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降水方案和初值对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模拟与分析
【摘要】:用GRAPES_meso数值模式和LAPS中尺度局地分析资料,对2.5km和5km两种分辨率,选用显式降水方案和2种混合降水方案,设计6种组合方案,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做数值模拟。对比各个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显式降水方案和2.5km分辨率,LAPS初值场较好模拟出“西南涡—切变线”系统中的雨带和对流雨团。用其输出的模拟结果,作天气学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表明,该“西南涡—切变线”系统可以聚集水汽,高湿区随“系统”移动,散度场决定垂直运动场,垂直运动场造成在饱和气层中的“正”/“负”凝结降水率,而云水、雨水通量辐合,增强了降水。西南涡暴雨是发生在以系统性上升运动为背景、层结不稳定能量和对流可降水量的大值区内,系统的发展伴随有中尺度对流雨团生消,并借助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次级环流”和维持中尺度对流性强降水(雨团)。模拟出雨带中有两个分别向西北和东北移动的中—γ对流系统,它们在有利的水汽条件与上升运动引导下发展,分别产生20~25mm.h~(-1),25~30mm.h~(-1)的强降水。模拟试验结果的诊断计算与分析表明,显式降水方案比混合降水方案模拟的积云对流活动高度较高,对模式层500~850hPa大气增温增湿作用较强,且模拟云顶卷出的水物质蒸发降温作用也较强,模拟云水“碰并增长”为雨滴的几率也较大。模拟试验也表明,用NCEP再分析资料做初值场和用NCEP资料作背景场做实时观测资料融合的LAPS初值场,后者模拟质量、能量场和风场之间能在较短的时间达到平衡,动力和热力调整适应过程更快,表现为其模拟的初始阶段垂直速度场与降水优于前者,从而模拟的雨带和中尺度对流降水都与实况更为接近。
|
|
|
|
1 |
孙立潭,赵瑞星;中尺度扰动的对称发展[J];气象学报;1989年04期 |
2 |
陈祖运,龙利民;长江三峡区域中尺度流场特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
3 |
王鹏云,肖乾广,林永辉,肖岚;卫星遥感地表植被及其在华南暴雨中尺度数值模拟中的应用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03期 |
4 |
田军;张云瑾;王秀春;;“20070802”郑州中尺度暴雨的卫星及雷达资料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
5 |
K.A.布朗宁;谷雨;;中纬度降雨系统的中尺度结构[J];气象科技资料;1974年06期 |
6 |
杨大升;;中尺度动力学研究展望[J];气象科技;1984年05期 |
7 |
李真光;华南东移中尺度系统的初步探讨[J];热带气象;1991年04期 |
8 |
吴恒强;雨季海南岛绕流效应与粤桂南部中尺度降雨系统的关系[J];广西气象;1991年01期 |
9 |
金秀兰;低层流场短时波动和中尺度扰动自激作用[J];气象;1991年09期 |
10 |
吴勇,欧阳首承;中尺度大气对称扰动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结构分析[J];热带气象;1992年04期 |
11 |
程麟生,Ying-Hwa Kuo,彭新东,李小莉;中国暴雨中尺度系统发生与发展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Ⅰ)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3年03期 |
12 |
熊安元;长江中游持续暴雨期中尺度降水系统的统计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5年04期 |
13 |
励申申;寿绍文;崔波;;中尺度系统与台风降水增幅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14 |
闫敬华,薛纪善;“5.24”华南中尺度暴雨系统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2年04期 |
15 |
张铭,邓冰;中尺度扰动不稳定的数值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16 |
黄卓禹;刘志雄;肖妙妮;沈安云;吴艳林;;一次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活动及其结构特征分析(英文)[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0年09期 |
17 |
翟国庆,俞樟孝;华东飑线过程中的地面中尺度物理特征[J];大气科学;1991年06期 |
18 |
John A.Augustine;Eduard J.Zipser;黎金水;;风剖面在中尺度试验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科技;1992年04期 |
19 |
林开平,张诚忠,李凌;“94.7”华南特大洪涝灾害的中尺度暴雨分析[J];广西气象;1997年04期 |
20 |
党国花;张玉录;陆广驰;;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系统预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