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质量交换的分析研究

丛春华  
【摘要】: 1994年我国科学家周秀骥等利用地面观测与TOMS资料,首次 发现,1979年以来夏季(6-9月)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一个大气臭氧总 量异常低值中心,并首次提出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可能是东亚地区对流 层下部污染物质向平流层物质输送的一个重要通道。为了检验该输送 通道是否存在以及寻求臭氧低谷的成因,我们利用卫明莹提出的方法 计算了1978-1996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越对流层顶大气质量 交换状况,并粗略地分析了1987.1-1993.12该地区上空100百帕面 上的气溶胶臭氧及越对流层顶的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如 下: 1)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夏季以对流层大气穿过对流层顶进入平 流层的输送为主,这种输送的范围和强度在盛夏7-8月份最强,出现 了两个极大值中心,分别位于孟加拉湾北岸和青藏高原东南侧,高原 上空也为一大值区,只是比前两者小一些;冬季则以平流层大气下沉 进入到对流层的输送为主,此向下的运输在1月份强度最强。且该地 区穿越对流层顶的质量交换,自1978年以来在夏季有逐年增加的趋 势,在冬季则逐年减少。 2)就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之间19年平均夏 季总的质量交换来看青藏高原及邻近区域上空穿越对流层顶有净的对 流层大气质量输送到平流层,其大小约为14.84×10~(18)kg。由此推出 夏季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东南侧及孟加拉湾北岸连成一片的区域是其 周围低层大气向对流层高层及平流层低层输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通 道。 3)越对流层顶的大气质量与100百帕的气溶胶浓度及100百帕的 臭氧体积比相关性,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地区自下而上的强大上升气流 有可能将中低层高浓度气溶胶粒子带到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致使该地 区对流层顶附近气溶胶浓度增大,在适宜的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 应从而致使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减少进而促使低谷加深。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大鹏;;平流层飞艇通信系统载荷舱热控设计[J];低温与超导;2011年05期
2 李娜;;硫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暂停?[J];科技导报;2011年21期
3 Alan Robock;孙振凯;;新战略武器削减条约、艾雅法拉火山与核冬天[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7期
4 刘汉生;;破坏臭氧层的逆反应——催化加压臭氧制备的设想[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1年06期
5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J];地质论评;1999年S1期
6 吴世义;;氧化亚氮气体排放概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7 陈斌;徐祥德;施晓晖;;南亚高压对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层上层水汽异常分布的动力效应[J];气象学报;2011年03期
8 杜鹏;龙夫年;;新型大面阵彩色CCD航测相机光学系统设计[J];光学技术;2011年04期
9 刘年庆;黄富祥;王维和;;2011年春季北极地区臭氧低值事件的卫星遥感监测[J];科学通报;2011年27期
10 王斌;李跃清;;近10多年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2期
11 王飞;;流体力学的原理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年15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月娟;毕云;凌健;施春华;;平流层的温度变化趋势及其与对流层温度变化的关系[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魏科;;中国的冬季的两种降温型及其与平流层环流的关系[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胡永云;夏炎;;21世纪平流层气候变化和臭氧恢复[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陈权亮;熊光明;朱克云;魏凌骁;刘艳霞;;行星波活动对平流层极涡形态变化影响的个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5 胡雄;张训械;黄信榆;;平流层波动模型的周期解[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单雪雄;薛雷平;孙刚;;平流层定点平台若干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问题[A];2003空气动力学前沿研究论文集[C];2003年
7 宋琦;李勇;郑威;王文隽;王超;;艇内昼夜温差对平流层飞艇驻空影响的研究[A];2011年中国浮空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文;魏科;;大气准定常行星波异常传播及其在平流层影响东亚冬季气候中的作用[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9 申蒸洋;凌人龙;;平流层飞艇布局研究[A];2011年中国浮空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杨健;吕达仁;;中国区域0_3平流层-对流层交换的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科;对流层地—空路径电磁(光)波传播的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2 刘建闽;平流层飞艇绕流场与膜结构大变形的耦合计算[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陈权亮;Brewer-Dobson环流及其对平流层微量气体输送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张敏;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对流层中尺度交换过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刘鑫华;行星大气数值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6 张燕;自主飞艇的建模与控制系统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常启海;武汉上空中层大气的瑞利激光雷达观测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8 韦文美;大气化学中若干分子的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徐桂荣;中低纬电离层的气象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7年
10 姜国英;中间层—低热层大气中的行星波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春华;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之间质量交换的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盛日锋;北半球冬季平流层强爆发性增温事件的确定及成因分析[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刘姝媛;近年来北极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王金花;青藏高原东北侧夏季干旱平流层环流初步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5 董丽娜;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瞬变波和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6 张灵;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型特征及其与对流层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邓雪园;QBO的新指数以及经向风中QBO信号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周革;平流层飞艇变质心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高明;近空间飞艇飞行运动建模与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10 方芳;在冰表面上硝酸氯与氯离子反应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中原;究竟是谁破坏了臭氧层[N];云南科技报;2002年
2 记者 孙蕾;翱翔平流层,咱飞碟有望两年内升空[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实习记者 甘勃江道辉;中国飞艇要尽快进入平流层[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陈长春 王柳军;打造平流层作战平台[N];中国国防报;2004年
5 ;WTO发布南极臭氧公报[N];中国气象报;2000年
6 记者 魏忠杰;俄罗斯“米格—31”新用途[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刘工;春天的太阳要少晒[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8 百科;气象词典———大气[N];中国气象报;2002年
9 陈中原;究竟是谁破坏了臭氧层[N];云南科技报;2002年
10 胡良民;臭氧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N];健康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