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大鼠颈髓慢性压迫的实验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方式的变化,人们屈颈机会的增加,颈椎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愈来愈年轻化低龄化,成为与现代社会相伴随的一种现代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clopathy,简称CSM)由颈椎间盘退变和相关病理变化引起的一种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脊髓功能障碍的常见类型,约占颈椎病的5%~10%,且致瘫率高,其病理基础是脊髓遭受外部压迫和脊髓血运障碍。
在中医古籍中并没有“脊髓型颈椎病”这样的病名,也缺乏与脊髓型颈椎病相关疾病的完整记载,只能从一些散在描述中见到有关病因病机和症状。中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项筋急”和“项肩痛”等。如《素问·逆调论第三十四》说:“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这里所描述的病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相类似,可被认为是对本病的最早的记载。明·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奕久坐致脊背痛。”指出了类似本病的形成原因。但由于中医古籍对脊髓型颈椎病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对本病没有特定的治法和方药。
手法治疗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如何发挥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整体优势,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导师孙树椿主任医师从医四十余年,长期从事脊柱疾病的研究,尤其对颈椎病及颈椎相关疾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在中医手法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导师指出脊髓型颈椎病在中医学上应归属“痹证”、“痿证”的范畴,脊髓型颈椎病有“痹证”和“痿证”两种。其中痹证型以肢体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