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铁缺乏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

王冰  
【摘要】: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不断增加。截至2007年6月底,公安部等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北京市总人口数量已经突破1700万人,其中,北京市户籍人口1204万人,流动人口数量已达到510万人,约占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2002年11~12月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及UNICEF在全国九市进行了流动人口儿童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儿童的死亡率较高,常见病发病率较高,营养状况较差,卫生保健知识缺乏。调查流动人口儿童的主要食物的摄入情况与2000年全国14省城市儿童情况相比,其奶类、肉类、鱼虾类、蛋类、水果蔬菜每日食用的情况均低于城市常住儿童,导致流动人口儿童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营养性疾病明显高于城市儿童。 在形成人口素质的三个要素(遗传、营养和教育)中,营养状况对于人的智力和发展潜能的制约作用非常显著。生长发育时期膳食中长期营养素摄入不足,不仅影响机体的体格发育,还会影响认知能力的发育,尤其是铁缺乏。铁缺乏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包括情绪、运动和认知等多个方面。认知能力包括智力、注意力、记忆力等。缺铁可导致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减退。且铁缺乏越严重,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就越低下。 为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群体对流动人口特别是他们子女健康的关注程度,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营养状况,通过系统的认知能力测试探讨铁缺乏及不同程度铁缺乏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制约作用。 研究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兴区蒲公英中学学生的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学生认知能力及学习成绩,探讨铁缺乏及不同程度铁缺乏对学生认知能力及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为学校安排集体的膳食提供帮助。 方法和对象 选取北京市大兴区蒲公英中学在校学生,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07年6月及10月分别对学生进行营养调查,包括膳食调查(寄宿学生采用查帐法、非寄宿学生采用三日24小时膳食回顾法,计算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评价其营养状况,分析影响因素),体格检查(身高、体重),实验室生化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受体、血清锌、血清维生素A、尿中硫胺素及核黄素),问卷调查(包括学生性别、年龄、民族;家庭收入;学生父母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并对学生进行《托尼非语文智力测验》和《基本认知能力测验》,收集学生2007年6月的期末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地理、历史等考试成绩。 结果 1、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营养状况 1.1营养素摄入量不足:膳食营养素达到90%以上RNI/AI的有维生素C、镁、钾。达到RNI 80~90%的有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有维生素A、维生素B_1、维生素B_2、钙、铁、锌和硒,尤其是钙、锌和铁只有RNI/AI的32.0%、63.7%和64.9%。维生素A缺乏率为7.0%,维生素B_1缺乏率为7.4%,维生素B_2缺乏率为8.7%,34.8%的学生血清锌低于正常水平。铁缺乏较为严重,贫血率达到11.3%。 1.2学生生长发育状况差: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和体重均值均低于北京市及大兴区总体水平。学生营养不良率高达30.3%。 2、铁缺乏及不同程度铁缺乏对学生认知能力及学习成绩的影响 铁缺乏学生相对于铁正常学生,认知能力差。铁缺乏学生按照贫血与否进一步分为严重铁缺乏和边缘铁缺乏。严重铁缺乏通常是指缺铁性贫血,而边缘铁缺乏通常是指缺铁不贫血。在注意力、记忆力、智力方面,平均得分最低都是缺铁性贫血学生,其次为缺铁不贫血学生,得分最高的都是铁状态正常学生。说明铁缺乏越严重,认知能力就越低下。调整社会人口学资料等混杂因素后,铁缺乏学生相对铁正常学生在记忆力、智力及认知能力总分方面有更高的不及格风险。 学生的考试成绩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思品。其中语文和数学成绩铁缺乏学生低于铁正常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把铁缺乏学生进一步分为缺铁性贫血学生和缺铁不贫血学生,语文和数学成绩平均分缺铁性贫血学生最低,缺铁不贫血学生其次,铁正常学生最高。说明铁缺乏越严重,语文和数学成绩就越低。调整社会人口学资料等混杂因素后,铁缺乏学生相对铁正常学生在语文和数学方面有更高的不及格风险。 结论 1、城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营养状况差。营养不良、贫血、营养素缺乏率(包括铁缺乏率、锌缺乏率、维生素A缺乏率、维生素B_1缺乏率、维生素B_2缺乏率)明显高于北京市同龄学生。 2、长期营养素缺乏,尤其是铁缺乏,使机体处于铁缺乏状态,导致学生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智力及学习成绩差,且铁缺乏越严重,认知能力及学习成绩就越低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2 邬开东;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国民待遇[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2期
3 吴铁铮;怎样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J];湖南教育;2000年04期
4 庞翠明;谁来照看孩子——从“托教”中探析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困惑和需求[J];社会;2004年04期
5 周洪宇;;应逐步允许流动人口子女参加中高考[J];生活教育;2009年04期
6 黄志法,傅禄建;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1期
7 林培和;;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成因分析及管理[J];成才;2000年03期
8 吴仲晶;预防儿童贫血与饮食[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年03期
9 ;贝贝血宝儿童营养液 儿童专用补血剂[J];母婴世界;2006年06期
10 叶苗;;让40万新市民融入和谐新北仑——从徐义胜典型宣传看北仑区流动人口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通讯;2008年02期
11 余凌,罗国芬;谁对青年流动人口的下一代负责——兼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青年探索;2003年05期
12 ;宁波市北仑区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新课改[J];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02期
13 ;保障流动人口权益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6年12期
14 张文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7年09期
15 高学强;;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教育;2011年06期
16 王祥进;;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难点及对策[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04期
17 徐三兴;;“流动人口”学生的特点与分析[J];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08期
18 王宪伟;;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过程中教学互动的几点看法[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4期
19 宁小春;张爱芳;;女运动员与铁缺乏[J];体育科技;2007年04期
20 沈家清;;政府推动 多管齐下——浙江慈溪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伶俐;;补充铁剂预防婴儿贫血[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儿科基层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杜征国;刘凤荣;;缺铁性贫血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A];山东省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王茵;赵显峰;赖建强;朱染枫;陈永壮;潘丽莉;荫士安;;补充微量营养素对儿童学习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7年
4 李鹏;张宁;孟欣;;CHr及CH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5 朴建华;郭宁;李卫东;杨晓光;;中国3—12岁儿童,20—45岁妇女血浆维生素A营养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万爱华;傅平;汪之顼;修新红;;青岛市城区120例中晚孕期妇女缺铁性贫血的膳食因素分析[A];妇幼与青少年营养进展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孕妇、乳母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宣传推广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龚平原;高晓彩;贺波;张科进;郑子健;黄邵平;张富昌;;IL1RAPL2基因与秦巴山区儿童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8 卢连华;杜征国;王蒙;杨非;谢玮;姚文环;;铁之缘片和乳酸亚铁改善缺铁性贫血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泰山微量元素高级论坛汇编[C];2009年
9 鞠恩霞;李红;;青少年大脑发展研究新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小亮;孙达春;吴红;张爱华;陈晖;杜均祥;;幽门螺杆菌感染在缺铁性贫血中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劼;营养缺乏及营养干预对农民工子女营养状况、体能和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楼金玕;围产期铁缺乏与婴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及精神运动发育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7年
4 王宝东;铁缺乏致聋相关蛋白质表达谱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龚平原;多巴胺、5-羟色胺和谷氨酸递质系统相关基因与人类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伟良;转铁蛋白受体在红系细胞内表达的调节及其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7 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汪耀富;干旱胁迫对烤烟营养状况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调节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9 彭莉;重庆市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及其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10 贾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氧化应激状态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冰;铁缺乏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2 张宁;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永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及其保障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鲁甜;外来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5 方莹;乡镇小学中流动人口子女的英语学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吴晓燕;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徐建霞;英语教育专业本科生阅读策略培训实证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9 田达;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的成因、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其峰;“酱油加铁”行动将扩大覆盖面[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成静;14省份公众将吃上铁强化酱油[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席淑君;青岛取消流动人口子女借读费[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王德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出路何在?[N];华夏时报;2001年
5 李源 赖刚;北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达99%以上[N];宁波日报;2005年
6 金艾周雅;红花岗区将关爱流动人口落到实处[N];贵州日报;2008年
7 记者 王思海;在京中考非京籍生,未含流动人口子女[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8  本报记者 董洪亮;北京:让流动人口子女有学上[N];人民日报;2002年
9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肖元元;1.2万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N];连云港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冷启迪;中山先行先试创宝贵经验[N];中山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