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

秦喜清  
【摘要】:本篇论文以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上海的发生、发展为研究对象。 论文以“民族认同”为主纲,以历时发展为经线,以影响研究为纬线,描述中国电影如何在欧美电影的强势影响之下确立起来。作者从三个方面理解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生、发展过程:(1) 1920年代初,欧美电影中的华人形象造成中国观众的认同焦虑,而摆脱对华人的定型化表现,在银幕上展示民族形象成为中国电影公司兴办的一个重要动机:(2) 起步之后的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在借鉴欧美电影的过程中确立本国电影的民族身分,即寻找到中国观众认可的民族电影形式,在这当中,“华式”与“欧化”显示出中国电影的两种文化取向;(3) 从19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转向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逐步引发古装片、武侠片热潮,在竞拍商业影片的大潮中满足着对中国民族特性的表达。 论文作者认为民族认同是促成兴办中国电影业的动机之一,它决定了借鉴与学习过程中对中西两种文化的选择并最终促成中国古装片、武侠片两大商业片类型的形成。这是本篇论文理解与描述1920年代电影的一条基本线索。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欧美电影的放映与中国观众的民族认同焦虑》,梳理了1920年代欧美电影在华的放映情况,介绍了以侦探长片、喜剧片和爱情短片为主要片种的西片放映格局,同时讨论了美国影片中的华人形象给中国观众带来的民族认同焦虑,以及国人对“中国电影”的渴望与期盼,在这种环境之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电影被赋予了满足民族认同和民族自我期待的崇高使命。第二部分《初始的模仿与选择》,讨论192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如何从仿制入手,开始了侦探片、爱情片和喜剧片的试验与探索,以《阎瑞生》、《红粉骷髅》、《海誓》和《劳工之爱情》等影片为例,探讨了中国试制电影与欧美影片的影响关系,在此部分还讨论了在“商务”、“上海影戏”和“明星”形成的竞拍态势中,初露端倪的“欧化”与“华式”两条发展路径,包括“商务”早期长片的国家意识和影像风格上“欧化”色彩;“上海影戏”对欧美儿童片的摹仿以及“明星”以《孤儿救祖记》为代表的比较民族化的创作方向。第三部分《“明星”个案:民族意识与融冶中西文化》,以“明星”中的郑正秋、包天笑和洪深的创作为例,探讨他们实现电影本土化的方式,郑正秋对本民族特性的体认、包天笑对西方文学的转化以及洪深对刘别谦心理描写手法的借鉴,既涉及他们创作的个性,同时也表明“明星”集体注重电影民族特性的共同特征。第四部分《“欧化”:民族认同的缺失》,作者以“知识分子电影”概括了在思想意识上比较西方化的“长城”、“神州”、“民新”等公司的创作,他们成为中国电影与“五四”新文化相联系的纽带,其影片由于思想意识上的西化色彩而受众面狭窄:另一方面,在影像风格上极力摹仿西片的“大中华百合”则备受诟病,本文在指出这一缺陷的同时,也试图较为客观地描述和评价该公司的创作面貌。第五部分《古装-神怪-武侠片:传统叙事与民族认同》将梳理这些影片的形成过程及历史成因,作者认为古装-神怪-武侠片是在欧美电影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之下,中国电影开始转向传统叙事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众多民族民间文学,为中国电影的民族特性表达寻找到深厚的文化资源,满足了中国观众对电影民族认同的要求。在此过程之中,电影摄影技术的发展为这一探提供了可能性。 本文最后指出,192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一个重要的10年,它不仅试制了各种类型的影片,而且将传统的基本叙事种类一一搬演到银幕当中,完成了传统娱乐方式向电影的转化,由此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基本模式。民族认同是一个建构的和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它的内涵也将不断发展变化。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俊;;源脉相承 演绎大千——对布依族音乐、歌舞、戏剧等文化的变异现象与民族认同的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J];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3 陈汗青;邱国鹏;;民族认同——设计文化民族性再阐释[J];艺术.生活;2007年01期
4 赵玉中;;祖源记忆:社会情境与民族认同——《大理喜洲翔龙村张氏族谱》的个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苏娟;;2010年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热点分析[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6 张节末;李鹏飞;;无法认同的身份——阿Q是一个民族主义形象吗?[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7 刘大先;;制造英雄:民国旗人对于清初历史的一种想象——论穆儒丐小说《福昭创业记》[J];满族研究;2011年02期
8 王爱云;;民族认同视野下的辛亥共和结局[J];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李扬帆;;当晚清碰到晚明——辛亥背后的难题与机遇[J];同舟共进;2011年08期
10 林精华;;俄联邦的俄罗斯帝国传统——关于认识后苏联文学的方法论问题[J];俄罗斯研究;2011年02期
11 贺仲明;;重论文学接受的意义及中心——以金庸、巴金为例[J];山花;2011年13期
12 ;编读往来[J];文化纵横;2011年03期
13 李晓峰;;重读玛拉沁夫[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14 朱贵平;;略论全球化语境中母语意识的重要性[J];大家;2011年17期
15 朱英;许峰;;商业与政治:民国时期的辛亥革命纪念——以《申报》双十节商业广告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16 许志强;;19世纪英国民族形象的历史建构——以形塑亚瑟王与罗宾汉为例[J];东方论坛;2011年03期
17 刘泽华;;关于天安门前竖孔子像问题答客问[J];史学月刊;2011年07期
18 石碧球;;辛亥革命前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形塑[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19 周爱保;夏瑞雪;;群体参照效应:一种多元文化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20 于志学;;探析强权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冲突[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2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庄孔韶;兰林友;;黄淑娉教授学术研究评述[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春;张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马川;李晓文;;少数民族个体在民族认同过程中的双重性[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佐斌;秦向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余治平;;民族认同与核心价值的现代重构——新中国60年与中华未来新路向[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李向平;;属性与身份的整合——宗教与民族认同资源的社会化路径[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2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8 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复旦大学;2004年
9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黄虚锋;美国南方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研究(1877—1920年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吐尔逊阿依·吐拉买提;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赵北扬;民族学校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金兰;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贾英仙;散杂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文静;互联网环境下的民族认同[D];汕头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评论员 李建华;凝铸更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N];长江日报;2010年
5 ;复兴传统节日 强化民族认同[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6 时彦;王希:美国国家制度建设与民族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中华民族已成中国各民族认同的统称和归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都具有终极性[N];中国民族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