商们浓烈的桑梓情结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盐商常年漂泊在外,在没有更好图像留存手段的明清时期,以家乡山水为题的绘画成了他们消解乡愁的最佳手段,因而这类作品自然最受他们青睐。在解析新安画家群作品时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版刻意味,这种意味主要源自艺术特征鲜明的徽州版画,而以盐商为首的徽商经济正是徽州版画的兴起的温床。
没有徽州盐商的鼎力赞助,就不会有明清时期新安画家群体的产生、发展、兴盛;同时,新安画家群体的出现,也为徽州盐商的盐业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