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痔灵注射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动态MRI及三重造影的影像学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MRI与三重造影静息和力排时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消痔灵注射术前与术后盆腔器官位置、运动和盆底形态,评价盆底动态MRI与三重造影形态学表现与盆腔器官脱垂的相关性。对比研究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评价两种检查的价值和限度,筛选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注射术前后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从影像学角度观察注射术的临床疗效,尝试研究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机理及消痔灵注射法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作用原理。方法
对30例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历科就诊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于消痔灵注射术前1日、术后第15日分别行盆底动态MRI检查和三重造影检查(小肠造影+阴道造影排粪造影)。静息与力排时两种影像学检查用于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运动和盆底形态,以及诊断盆腔器官的脱垂和盆底病变。比较术前与术后动态MRI和三重造影表现之间的差异以及两种影像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年龄比例数基本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是48.87±12.70岁,其中以41-50岁年龄段者最多,达11例。
2.术前患者常发生多个部位盆腔器官的脱垂。在检查时间,三重造影操作较复杂,两种检查所需时间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
3.动态MRI和三重造影对诊断盆腔器官脱垂有很好的一致性,两种检查对评价直肠脱垂、小肠脱垂和肛直肠连接过度下降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其次为子宫颈脱垂(83.3%),动态MRI检查膀胱颈脱垂和盆底陷窝疝各5例与4例,三重造影均未能显示,两种检查方法对这两种疾病诊断符合率较低。
4.消痔灵注射术前后比较,盆腔器官位置、动态MRI测量及三重造影参数测量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动态MRI测量中膀胱颈位置(P0.01)、子宫颈位置(P0.01)小盆膈裂孔面积(P0.01)肛直肠连接位置(P0.01)直肠最远端距离H线的距离(P0.01);三重造影测量中直肠最远端距离PCL线距离(P0.01),肛上距(P0.01),小耻距(P0.01)和阴道内浸钡砂条下降距离(P0.01)。
5.消痔灵注射疗法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疗效肯定,创伤小,经济,安全。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相比较,小痔灵注射术前盆腔器官脱垂发生频率较高,常发生于多个器官,与术后相比较,相差非常显著(直肠脱垂(P0.01),子宫颈脱垂(P0.01),小肠脱垂(P0.01)肛直肠连接过度下降(P0.01))。
结论
1.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常表现为多个盆腔器官的脱垂和盆底病变,包括膀胱颈脱垂、子宫颈及阴道脱垂、盆底疝、肛直肠连接异常下降和完全性直肠脱垂等,同时伴有盆隔裂孔的明显增大。
2.三重造影术和盆底动态MRI均可用于较全面评价多个盆腔器官的脱垂和盆底病变,并具有很高的诊断符合率,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复杂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动态MRI结合三重造影术有助于更为准确、全面地评价盆底形态和盆腔所有器官的脱垂,为指导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3.消痔灵注射术后盆腔器官脱垂明显改善,其治疗机理可能是通过消痔灵的刺激作用,在脱垂器官周围形成无菌性炎症,逐步盆痕化与盆底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使脱垂器官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重建盆底支持系统,从而恢复盆底支持系统的平衡,阻止脱垂的发生。
|
|
|
|
1 |
史学芳,张庆俊,张更申,田剑光,王增智;椎管内结核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1998年02期 |
2 |
赵薛旭,刘文,李作汉,狄晴,曹辉,陈月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血液流变学与MRI[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03期 |
3 |
陆建平,王莉,王飞,刘崎,田建明,王一,龚建国,金爱国,曾浩;肝脓肿的MRI分型和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年03期 |
4 |
张宏权,姜晓梅,杨晓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例报告[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
5 |
宋洪臣,安晓芳,赵国库,刘世文;颈椎间盘突出症牵引下MRI影象学的形态结构分析[J];中国骨伤;2001年02期 |
6 |
吴国祥!430060武汉,余绍祖!430060武汉,李承晏!430060武汉,李涛!430060武汉,牛琦!430060武汉,喻文莉!430060武汉,李茂进!430060武汉;大鼠脑胶质瘤模型的MRI表现[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1年01期 |
7 |
王岚,蒋雨平;19例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年06期 |
8 |
吕海波,肖壬川,陈敏亚;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脑梗死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02年03期 |
9 |
陈敏,龙生发;椎动脉狭窄76例TCD频谱分析[J];四川医学;2002年07期 |
10 |
李瑞峰;吕建通;焦建民;宋文棉;;低场MRI诊断脑胶质细胞增生症11例[J];中国民康医学;2010年20期 |
11 |
张承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侵犯的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5年01期 |
12 |
吴丽影,李茂胜;MRI对小儿椎管内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附3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1995年01期 |
13 |
毛善英,陈伏庆;成人Arnold-Chiari畸形的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1997年04期 |
14 |
牛汝朴,杜崇禧,苏晋生,吴慧芳;多发硬化症的MRI诊断及其误诊原因分析(附126例报告)[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1997年02期 |
15 |
袁明远,洪庆坚,肖湘生,贾宁阳,王晨光,贾连顺;颈椎过伸性损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年02期 |
16 |
江勇坚;129例脑出血MRI诊断与分析[J];华夏医学;1998年03期 |
17 |
赵志刚,张春玲,张春娥,文世林,索爱琴,史大鹏,马书平,齐田孝彦;多发性硬化脑部MRI增强病灶特征的研究[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8年01期 |
18 |
郭宗泽,江澄川;脑胶质瘤的血流改变与其病理生理特点的关系[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1998年03期 |
19 |
赵合庆,傅渝;多发性硬化在MRI所见的脊髓空洞表现(附病例报告)[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8年02期 |
20 |
王会刚,李月菊,王得新;慢性放射性脊髓病临床及MRI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