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太阳紫外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利用Brewer#054光谱仪1991~2001年间在青海瓦里关山地区以及1998年6~10月在西藏拉萨观测的UV-B和臭氧总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的UV-B辐射特征,着重讨论了臭氧总量和云对UV-B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臭氧总量与UV-B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反相关,随着臭氧总量的逐年下降,UV-B呈逐年上升趋势,瓦里关较为连续的冬季UV-B观测资料显示2001年UV-B红斑辐射比1993年上升了5.4%。当天空有云时,UV-B通常减小,但偶尔也出现增大的现象。与相邻纬度平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UV-B明显偏强。利用TUV辐射传输模式研究了海拔高度、地表反照率、臭氧总量、气溶胶和云等对UV-B的影响。在敏感性实验确立的适合瓦里关地区的地表反照率参数、气溶胶方案和云量订正方法的基础上模拟了瓦里关地表的UVI和UV-B光谱辐照度,与观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了TUV在晴天的模拟能力较好。进一步利用模式晴天方案并结合由卫星TOMS资料重建的瓦里关地区臭氧总量的长期序列,恢复了瓦里关地区1979年至2001年间地表UVI的长期序列。模式模拟结果表明,若瓦里关臭氧总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以0.34%的年递减率变化,则到2010,UVI将上升5%左右,到2030年,UVI将上升16%左右。
|
|
|
|
1 |
沈凡卉;王体健;沈毅;张欣;;中国近30a臭氧气候场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2 |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监测到北极“臭氧洞”[J];浙江气象;2011年02期 |
3 |
彭丽;高伟;耿福海;冉靓;周厚荣;;上海地区臭氧垂直分布特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