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郁理论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及用药规律
【摘要】:[目的]以临床症状为指导,通过运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中的频数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以探讨古代文献从六郁理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关病机及用药规律,系统分析古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经验,并总结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治疗内异症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中华医典》(第五版)光盘为搜索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以全文检索方式,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条文进行整理,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内异症的相关病机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复杂网络分析及药物关联度分析对药物进行统计。最终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总结分析出古籍治疗EMs的辨证特点及组方用药规律。结合对导师赵瑞华主任医师治疗内异症的相关门诊病历进行分析,探究导师治疗经验。[结果]1.六郁频数频率分析结果显示与本研究相关的古籍条文769条中以血郁所占比例最大,占88.56%;其次为气郁,占45.51%。2.使用药物频数频率分析中,出现频数≥120次的共有61味,占87.69%;用药频次大于100次的有16味,分别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香附、白术、甘草、茯苓、延胡索、桃仁、丹皮、木香、人参、桂枝、生姜、生地;频次在20到100次之问的有45味,频次较高的为柴胡、莪术、陈皮、大黄、肉桂、红花、牛膝、赤芍。3.在药物的功效结果中,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理气药占的比例较高,补血药和补气药在补虚药中的频率居前。4.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四类比较有意义的聚类方,第一类为以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的经典名方四物汤为组成药物,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第二类为补益类方,白术、人参、茯苓、甘草为组成药物;第三类组成为红花、丹皮、桂枝、桃仁;第四类为理气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具体药物为三棱、莪术、青皮、乌药、干漆、大黄、干姜、花椒。5.通过复杂网络得出古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疾病的核心药物为川芎、熟地黄、当归、白芍、党参、甘草、茯苓、白术、延胡索、香附、木香、桂枝、桃仁、大黄、生姜。6.药物关联度分析得出关联频度最高的药对是白芍和当归,其次是川芎与当归。7.利用非同质网络分析归纳出治疗血郁频率比较高的药物为当归、川芎、白芍、香附、甘草、延胡索、茯苓、桃仁、莪术、红花、赤芍、丹皮、三棱;治疗气郁常用药物为香附、陈皮、木香、人参、柴胡、白术、延胡索、甘草、白芍;治疗火郁的高频药物有柴胡、茯苓、黄芩、白芍、栀子;治疗湿郁的药物为泽泻、白术、茯苓;治疗痰郁的药物为白术、陈皮、甘草、半夏、茯苓;治疗食郁的药物为神曲、白术。8.高频药物药性以温平类药出现最多,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主要归肝、脾、心经。[结论]1.六郁中血郁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机,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法。2.调节气血是EMs治疗的主要方向。3.古代文献中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疾病多随症加减。4.重视情志因素的影响。5.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中,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理气药所占频率最多。其高频药物中温平性类药最多,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归经主要归肝、脾、心经。6.通过对药物的聚类分析,形成了四个比较有意义的聚类方。治疗内异症最常用的药对为当归与白芍,其次为当归与川芎。治疗内异症的核心药物以调节气血功能活动为主,具体药物为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延胡索、香附、木香、桂枝、桃仁、大黄、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