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简史

赵际勐  
【摘要】: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史是中药药理学在中国近代(1840—1949)产生并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研究要点包括研究机构、人员、代表性成果及对这些要素的评价。中国中药药理研究始于1923年陈克恢自美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与史米特(C. F.Schmidt)、伊博恩(B. E. Read)等共同研究当归、麻黄的药理作用,这是中国中药药理研究的开端。1932年,伊博恩、赵承嘏、朴柱秉等人离开协和医学院药理系,分别加入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等机构,而自法留学归国的经利彬加入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自美归国的刘绍光加入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研究室,他们一边致力于各大机构的建设,一边投入中药药理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后值抗日战争爆发,各大科研机构迁入西南,条件简陋,成果较少。抗战胜利后,各机构忙于复员,又值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研究逐步停顿下来。 近代以来,中药药理学史研究集中在研究机构、人员、成果及评价4个方面,且将中药药理学置于近代药学发展中进行总体上的描述和评价,缺少埘于部分学者和具体研究内容的考察,而对于中药药理研究与传统医药学的关系,认定研究脱离传统理论,表现出以偏概全的片面性。木研究拟系统回顾中国近代中药药理研究工作的历史过程,对中药药理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机构、主要研究人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史学考察,补充对具体药物研究目的和实验方法的分析,阐释中药药理学在近代萌生的必然性,总结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特点及其对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影响,从科学角度和科学哲学角度,对近代中药药理研究乃至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做出客观的评价。 中药药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通过回顾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具体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中药药理学科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现代中药的新药开发提供科学研究的线索和科学思想的启迪。 1.传统“药理”概念和西方药理学的传入 中国传统本草学中的“药理”概念主要指药物的自然属性及药物的配伍使用。至金元时期,药理探讨风盛,著述颇多,以易水学派为主的气味薄厚、法象药理学说成为当时药学理论之主流,这种潮流促使了中医从经验用药走向理论用药。及至明末,《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部分药理研究的动物实验,尤其是毒理试验似与当今无异,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甚为初步,不是本草学术研究的主流,与近代欧洲兴起的实验药理学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近代西方实验药理学逐步发展,日本学者通过留学欧洲将实验的方法用于药物研究,提高了本国的药学研究水平。20世纪初,国内外学者的药理学著作汉译工作为中国药理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0世纪30年代初,一批留学回国的爱国学子纷纷加入国内各大研究机构及医学院校,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中药药理研究。而生药学和中药化学的进步则为中药药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2.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开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 中国近代首次中药药理实验开展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实验室,是中国中药药理研究的标志。1923年陈克恢和史米特、伊博恩用粗制当归浸膏静脉注射于狗及家兔,发现当归能使血压先降低后升高,产生利尿作用,并能兴奋子宫、小肠、膀胱及动脉血管平滑肌。次年,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38卷第5期,但未在国际上引起重视。陈克恢和史米特将用蒸馏法从麻黄中提取到的液体生物碱,静脉注射于已麻醉的狗及毁脑脊髓的猫,发现可使动物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离体子宫很快收缩,并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这些作用都和肾上腺素相同,所不同的是口服有效,且作用时间长,毒性较低。他们将这些实验结果写入论文《中药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的作用》,发表在美国的《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上,当即引起医药界的注意 1925年史米特离开协和后,伊博恩继任协和药理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协和药理系在1927—1933年发表了十余篇有关麻黄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药理研究论文,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绩。然而,此阶段的药理实验多不参考中药传统功效,与30年代中期的论文格式及实验目的具有一定的区别。 3.近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1934年以后,随着原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众多研究人员离开协和,协和“一家独唱”的局面不复存在,代之以若十政府主办或私人建立的科.研机构。但是中药药理研究的热情和成绩却有增无减,尤其在一些留学生回国后,开始领导几家重要的机构,并吸收了国内培养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参加到研究工作中。 这一阶段取得成果最突出的是经利彬领导的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和刘绍光领导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卫生实验处药物研究室,他们先后进行了数十种中药的药理作用探讨,研究目的多为验证传统药效,具代表性的研究是防己和贝母的药理实验。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单味药药理作用研究,又有同效药物比较研究,表现出对于传统药物功效具有一定的认识。在研究中,他们比较广泛地参考中医历代文献,从而能够在比较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了相对突出的成绩,显示出中药药理研究结合传统理论后的优越性和现实作用。虽然有些论文性质为初步研究,其结论与当今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他们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部分论文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仍被引用参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研究机构迁往西南重庆及昆明等地,受条件所限,研究成绩较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于常山和鸦胆子的药理研究;部分处于上海的研究机构因未受严重影响,得以继续研究。1941年以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部分研究机构,研究工作逐步停顿下来。抗战胜利以后,各大机构忙于复员,未能及时展开工作,后值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萧条,研究项目减少,部分有条件的医院开展了中药抗菌及驱虫药理研究。 4.对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评价 中国近代中药药理研究初期以陈克恢、伊博恩等对于麻黄素及相关化合物的研究为代表,这些研究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学系国内外药理学家所做,并依托于该系拥有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援助之实验仪器和设备,故研究比较深入和广泛,在当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期以经利彬、刘绍光等学者的研究为代表,他们大多为欧美留学归国人员,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为了弘扬“国药”精萃,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研究条件回到祖国,一边建设专业药学研究机构,一边从事中药药理研究,他们克服研究经费不足和实验器材短缺等困难,工作特别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后期由于受战争影响,研究成果较少,但在常山、鸦胆子等药理研究方面亦有相当成果。研究人员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史上最灿烂的光辉,值得永远发扬和继承。 经利彬、刘绍光等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部分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一方面根据传统中医药知识确定实验研究目标,另一方面借鉴传统中医药知识选用实验药材。 近代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先进性,部分经典药理实验方法沿用至今。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则较之当今科研方法和统计处理手段有着明显的不足。 近代的中药药理结论至今参考价值已不大,但在中药药理研究史上,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研究成果,也为新中国建立初期提供了研究的参考和借鉴,其史学价值不可磨灭。 近代中药的科学研究主要由生药学、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构成,药材经鉴定并提取有效成分后做药理研究,此药理研究结果又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因此中药药理学处于研究过程中首尾相接的环节,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 近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影响体现在论文格式成为规范,部分研究方法和结论成为借鉴和参考。 5.结论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①中国传统本草学中的“药理”概念指药物的自然属性及药物的配伍使用。20世纪初,西方药理学在国内传播。 ②中国中药药理学的产生以近代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实验室一系列研究为标志,此阶段的成果主要是麻黄素及其相关化合物的药理研究。 ③近代中药药理学逐步发展,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④近代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先进,取得较高成就,在中国近代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连燕华;国立北平研究院(1929—1949年)[J];科研管理;1992年01期
2 张燃明;;中药药理学家刘绍光[J];武汉文史资料;2012年12期
3 蔡仲德;刘寿山;;医药学界老前辈刘绍光先生[J];中国药学杂志;1989年12期
4 刘宗超;刘绍光及其一元数理论[J];大自然探索;1988年02期
5 张祥平;数·测量·复连续──兼论刘绍光一元数理论的基本假设[J];大自然探索;1994年03期
6 ;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刊物总目[J];地理学报;1936年02期
7 陈振濂;;《戎壹轩藏秦系陶文专题展图录》序[J];西泠艺丛;2021年05期
8 罗宏才;戴季陶挑起的一场考古学大论战[J];文博;1998年05期
9 范增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简介[J];植物杂志;1998年04期
10 陈荣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J];化学通报;1982年12期
11 刘泊君;;莫负平生莫问天——纪念尚爱松诞辰100周年兼论其学术贡献[J];中华书画家;2019年03期
12 资;;上海药物所庆祝建所50周年[J];中国药学杂志;1982年11期
13 志桑惠;;沉痛悼念夏纬瑛教授[J];农业考古;1988年01期
14 本刊编辑部;;党史上的十一月[J];党史纵览;2013年11期
15 孟桂良;;易县碑目[J];考古;1937年01期
16 朱巧贞;;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简介[J];中国药学杂志;1979年07期
17 时振声;;喜读《中国药学史纲》[J];福建中医药;1989年02期
18 王举忠;本草园中有新枝——《中国药学史》评介[J];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03期
19 ;书讯[J];中国文化遗产;2018年01期
20 辛海量;韩婷;蒋益萍;;建国后中药学史文献概览及有关问题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芳;;中国药学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A];第十九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江苏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7年
2 梅全喜;;纪念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3 梅全喜;;纪念中国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4 冯丹;邹俊;;论药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分析与综合[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5 郝近大;;第十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6 康白;王金红;高尔;许兰芝;张义军;宋益民;戴功;冷萍;;药理学选修课考核方法初探[A];第六届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杜冠华;;我国药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8 尹晶;陈玉文;;安全药理学研究与应用进展[A];2013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医药安全与科学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3年
9 秦伯益;;未来药理学工作者的素质要求[A];第五届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10 张岫美;王立祥;张斌;;面对新世纪药理学教师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丽娟;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际勐;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简史[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江平;第十五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会议在赤峰召开[N];赤峰日报;2009年
2 方永乐;华海药物研究室建到美国药谷[N];中国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