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

廖荣伟  
【摘要】:本文利用NECP/NCAR1、NECP/NCAR2、ECMWF(ERA40)的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台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中国757台站夏季(6~8月)月平均降水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小波分析、奇异值分解(SVD)、M-K检验等统计方法以及相关、合成诊断方法,对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的气候特征,水汽输送及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其中着重分析了冬季、夏季大气水分收支高低值年(代)对应的水汽输送异常、大气环流异常、冬夏季风强弱、经向风异常和降水异常等问题。运用RegCM3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冬夏大气水分收支高低值年(代)对应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散度及降水进行了模拟试验。全文主要结论归纳如下: ⑴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多年平均的大气水分收支,年总和与四季均为水分收入。水汽输送在春季和夏季最强,大气水分收入最多,对净收入的贡献最大;秋季和冬季的水汽输送较弱,大气水分收入较少。 ⑵多年平均的季风湿润区南边界为主要的水汽输入区;西边界全年水汽输入,东边界水汽输出。水汽输送计算得到的大气水分收支年循环在2~10月为水分收入,水汽通量散度和P? E计算得到的大气水分收支在2~9月为水分收入。 ⑶水汽输送和水汽通量散度计算的大气水分收支垂直分布情况较为接近。四季的大气水分收支垂直分布各不相同,在对流层低层,春季和夏季以水分收入为主,秋季和冬季以水分支出为主;在对流层中上层,四季均以水分收入为主。整个区域在850hPa为水分支出外,其余各层均为水分收入。四季大气水分收支的长期变化趋势明显,在几十年里表现出显著的线性趋势。 ⑷对年总和及四季大气水分收支时间序列进行M-K检验,揭示了存在的突变现象;通过小波分析,发现上述时间序列的周期表现为2~4年。 ⑸运用EOF方法对冬、夏季降水场,水汽输送场进行分解,揭示了冬、夏季水汽输送及降水的异常时空分布特征。运用SVD分解,发现冬、夏季经纬向水汽输送与降水的第一对奇异向量场具有同相变化关系。 ⑹冬季大气水分收支时间序列的高低指数年能够指示季风湿润区经向风的异常变化,还能够指示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和降水的异常变化。高值年,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弱,东亚大陆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偏南风。季风湿润区30°N以南有强烈地上升运动,配合南海、孟加拉湾的暖湿水汽输送,可使大气水分收入增多,造成降水异常增加;而低值年则相反。合成的异常水汽输入集中在900~600hPa之间,其中西、南边界为水汽输入区,而东、北边界为水汽输出区。合成的大气水分收入的经向变化占净收入变化的91.3%。合成的异常降水中心量值可达40mm以上,而水分收支年代际变化合成的异常降水中心量值可达30mm以上。冬季的平均流造成季风湿润区水汽辐合,瞬变波造成水汽辐散。高值年季风湿润区的瞬变偏南水汽输送强,南海的瞬变偏南水汽输送弱;低值年则相反。 ⑺夏季大气水分收支时间序列的高低指数年能够指示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经向风的异常变化,对季风湿润区的降水变率具有指示意义。合成的整层水汽输送在东亚–西太平洋区表现为经向三极子型。不同层次的大气环流异常有利于外部的异常水汽输入,可造成大气中的水分增多,降水增加。降水的差异由经向水分收入与支出的变化造成,纬向的收支变化对此差异贡献只有经向的1/4。 ⑻夏季高值年代,东亚夏季风偏弱,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亚洲热低压偏弱,对流层低层为异常气旋式辐合,异常偏南风盛行,外界有较多水汽输入,上升运动强烈,有利于降水的产生;低值年代则相反。合成的边界水汽异常输入输出主要集中在900~500hPa之间。高值年代,5月以前的降水偏少,对应经纬向水汽输送负异常,6~8月偏多,对应经纬向水汽输送正异常,10月以后经纬向水汽输送正异常,降水负异常;低值年代则相反。 ⑼夏季瞬变水汽通量高值区较冬季北抬,瞬变波造成水汽辐散。夏季高值年代季风湿润区的瞬变偏南水汽输送强,南海的偏西水汽输送强。根据NECP1、NECP2、ERA-40资料得出的大气水分收支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水汽输送、水汽通量散度的合成场上分布形式较为一致。 ⑽RegCM3模式对于冬、夏季季风湿润区降水的分布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SWT2模拟结果的水汽输送场比SWT1与再分析资料结果相似性更好,揭示了夏季更大的海陆热力差异可能是影响大气环流发生异常的原因之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学文,杨青,杨莲梅;大气水文学初探[J];水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2 陈峰;熊永柱;黄少鹏;叶红;;大气水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对地表温度反演的影响[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2期
3 曹丽青,余锦华,葛朝霞;华北地区大气水分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廖高明;;地球之水何处来[J];水利天地;1990年03期
5 曹丽青,高国栋,翟盘茂,粟华林;江淮流域大气水分特征与旱涝关系的诊断分析[J];气象科学;1993年02期
6 周有才;季节性冻结区水分动态研究方法商榷[J];冰川冻土;1980年01期
7 徐樵利,彭仲仁,覃建钦;宜昌地区茶园地评价[J];资源科学;1984年03期
8 张强,宋连春,黄荣辉,卫国安,王胜,田辉;绿洲周边荒漠戈壁夏末土壤—大气水分传输特征(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3年03期
9 覃志豪,LI Wenjuan,ZHANG Minghua,Arnon Karnieli,Pedro Berliner;单窗算法的大气参数估计方法[J];国土资源遥感;2003年02期
10 翟盘茂,任福民;中国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J];气象学报;1997年04期
11 殷立娟,李美荣;中国C_4植物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学研究 Ⅰ.中国C_4植物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J];生态学报;1997年04期
12 高海峰;李银芳;张海波;蒋进;王景彩;;几种旱生植物蒸腾强度的变化[J];干旱区研究;1984年02期
13 程积民;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几种牧草蒸腾作用的研究[J];干旱区研究;1989年02期
14 朱佛宏;厄尔尼诺减弱,气候继续变暖[J];海洋地质动态;1999年12期
15 张强,卫国安;邻近绿洲的荒漠表层土壤逆湿和对水分"呼吸"过程的分析[J];中国沙漠;2003年04期
16 丁凤;徐涵秋;;单窗算法和单通道算法对参数估计误差的敏感性分析[J];测绘科学;2007年01期
17 李红寿;汪万福;张国彬;邱飞;詹鸿涛;;用拱棚法对极干旱区沙地水分来源的定性分析[J];中国沙漠;2010年01期
18 Cort Willmott,Johannes J. Feddema,艾东;气候干湿指数的改进[J];干旱区地理;1993年03期
19 曹丽青,葛朝霞;江淮地区大气中平均水汽含量特征及变化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20 曾晓梅;;利用雷达新技术探测引发暴雨的低层大气水分[J];气象科技;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俞亚勋;王宝灵;;西北地区大气水分和水汽平均输送特征[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宋斌;杨玲君;于萍;罗运柏;文习山;;多参数关联分析研究变压器油的热老化特性[A];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电厂化学专委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康;尹常红;柳戊弼;卢洋;;利用高空探测资料计算大气可降水份及其误差分析[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4 曹丽青;葛朝霞;;华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郭洁;李国平;;川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徐祥德;苗秋菊;张胜军;谭德宝;刘还珠;;长江流域洪水过程强信号敏感区水文—气象相关模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揭毅;;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气象灾害的影响与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玉娟;西北地区大气水分特征及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王劲廷;湿润指数在我国江淮流域的适应性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张凯静;大气水汽变化与我国旱涝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尹昌君;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模式耗水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5 刘海红;新疆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变化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东河;基于MODIS与TM的遥感墒情反演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7 刘园园;河南省空中大气水汽含量演变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孟军;氢燃料也会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3年
2 徐建龙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青海省优秀专家;徐建龙:三江源区应发展源头生态经济[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记者 张云普通讯员 高辉;大庆昆仑集团纸箱包装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记者 陈清浩 通讯员 粤水婷;南粤秋旱将蔓延[N];南方日报;2009年
5 陈宇;高温极端天气将更为频繁[N];四川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晓丽;未来气候:干旱与暴雨相伴?[N];辽宁日报;2010年
7 尹万珠;森林与水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中)[N];科技日报;2002年
8 本报特约撰稿人 汤寿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N];大众科技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彭德倩;如何处理净化核废水[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黄哲雯;极端天气,不是想像的那么恐怖[N];工人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