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淮河流域暴雨的时空变化及成因和预报物理模型

程华琼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近50多年来(1953~2003年)淮河流域夏汛期(6~8月)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年际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方法揭示了淮河流域夏汛期暴雨日数的主要周期;定义了淮河流域的干旱、洪涝指数,并根据旱涝指数挑出了淮河流域的大水年和大旱年,对比分析了大水年和大旱年的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从同期500hPa环流特征和前冬太平洋SSTA分布特征出发,分析研究了淮河流域大旱大涝年的气候成因。又着重对比分析了流域性大水年(以1991年与2003年为例)暴雨过程的同期大尺度环流背景、强热带风暴造成的强暴雨过程(以1975年为例)和非热带风暴造成的强暴雨过程(以2000年为例)的同期大尺度环流背景。文中还普查和挑选了近33年(1961年~2003年)淮河流域夏汛期暴雨日数和降水量与前期(前一年1~12月至当年1~5月)逐月500hPa高度场、1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地面气压场和81项环流特征量等的相关因子,经过筛选和二次优选,获得暴雨日数和降水量有前兆预报意义的敏感区和高相关物理因子,再把这些前兆预报因子综合计算得到夏汛期暴雨日数和降水量的回归预报物理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得到了若干有意义的结果:近51年淮河流域夏汛期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偏少的年份居多,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振荡;淮河流域大旱年暴雨比较少,大涝年暴雨日数比较多,并且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东部和西南部;淮河流域持续性暴雨的发生与乌拉尔山500hPa高度场上的阻塞高压由强减弱至崩溃密切相关,而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和北界位置也是影响淮河流域暴雨量的关键因素;前冬(12—2月)太平洋海温的变化特征对淮河流域暴雨日数和降水量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得到的两个预报物理模型经过独立样本的检验,在对2001—2003年进行的预报试验中,其结果证明对淮河流域夏汛期暴雨日数和旱涝的预报效果比较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赖纯佳;千怀遂;段海来;宋秋洪;俞芬;张轶秀;张静芬;;淮河流域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适宜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2 梁莉;赵琳娜;巩远发;包红军;王成鑫;王志;;淮河流域汛期20d内最大日降水量概率分布[J];应用气象学报;2011年04期
3 李春玲;张华江;罗伟华;罗经权;;50年来兴宁市暴雨的变化特征[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4 郭鹏;邹春辉;王旭;;淮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年S1期
5 许莉莉;蔡道明;吴宜进;;1959~2008年湖北省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6 刘猛;袁锋臣;季叶飞;;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J];治淮;2011年08期
7 姜会飞;廖树华;潘学标;侯双双;;区域暴雨指标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8 张丽玲;黄卫;;普宁市近51a后汛期暴雨气候统计及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1年02期
9 翟春玲;余钟波;杨传国;鞠琴;;极端土地覆被情景下的水文响应模拟[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佘敦先;夏军;张永勇;杜鸿;;近50年来淮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统计特征[J];地理学报;2011年09期
11 郝婷婷;钟平安;魏蓬;;淮河流域近50年天然径流演变规律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9期
12 孔凡哲;宋晓猛;占车生;叶爱中;;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快速定量评估的RSMSobol方法[J];地理学报;2011年09期
13 杨德南;;漳州市30年暴雨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14 李红梅;;1961~2003年安康市汉滨区暴雨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15 赵建伟;牛萍;芦小玉;;桐柏县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研究[J];河南水利;2003年01期
16 郭渠;罗伟华;程炳岩;孙卫国;邓爱娟;;三峡库区暴雨时空特征及其与洪涝的关系[J];资源科学;2011年08期
17 张硕;;淅川县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18 祁东平;李子进;李芳;汪应琼;陈晨;曹玉华;;近40年鄂西南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S1期
19 白林龙;郭周亭;李鹏;;河南省2001年水旱分析[J];河南水利;2002年05期
20 杨正芬;刘宸钊;郭学文;甘思旧;;近40年西昌北郊降水变化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慧敏;王玉太;刘新仁;沈承珠;;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3 葛朝霞;曹丽青;;2003年夏季江淮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钱曙华;刘睿卉;;2003年淮河流域汛期特大洪水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鲁峰;赵全科;;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水环境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徐晶;;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鲍媛媛;;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杨洪平;万蓉;石燕;周昆;;淮河流域“6.30”暴雨雷达联合估测精度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9 徐慧;;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卫捷;陶诗言;张小玲;;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成因的初步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春锋;东北冷涡的气候学特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秦丽云;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环境经济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3 李万莲;沿淮城市水环境演变与水生态安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5 卢勇;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张磊;环境致癌物协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7 钟锦;基于演化博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8 刘刚;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胡娅敏;江淮梅雨异常的数值模拟及土壤湿度资料同化对其模拟的改进[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胡其伟;民国以来沂沭泗流域环境变迁与水利纠纷[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华琼;淮河流域暴雨的时空变化及成因和预报物理模型[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2 郝玲;淮河流域暴雨时空演变特征及灾害风险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周结斌;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规划后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周德春;清代淮河流域交通路线的布局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5 冯志刚;淮河流域暴雨的气候特征和环流分型[D];南京大学;2012年
6 茅海祥;五种干旱指数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徐红;Palmer指数在淮河流域的订正及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袁文洁;水质水量关系分析与综合管理[D];山西大学;2012年
9 赵文军;环境管理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朱成实;南北朝淮河流域佛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何平 李陈续;淮河流域已基本形成防洪减灾体系[N];光明日报;2010年
2 娄山 高玥 王萍;专家献策淮河流域发展[N];蚌埠日报;2010年
3 陈业新;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兵 通讯员 韦炜;淮河流域:主汛期暴雨频繁[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马俊亚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非内卷的区域: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胡争上 通讯员 慕洪安;把响洪甸建成淮河流域的后花园[N];中国水利报;2011年
7 沈纯中 高燕 王晓映;省人大重点督办淮河流域污染防治[N];新华日报;2011年
8 记者 宋馨 刘彦章;中国工程院“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项目考察组莅周[N];周口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磊;淮河流域十年治污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电力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孙燕 尹丽娜 本报通讯员 李西荣 杨彭;坚决打好打赢淮河流域治污这场硬仗[N];济宁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