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极学说源流研究
【摘要】:“六极”作为病证的名称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桑根白皮:……主伤中、五劳六极……”。《金匮要略》中也有:“……,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则明确指出六极的概念是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南北朝时代的《删繁方》完整地论述了对六极疾病治疗的理法方药,建立了独特的辨证治疗方法。
论文采用了对相关进行整理和深入分析,主要研究六极疾病的演变情况、学术文献思想的形成以及衰落的原因。
《删繁方》中对“六极”的治疗已作系统论述,将筋、脉、肉、气、骨五极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紧密联系在一起,借用《内经》中五体的概念来构建“六极”概念的理论框架。但是,“六极”理论又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五体学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点,“气极”来替代“皮极”是适合医学应用的选择。第二点,“精极”的出现。第三点,“髓极”与“肺极”的出现。但论述也过于简单,在概念的解释上也不够明确,因此这两种说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小。
文献研究表明,“六极”学说很可能与活跃于汉魏之际的扁鹊学派有着很大的联系,而扁鹊的“六绝”理论则很可能是六极理论另一个重要来源。此外,在《删繁方》中提出了“善疗病者,病在皮毛肌肤筋脉而疗之,次疗六腑;若至五脏,则半死半生矣”的治疗总则,与《史记》中记载扁鹊见齐桓侯时所采用的“腠理——肌肤——肠胃——骨髓”,由浅入深传变的认识与治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六极”属于虚劳病中的一种,是形体虚衰到非常严重程度的一种表现。对“六极”症状的描述,以《诸病源候论》中的记载最具代表性。其中,“精极”则与其他脱胎于“五体”概念的五极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更加严重的虚损。有关其病因与病机,六极病在宋代以前以外感病因学说为主,由《内经》中的五痹“复感于邪”的理论发展而来的。“精极”与其他五极不同,比其他五极虚衰的程度更深。精极是在其他五极虚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肾藏精”,精极的概念也是后世“久病及肾”理论之先河。
古代中医有一种通过形体的不同层次来辨证的方法,即将形体分为从表到里的不同层次,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病位也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