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精神压力的提高,FD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本病发病因素以及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治疗上,西医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容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多。中医根据FD的主要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胃肠,与脾、肝关系密切,其基本病机是脾胃气机不利、升降失常。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对治疗此类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我们在认识FD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了治疗FD的有效方-和胃消痞汤。本研究观察该方治疗FD寒热错杂肝郁证的临床效果,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以期总结出体现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特色优势的FD寒热错杂肝郁证中医治疗方案。研究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研究和胃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的临床疗效以及远期疗效。研究方法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Ⅳ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其就诊顺序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和胃消痞汤(处方颗粒剂)治疗,每日一剂,分两次服,早晚餐后30分钟开水冲服。对照组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每日三次,每次5mg,餐前服用。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指标包括一般指标、疗效指标、安全性指标。一般指标:患者身高、体重、呼吸、脉搏、心率、体温、血压等。疗效指标:1)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2)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3)患者停药后复发情况。安全性指标:对有不良反应出现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登记,结合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及时处理。试验所得数据采用Exce12003进行录入,核对后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总共有68列,其中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症状总积分进行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在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7.14%,对照组为81.82%,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来看,两组症状总积分与其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症状积分变化来看,两组受试者在治疗一周、二周、三周、四周时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二周与治疗一周、治疗三周与治疗二周、治疗四周与治疗三周比较症状积分均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二周与治疗一周进行比较,症状积分降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周与治疗二周、治疗四周与治疗三周分别进行比较,其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一周、二周、三周、四周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治疗一周、二周时两组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三周、四周时治疗组症状积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单项症状来看,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胃脘灼热、嘈杂、嗳气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胃脘喜温怕冷、大便稀溏、口干口苦、情志不遂、两胁胀满症状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脘喜温怕冷、大便稀溏、口干口苦、嗳气、情志不遂、两胁胀满症状方面,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复发情况来看,停药4周后,治疗组复发率为17.14%,对照组复发率为42.42%,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结论(1)和胃消痞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热错杂肝郁证受试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受试者相关临床症状。(2)和胃消痞汤复发率低,远期疗效显著。(3)和胃消痞汤安全性较高,研究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可以在临床中进行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