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肝癌相关证候明清医案的证素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摘要】:肝癌发病隐匿,进展极快,是临床上危害性极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大,肝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因此,积极防治肝癌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中医药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之中,保留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医案资料,其中,有关肝癌相关证候的诊疗经验不在少数。为提升我国肝癌防治的总体水平,实现“研发中医治疗乙肝及相关肝癌方案,延缓病变进展”的任务目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课题”开展了“中医药延缓乙肝相关肝癌进展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本文即以此课题为依托,以肝癌相关证候明清医案为数据基础,以数据挖掘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肝癌相关证候的证素分布及用药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现代临床对于肝癌的诊疗工作提供借鉴。1.研究目的收集整理关于肝癌相关证候明清时期的诊疗医案,构建肝癌相关证候明清医案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统计分析病因特点、证素分布及用药规律,挖掘症、舌、脉、证素、药之间的相关规律,以期为肝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2.研究内容及方法(1)文献调查,明确疾病范围调研近二十年内出版和发表的有关肝癌的专业书籍、教材、指南等,明确肝癌相关证候于明清医案中的筛选范围。(2)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根据明清医案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3)建立数据库以《医案类聚》为检索资料,筛选出明清时期符合要求的医案。手动采集医案编号、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医案来源、医家姓名、病因、症状、舌象、脉象、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组成等医案信息,并根据中医药相关标准资料《中药学》、《证素辨证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对检索出的信息进行名词术语的规范化处理并录入到Excel表格中,构建肝癌相关证候明清医案数据库。(4)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利用IBM SPSS 19.0、IBM SPSS Modeler 14.1等数据分析软件,基于频数、聚类、因子、关联等统计方法,对肝癌相关证候明清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并解读医案的病因、症状、证素、舌脉、中药等信息。3.研究结果从明清时期的医案中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医案695个,医案来源于59本明清古籍、45名医家。有明确记录性别的医案共206个,其中性别记录为男性的医案共135个、记录为女性的医案共71个,男女比例约为2:1。记录年龄医案126个,年龄区间为17-80岁。其中关于病因的记载共236次,分别是外感、劳倦(包括劳力、房劳、劳神)、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外伤以及误治。症状频数分析:695个医案记载症状共226种、累计频次2618次。其中,高频症状45种,累积频率高达84.84%,包括腹胀、胁痛、纳差、目黄、面黄、疲乏、胁下痞块、浮肿、消瘦、泄泻、胸痛、腹露青筋、寒热往来、手足厥冷、烦躁、大便艰难、头晕、口渴、气喘、胃脘痛、腰膝酸软、不寐。症状因子分析:提取的25个公因子,分别是F1目黄、身黄、小便黄赤;F2腹胀、胁痛、身肿;F3疲乏、面黄、纳差;F4咳嗽、咳痰;F5恶寒、发热;F6腹痛、腹中痞块;F7肠鸣、泄泻;F8心下痞;F9 口干、胸痛;F10大便秘结;F11出汗、腹露青筋;F12烦躁、口渴、胃脘痛;F13头晕、不寐;F14寒热往来、消瘦;F15小便失禁、大便艰难;F16便溏、小便不利;F17手足厥冷;F18胸闷;F19呕吐;F20胁下痞块;F21腰膝酸软;F22呃逆;F23大便下血;F24完谷不化、腹满;F25尿涩、气喘。症状聚类分析:得出16组症状群,分别是T1目黄、身黄、小便黄赤、尿涩;T2大便秘结、寒热往来、胸闷;T3为烦躁、口渴;T4为纳差、消瘦、手足厥冷;T5为面黄、疲乏、腰膝酸软;T6为发热、恶寒、出汗;T7为头晕、呃逆;T8为口干、胸痛;T9为咳嗽、咳痰、胁痛、不寐;T10大便艰难、小便失禁;T11为心下痞、胃脘痛、呕吐;T12为胁下痞块;T13为泄泻、肠鸣、腹中痞块、腹痛;T14大便下血、完谷不化;T15腹露青筋、气喘;T16腹胀、小便不利、浮肿、便溏、腹满。症状关联分析结果,共取得20组关联组,可视化后可以看出,腹胀与腹满、浮肿、纳差、小便不利关系密切;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三者关系密切。根据舌象频数的分析结果:119个医案记载舌象共26种,累计出现181次。高频舌象包括,舌苔白、舌苔腻、舌苔黄、舌质白、舌红、舌绛、舌苔厚等。根据脉象频数的分析结果,330个医案记录的脉象共计25种,累计出现676次。高频脉象包括,脉弦、脉细、脉数、脉涩等。中药频数分析结果:695个医案记载中药共464种,累计频次6437次。其中,高频中药共计50种,累计频率高达63.93%,如茯苓、白术、泽泻、白芍、香附、茵陈、附子、大腹皮、桃仁、木香、延胡索、肉桂、厚朴、砂仁等。中药功效分类分析结果:医案共载中药功效21种,以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等为常用。根据中药因子的分析结果显示,公因子共25类,分别是A1泽泻、猪苓;A2炙甘草、人参、白术;A3川楝子、延胡索;A4陈皮、茯苓、半夏、厚朴;A5桃仁、当归、郁金;A6杏仁、通草;A7熟地黄、牡丹皮;A8鸡内金、沉香、大腹皮;A9干姜、附子、桂枝;A10大枣、生姜;A11栀子、茵陈;A12青皮、木香;A13吴茱萸、黄芩、黄连;A14柴胡、生甘草;A15旋覆花、大黄、香附;A16枳实;A17白芍;A18山楂、神曲;A19肉桂;A20枳壳;A21车前子、薏苡仁;A22瓜蒌;A23牡蛎;A24砂仁;A25川芎。在中药聚类的分析中,联合实际应用及结果,将中药分为6组,其中,C1组为猪苓、泽泻、茯苓、厚朴、神曲、陈皮、砂仁;C2组为鸡内金、沉香、车前子、大腹皮、茵陈、栀子、杏仁、通草、薏苡仁;C3组为桃仁、当归、旋覆花、青皮、木香、延胡索、吴茱萸、川棟子、郁金、香附、山楂;C4组为半夏、瓜蒌、枳壳、黄连、黄芩、枳实、大黄;C5组为大枣、生姜、生甘草、白芍、川芎、柴胡;C6组为人参、附子、干姜、肉桂、牡丹皮、熟地黄、白术、桂枝、牡蛎、炙甘草。中药关联分析:围绕着白术、泽泻、茯苓、陈皮、半夏、厚朴等组成不同的关联组。症状与中药关联分析结果:得到腹胀、胁痛、纳差、目黄、面黄、发热、小便黄赤、腹满、疲乏、身黄等症状与中药的关联分析。腹胀:与茯苓、陈皮、厚朴、白术、泽泻等关联。胁痛:与当归、半夏、桃仁、白芍、香附、郁金等关联。纳差:与陈皮、半夏、白术、人参、黄连、白芍、枳实等关联。目黄:与茯苓、茵陈、泽泻、栀子等关联。面黄:与茯苓、陈皮、茵陈等关联。发热:与茵陈、栀子、香附、柴胡等关联。小便黄赤:与茯苓、茵陈、栀子、猪苓、黄连等关联。腹满:与泽泻、大腹皮、附子等关联。疲乏:与茯苓、白术、白芍、附子、人参等关联。身黄:与茵陈、栀子、黄柏、白术、猪苓等关联。舌、脉、症的关联中药包括茯苓、当归、半夏、白术、厚朴、干姜、附子、陈皮、泽泻等。病性证素频数结果:522个医案记载病性证素26种,累计频次1031次,高频病性证素:湿、热、气滞、气虚、痰、寒、血虚、阳虚、血瘀、阴虚等。病性证素相关联组包括湿热、气滞、痰热、气虚、瘀、湿等。病位证素频数分析结果:367个医案记载病位证素17种,累计频次为861次,高频病位包含肝、脾、胃、肾、肺、胆等。病位证素关联分析:相关联组有肝脾、脾胃、脾肾、肝胆、肝肾等。病位与病性相关联组,包括脾与湿,脾与热,肝与气滞,脾与气虚,脾与阳虚等。病性与中药关联分析结果:湿:与茯苓、白术、厚朴、泽泻、陈皮等关联。热:与茯苓、厚朴、泽泻、茵陈、黄连、陈皮等关联。气滞:与陈皮、当归、香附、川楝子、延胡索等关联。血瘀:与当归、香附、青皮、桃仁、川楝子、木香、延胡索等关联。阳虚:与附子、炙甘草、肉桂、砂仁等关联。痰:与茯苓、陈皮、半夏、厚朴等关联。寒:与附子、肉桂、砂仁、人参、干姜等关联。阴虚:与白芍、牡丹皮、当归、大枣、熟地黄等关联。病位与中药关联结果:脾:与茯苓、陈皮、半夏、白术、厚朴、泽泻、陈皮等关联。肝:与半夏、当归、陈皮、茯苓、白芍、香附、人参、青皮等关联。胃:与茯苓、陈皮、半夏、白术、厚朴、泽泻、白术等关联。肾:茯苓、白术、白芍、半夏、人参、附子、肉桂等关联。肺:与白芍、旋覆花、郁金、牡丹皮、杏仁、瓜蒌等关联。胆:与牡丹皮、柴胡、黄芩、郁金、当归等关联。研究结论:在对695个符合标准的肝癌相关证候明清医案进行了数据分析与挖掘、并对其证素分布与用药规律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后,结论如下:男性较女性易患肝癌相关证候;病因为饮食失宜、外感、劳倦、情志内伤、误治等引起,饮食失宜所占比例最多,其次就是劳倦。临床症状比较复杂,以腹胀、胁痛、纳差、目黄、消瘦、疲乏等为常见。证素分布:肝癌相关证候的病性证素以湿、热、瘀、气虚、血虚、阴虚、痰等为关键。而病位证素中,以肝、脾、胃、肾、胆、肺等为关键。用药规律:明清医家治疗肝癌相关证候,从虚实两方面入手,针对气虚,以白术、人参、生甘草等补益正气;针对阳虚、以肉桂、附子等温补肾阳;针对阴虚,以吴茱萸、熟地黄等滋补阴精;针对血虚,以大枣、白芍、当归等补养气血。针对湿热,以茵陈、黄连、猪苓等清热利湿;针对痰浊,以半夏、厚朴、瓜蒌等化痰祛浊;针对血瘀,以桃仁、延胡索等活血化瘀;针对气滞,以香附、青皮、陈皮等行气除滞;针对食积,以神曲、鸡内金、山楂等消食除积。各医家以临床为主,基于不同症状,用药也斟酌损益。
|
|
|
|
1 |
姜良铎;;中医医案解读与学习[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临床科研人才培养模式交流会讲义[C];2011年 |
2 |
李学勇;;诊治顽疾头痛医案三则[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
3 |
李宝泉;许秀丽;;医案学习体会[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
4 |
张启明;王永炎;张志斌;张庆祥;宋观礼;;中医历代医案数据库的建立与统计[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5 |
李禾;刘小斌;李建梅;胡经航;刘淑婷;;1949年以前岭南医家医案概貌述要[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6 |
田丙坤;;医案统计分析在《内经》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述评[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7 |
彭锦;施展;吴夏秋;;医案研究:从临床经验到理论创建的基石[A];全国第四次中医科研方法学暨花生枝叶治疗失眠症研究成果汇报学术研讨会专家讲课和学术论文集[C];2009年 |
8 |
刘世峰;;必须重视医案总结[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9 |
李涛;于建春;曲由;成海燕;韩景献;;老专家工作室医案数字化模式初探[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
10 |
胥筱云;张晓琳;杨梅;鲁法庭;;浅析《吴佩衡医案》中的中药祛邪反应[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11 |
郑人允;;医案三则[A];2005全国首届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
12 |
赵进东;方朝晖;忻凌;刘剑;李中南;崔李群;谢峰涛;杨雪;;古代35则消渴医案辨证用药规律探析[A];第四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4年 |
13 |
张琳叶;;《古今医案按》考论[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14 |
朱锦善;罗光亮;;王伯岳医案三则[A];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
15 |
袁世清;张琦;高燕;;基于1035例医案挖掘桂枝汤病证规律[A];全国第二十二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
16 |
刘春生;;清热为主治疗失眠医案举隅[A];首届京津冀中医睡眠医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六期中医睡眠医学诊疗技术培训班讲义及论文汇编[C];2016年 |
17 |
谢晓丽;;《古今医案按》按语略析[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18 |
徐福松;;马培之男科医案赏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
19 |
姜琳;;浅谈《问斋医案》的男科学术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
20 |
戴彦成;沈俊逸;曹敏;;方邦江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外感热病医案分析[A];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年会暨急诊医学培训班论文集[C];201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