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蒲胶囊对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模型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机制研究及临床观察
【摘要】: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是中青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症状复杂,病程较长,且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如何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是目前该研究领域中最迫切的课题。
导师张亚强教授是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家刘猷枋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他在充分继承刘猷枋教授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在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本论文在对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历代文献整理基础上,对导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经验,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以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为载体,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等技术,从整体——细胞因子——基因等层次,深入探讨了活血化瘀法及组方丹蒲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分子机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依据和导师临床治验的科学内涵。
一、理论研究
1.历代医家著述对后世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整理祖国医学历代文献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可以总结出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可分为四个时期:①秦汉时期为萌芽期,对前列腺炎形成了初步的认识;②隋唐时期是发展期,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医家对淋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有了更深一步的描述,尤其是淋证分类出现了七淋、五淋的见解,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宋金元时期是充实期,这一时期百家争鸣,产生了很多学术流派,派生出许多学术观点,对“淋、浊、小便不利”的见解更深刻、特点更鲜明;④明清时期是成熟期,是这一疾病的集大成期。明清医家在充分继承前贤学术思想的同时,又结合自己的临床体验,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对“淋”、“浊”、“小便不利”等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趋于完善。
如何充分挖掘祖国医学文献这一宝库,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现代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辨证论治规律并指导临床,将对当代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治疗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2.导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经验
导师在充分继承了刘猷枋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血瘀贯穿疾病发展始终”的病机特点,临床治疗:①将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该病的根本方法,在活血基础上,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兼湿热者,佐以清热利湿;兼肾虚者,辅以补肾中药;②根据病程、病情程度论治,轻证多以湿热、血瘀者为多,治以清热利湿、活血止痛;重证或顽固证病程日久,多虚多瘀,在活血益气的基础上,重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穿山甲等破血化瘀药,同时佐以虫类物如水蛭、地龙等;③注重心理疏导,强调饮食调摄。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长期坚持活血化瘀法中医药治疗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尤其对疼痛的缓解尤为突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临床研究
1.借助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导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经验
利用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技术,以导师临床诊疗典型病例为研究对象,以保留导师辨证论治特色的结构化的临床数据为基础,以方药为线索,利用频数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归纳,初步研究名老中医的方——证关系、证——药、症——药关系等,提取导师辨证特点和遣方用药规律等知识,总结导师继承名老专家刘猷枋教授学术思想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经验及其理论内涵。
根据90例病历资料分析,展现该病常见临床症状:会阴部不适、尿频、尿不尽、尿后滴白、舌暗红等症状;总结出导师对慢性前列腺炎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肾虚型3个基本证型,其中,临床两证、三证兼见时有发生。总结出导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常用治法6种、常用药物25味、常用基础方7个、常用的25对药对。在导师常用45味中药功能分类的基础上,归纳出导师在治疗CP的药物使用频次上,活血化瘀药居首位,清热利湿药、补肾药次之,同时采用理气、解表、温里、泻下药等从多方面多层次治疗,说明导师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处方,主次分明,脉络清晰。
2丹蒲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及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丹蒲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进行再评价。
结论:①丹蒲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药前列泰片为56.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丹蒲胶囊能明显降低前列腺液白细胞数(EPS-WBC),增加前列腺液卵磷脂小体密度(EPS-CORP)。治疗后两组EPS-WBC均减少,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PS-CORP密度较治疗前均可见增加,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丹蒲胶囊能明显改善少腹疼痛、小便频急、尿后余沥不尽、尿道灼热、会阴疼痛、腰骶部疼痛、睾丸疼痛、阴囊潮湿、尿后滴白等单项症状,降低NIH-CPSI评分、NIH-疼痛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在降低EPS-WBC、提高EPS-CORP密度,缓解前列腺炎患者少腹疼痛、小便频急、尿后余沥不尽、尿道灼热等症状,以及降低NIH-CPSI评分、NIH-疼痛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丹蒲胶囊能改善能通过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尤其对疼痛症状的缓解)、降低NIH-CPSI评分,而达到其治疗作用,研究展示了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优势。
三、实验研究
本课题实验研究以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为载体,采用ELISA、RT-PCR等技术,从整体——细胞因子——基因等层次,深入探讨了活血化瘀法及组方丹蒲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分子机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依据和导师临床治验的科学内涵。
1.优选出建立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方法——加强免疫法,为研究丹蒲胶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2.应用加强免疫法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丹蒲胶囊对模型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型组光镜表现:前列腺腺体遭到破坏,间质及腺体充满大量弥散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电镜表现:腺体破坏,粗面内质网扩张明显,线粒体扩张或呈空泡化,核膜皱缩,细胞器扩张,染色质周边凝聚。模型组病理改变符合前列腺慢性炎症表现。丹蒲胶囊能明显减轻或消除模型大鼠的前列腺组织炎症,其中,大剂量组最优。为丹蒲胶囊的临床疗效提供了病理组织学依据。
3.丹蒲胶囊对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有免疫调控作用,对IL-1β、IL-2、IL-8均有抑制作用,对高水平的IL-10有降低效应,同时能抑制NF-κB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4.丹蒲胶囊对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NGF有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组织及血清中的PGE2水平有降低效应,通过这种抑制作用而发挥该药的镇痛效应。
5.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出现NF-κB、NGF基因mRNA的高表达,丹蒲胶囊通过抑制NF-κB、NGF基因mRNA的表达发挥治疗效应。研究从基因水平阐释了中药丹蒲胶囊对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四、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临床研究
在临床应用丹蒲胶囊有效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技术,以导师临床诊疗典型病例为研究对象,以保留导师辨证论治特色的结构化临床数据为导向,以方药为线索,利用频数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归纳,初步研究名老中医的方——证关系、证——药、症——药关系等,提取导师辨证特点和遣方用药规律等知识,总结导师在继承名老专家刘猷枋教授学术思想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法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的学术经验及理论内涵,为深层次继承挖掘名老专家学术经验提供了新思路。未见同类研究报道。
2.实验研究
2.1优选出成功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的加强免疫法,为进一步探索前列腺炎的自身免疫学说奠定了实验基础,是本研究的特色之一。
2.2以动物前列腺组织及血清为观察对象,以IL-1β、IL-8、IL-10、IL-2、NF-κB、NGF、PGE2等细胞因子为观测指标,研究了丹蒲胶囊这些因子的调节作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丹蒲胶囊免疫调节及镇痛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在前列腺炎疗效机制的系统研究上未见同类报道。
3.理论创新
本课题针对“前列腺炎与细胞因子”的研究热点,首次提出“活血化瘀法及组方丹蒲胶囊可能通过调控NF-κB、NGF的基因mRNA表达而发挥治疗效应”的假说,应用RT-PCR的方法证实丹蒲胶囊对模型大鼠NF-κB、NGF的基因mRNA的表达有抑制效应,验证了假说。研究揭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分子基础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防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
|
|
1 |
段登志;;再议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及活血化瘀法的治疗作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年06期 |
2 |
唐驭涛;;复方丹参针剂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6例临床小结[J];北京中医;2006年05期 |
3 |
林存福,庄海波,谷庆寅;活血化瘀并用激光照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J];中医药学报;1999年02期 |
4 |
朱俊芳;;活血化瘀法在男科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性科学;2007年04期 |
5 |
魏嘉毅;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体会[J];江苏中医;1999年04期 |
6 |
刘芳荣;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0例[J];河北中医;2001年09期 |
7 |
盖凤春,林瑞新,林长春,赵晓东,李健;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98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8 |
吕少茹,阎凤杰,陈亚杰;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9 |
侯高峰;隋勇;安立文;;白细胞介素与慢性前列腺炎关系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学;2005年12期 |
10 |
宋竖旗;刘咏梅;何秀娟;王文娟;鞠大宏;吴志奎;张亚强;;丹蒲胶囊对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模型NF-κB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年07期 |
11 |
刘灿康;活血化瘀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2001年04期 |
12 |
宋竖旗;张亚强;刘咏梅;王文娟;陈玉英;鞠大宏;吴志奎;;丹蒲胶囊对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模型IL-2、IL-8、IL-10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08期 |
13 |
安立文;魏学智;;核转录因子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作用[J];黑龙江医学;2011年01期 |
14 |
庄奕周;;固肾益气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介绍[J];福建中医药;1985年06期 |
15 |
葛书翰;孟凡玉;徐笨人;;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02例[J];中医杂志;1987年08期 |
16 |
朱成全,朱小虎,戴京萍;中医治疗老年慢性前列腺炎述评[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
17 |
葛树尧,侯铁刚;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J];吉林中医药;2004年12期 |
18 |
黄瑛;;关注男性健康——揭开男性健康“祸首”前列腺炎之谜[J];健康大视野;2007年06期 |
19 |
佟国强;;当你发生轻度不适时……[J];中国健康月刊;2007年12期 |
20 |
大海;;冬季保护前列腺六注意[J];家庭科技;2009年12期 |
|
|
|
|
|
1 |
徐慧军;;活血化瘀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2 |
刘炜;;活血化瘀法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运用[A];2011年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
3 |
张亚强;卢建新;吴志奎;刘猷枋;;丹蒲胶囊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IL-2、IL-6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
4 |
薛慈民;邝广峰;王琦;;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A];新编男科理论与临床——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男科学术大会;全国中医男科临床与科研方法高级研修班;2006年云南省中医男科诊疗技术培训班讲义与论文集[C];2006年 |
5 |
任凤梅;王鹰;章跃平;徐安;庄莹;李华兰;罗时辉;;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活血化瘀法的运用[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九次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活血化瘀临床应用新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
6 |
吴映书;张宁;陈朝晖;郑发鹃;饶鹏;严国峰;;活血化瘀法外用治疗肛肠科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二零一零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
7 |
储浩然;陈少飞;夏建国;;马骏主任运用活血化瘀法调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
8 |
刘春英;;慢性前列腺炎治法十论[A];新编男科理论与临床——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男科学术大会;全国中医男科临床与科研方法高级研修班;2006年云南省中医男科诊疗技术培训班讲义与论文集[C];2006年 |
9 |
贺丰杰;陈晓琴;朱虹丽;;一种活血化瘀法替代手术靶向治疗“崩漏”的新思路[A];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10 |
朱正万;陈权;宋帆;尹勇;黄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