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复杂下垫面环境上海局地强对流天气研究

王晓峰  
【摘要】:本文通过上海现有的城市综合观测网,对上海一次典型局地强对流0731观测进行分析,并提出上海局地强对流发生发展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快速更新同化试验,验证了概念模型的合理性。并对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对局地强对流的促发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利用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验证了各种观测资料在强对流模拟中的作用。最后,按照相同的技术路线,对局地强对流个例0813进行综合分析,证明上述的研究结果及技术路线是合理、有效的。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上海夏季热岛呈现扩大化趋势。上海热岛效应在午后(14时)出现频率最高,热岛平均强度也最大,这可能是局地强对流多发的诱因。上海夏季强对流天气发生次数呈逐年递增趋势,2001年后强对流发生频次有明显的增加。从空间上看,表现为中心城区多,郊县少的特点,黄浦江沿岸及淀山湖边频次较高。 2)上海三面环水的城市下垫面特征,导致夏季午后东北、东南两支海陆风及湖陆风的爆发;城市热岛效应显著时,南北两支海陆风在中心城区形成地面辐合线时,极易导致局地强对流的爆发和发展;而湖陆风在城市热岛环流叠加下,也容易激发强对流。 3)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成功地再现了2011年7月31日午后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对降水、近地面风场、沿上海城市的垂直剖面环流场、垂直速度场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上海市与海洋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海陆风;由于上海以锲形形状伸入东海,因而有南北两支海陆风的生成;而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加剧了海陆风发展,两支海陆风在城市上空叠加,近地面的水平风速加大,在城区近地层形成了中尺度地面风场辐合线;两支海风带来水汽与高层云叠加,带来了水汽并加剧了对流的发展。而西侧湖陆风与大尺度背景场的偏西风叠加,加剧了近地层风场的辐合,辐合线附近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4)敏感性试验表明,海陆风的形成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把整个上海市下垫面更换为水体后,海风深入上海,因此形成的辐合线较ctrl试验更偏西,造成垂直抬升运动的位置也偏西,因此强降水的位置也会发生相应的西移;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受到抑制,不利于强对流的发展。当不考虑太阳的日变化时,陆面增温明显慢于ctrl试验,稳定的大气不利于能量的累积,因此不利于触发大气产生湍流运动,强对流天气不易发生;此外,地面温度的变化导致地面辐合线位置的变化,从而导致垂直方向上环流场的变化,继而降水的强度和位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通过观测资料的敏感性试验,得到以下认识: 去除雷达资料后,降水落区和量级都不能很好的把握,控制试验将雷达通过云分析调整优化了初始场中的水物质含量(云水、云冰、雨水、雪、冰雹等混合比),增加了模式中的低层云量,同时剔除了虚假的高云,尤其对东方体育中心上空的云冰进行了剔除,使云的分布更加合理,从而对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强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些因素是预报降水场改进的直接原因。 去除探空资料后,500hPa、700hPa和850hPa高度场和风场均不同程度变差,继而模拟的地面降温范围和强度均发生了变化。尽管探空资料仅在试验中使用了一次,但其影响可持续影响到后续时刻的试验。 AMDAR资料试验表明:没有同化AMDAR资料,模拟的弱冷空气南压稍快,16时~17时强降水中心明显偏南;同化AMDAR资料后,500hPa和850hPa的高空槽的位置和强度都有所调整,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形势场得到了很好的修正,使得分析场更接近实况,这是对预报降水改进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AMDAR资料每个时次均可获得,这是对探空资料最好的补充。 地面观测资料(常规地面站和自动站)试验表明:加入地面观测资料后,即近地层的温度、湿、风等要素的调整,有效地调整了地面温湿场;试验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明显,海陆风的发展模拟更有效;此外,温度场梯度分布影响着风场,决定了地面辐合线的位置,直接影响降水的落区。因此,地面观测资料在快速更新同化试验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高频次资料。 6)采用相同的技术路线,可再现2013年8月13日强对流天气过程。与实况相比,数值试验模拟的降水落区及降水随时间演变与实况基本一致,降水起止时间略有提前,但模拟的降水范围略偏大。模拟的边界层中尺度辐合线、海陆风的时空演变以及垂直环流特征与强对流发生的时空变化基本一致。该个例分析再次证明上海局地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与城市热岛效应及海陆风有密切关系。海陆温差是导致东北海陆风形成并加剧、东南海陆风增强的直接原因,同时边界层急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加剧了地面的中尺度辐合和局地对流的发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吉顺;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各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J];气象;1983年05期
2 高庆凯,李洪勣,刘金玉;强对流天气的地面中尺度概念模式及其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87年07期
3 翟国庆;朱持则;俞樟孝;;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1989年01期
4 杜惠良;卢家麟;滕卫平;;地面物理量场与天气雷达图相结合在强对流现时预报中的作用[J];浙江气象;1990年01期
5 林建华,徐新法;湖州市雷达0—2小时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J];浙江气象;1994年04期
6 王令;1995年江西省气象台利用雷达回波制作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评述[J];江西气象科技;1996年03期
7 史久恒,谢义明,刘巧根;扬州地区强对流天气的专业气象短时预警服务系统[J];气象科技;1997年02期
8 余良茂;1995、1996年出梅后至9月底我省强对流天气特点[J];浙江气象;1997年04期
9 高荣;;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 北方旱情持续发展[J];气象;2007年07期
10 冯志娴,郑媛媛;1989年5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云图分析[J];气象;1990年08期
11 陈剑平;8月强对流天气单站短时订正预报[J];江西气象科技;1995年03期
12 赵玲,胡仕振,吴振强;严重影响云浮的一次强对流天气[J];广东气象;1997年01期
13 山义昌,刘桂才,张秀珍,高晓梅;鲁北沿海强对流天气多发的成因及临近预报[J];气象;2003年11期
14 叶爱芬;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J];广东气象;2004年01期
15 石磊,杨金玲,王日东;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03期
16 靳世强,达成荣,钱有海;多普勒雷达资料在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J];青海科技;2005年02期
17 肖风劲;强对流天气频繁 气象灾害损失较重——2005年5月[J];气象;2005年08期
18 张信华;余建华;范明福;周博扬;罗旭;;闽北不同季节强对流天气异同点分析[J];气象;2010年06期
19 俞樟孝;从黎强;任鸿翔;朱持则;;浙江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和预报[J];浙江气象;1989年03期
20 王笑芳,丁一汇;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方法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林;马雷鸣;;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及数值模拟[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薛斌;兰兰;江云;;春季滇东南强对流天气的高空环境场分析[A];2004年滇桂黔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论文集[C];2004年
3 刘跃红;司福意;;地面辐合线与强对流天气落区[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张素美;;2004年春季华北地区的一次明显的低温强对流天气[A];第六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5年
5 史诗杨;雷正翠;;常州市2009年初夏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袁薇;俞小鼎;;2002-2008年京津冰雹灾害气象特征的初步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7 刘敏;;副高控制下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钱传海;张金艳;应冬梅;林建;;2003年江西一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陈淑琴;;舟山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0 李云泉;李海军;潘士雄;钟朱惠;;“5.6”凌晨嘉兴及浙北地区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分析和思考[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峰;复杂下垫面环境上海局地强对流天气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闵晶晶;京津冀地区强对流天气特征和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尹金方;东亚区域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及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构建[D];浙江大学;2013年
4 杨明珠;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主要降水区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张立祥;东北冷涡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6 王瑾;基于强对流数值模拟的贵州冰雹识别及临近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7 魏林波;基于WRF模式的两种典型灾害天气的数值模拟和同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张守保;华北回流天气的多尺度结构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9 吴炜;集合卡尔曼滤波中模式偏差的线性订正及其在有限区域地面观测资料同化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周率;西昌卫星发射场区中尺度强对流天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坤;多尺度资料在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张楠;长生命史冷涡影响下天津持续多次的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及个例模拟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王雪芹;淮河流域典型强对流天气卫星遥感监测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石慕真;黑龙江省强对流天气特征初步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许霖;湖南强对流天气特征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高万泉;华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常平;鲁西北地区强对流天气预报关键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张欢;基于风场信息的强对流天气预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何彩芬;宁波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石燕茹;多普勒雷达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文静;近期我国为何频频出现“暴雨和强对流天气”[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强对流天气灾害分类[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新华社记者 姚润丰;今年狂风暴雨雷电为何“遍地开花”?[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4 徐继延本报记者 万亮发;我市今明两天将出现较大降水降温[N];抚州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曹宇阳;成都出现10级以上大风几率较小[N];成都日报;2010年
6 记者 林琳 通讯员 蒙嘉川;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新鲜出炉[N];中国气象报;2006年
7 王晓军实习生 张东隅;今明两天我市有大到暴雨[N];重庆日报;2008年
8 王瑾;上海短时强对流预警平台建成[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兵 通讯员 沈爱华;长缨在手缚苍龙[N];中国气象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黄俊;及时预防+合理自救=最低损失[N];闽西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