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暴雨过程大气廓线仪资料分析及其模拟试验

张勇  
【摘要】:近年来,暴雨过程大尺度背景场中,暴雨系统热力动力结构及其各尺度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引起气象科学家们的重视。暴雨过程中急流的影响及中小尺度系统能量相互转换等对暴雨影响范围和维持时间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短时间特征,仅仅通过大尺度环境场资料,很难掌握暴雨系统发生和发展及其暴雨准确的落区和落时预报。因此,通过先进的边界层探测系统及尺度分析进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采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T106资料、暴雨973项目外场观测试验提供的常规和加密地面、探空观测资料,并利用PSU/NCAR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首先对2002年6月26日~6月28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再通过大气廓线仪系统探测结果的分析及各类资料综合分析,并与数值模拟试验相结合,着重分析了肥西地区暴雨过程中高低空动能垂直传输及次天气尺度各物理量场的结构特征,揭示了这次暴雨过程动力、热力结构特征及其物理机制。 本文对肥西地区暴雨时段大气廓线仪/RASS系统全天候监测得到的每3分钟一次风场和温度场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这些资料是2002年夏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日方科学家共同在肥西地区进行大气探测试验时获取的。这是一份时间序列上非常完整的大气廓线资料,它不仅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而且垂直方向上的分辨率高达100m,因此对于暴雨等中小尺度现象的研究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通过把风廓线仪/RASS资料与同步探空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大气廓线仪/RASS资料的可用性,但是由于风廓线仪/RASS资料的时间间隔很短、数据量很大,有效率存在明显的涨落,特别是在有强降水天气的情况下,因此单一时次的资料可能会缺乏足够的代表性,我们通过多时次数学处理方案来提高资料的可用性。又由于大气廓线仪/RASS系统在观测期间偶尔会受到外界干扰物的影响,资料中会出现一少部分无效值和缺测值,我们通过插值订正的方法处理了这部分资料。 从大气廓线仪的动能时空分布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低空动能的分布状况。在暴雨期间,动能由高层向低层输送,这种动能的下传可能与暴雨的局地突发现象相关。在u风场和v风场同时出现大值的区域,相对应的动能也最大。同时大气廓线仪还能够揭示出强上升运动过程中潜热释放的结构特征,并且在高层可以看到一些切变线中小尺度系统的活动;这些特征在模式模拟的结果中并没有能很好地反映出来。本文通过把大气廓线仪/RASS资料与模式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进一步了解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检验了数值 暴雨过程大气廓线仪资料分析及其模拟试验 模式对中小尺度天气现象模拟和预报结果的敏感性。此外,本文还通过动能方程 计算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以及非线性相互作用动能,着重分析了江淮暴雨过程 中的强降水时段。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此次暴雨过程中存在天气尺度系统与系 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天气尺度动能减小,次天气尺度动能增加,但是天气尺度动 能与次天气尺度动能不能实现直接转换,必须通过两种尺度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 用来实现。也就是说,对于次天气尺度系统而言,天气尺度系统是一个动能源, 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天气尺度系统把动能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使暴雨系统 得以发展。 随着大气探测技术的进步,各种高时空分辨率的资料正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用 于数值试验研究中。本文的结果预示着把大气廓线仪/RASS资料用于中尺度数值 模式的同化过程获取描述多时刻多层次的风、温度和湿度结构演变的初始场,有 可能进一步提高模式对中尺度暴雨的模拟能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双柱;王丽;叶成志;谢义明;毛亮;;东风低空急流暴雨的中尺度分析[J];气象;2006年02期
2 张秀年;曹杰;段旭;;低纬高原冰雹与暴雨对比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06期
3 李安泰;何宏让;阳向荣;;甘肃东南部一次暴雨天气的数值模拟和螺旋度分析[J];干旱气象;2010年03期
4 李毓芳;一次暴雨过程的初步数值模拟[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82年02期
5 王作述,丁太胜,梁慧平;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天气系统[J];应用气象学报;1988年02期
6 徐玉貌;珠江三角洲锋面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其与雨量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1992年02期
7 汤达章,博德胜,张亚平;暴雨回波跟踪及临近预报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8 梁必骐,孙积华;“810■”号登陆台风暴雨的诊断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9 廖祖祥,张友文,钟萍;前汛期暴雨过程客观预报业务系统运行情况分析[J];广东气象;1995年02期
10 马林;;高原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二)[J];青海气象;1995年04期
11 唐章敏;胡洛林;;华东北部台风暴雨增幅前期条件的诊断及概念模式[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2 力梅,张家国;对武汉市区一次灾害性暴雨过程的分析[J];湖北气象;1998年02期
13 宋新辉,鄢志宇;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辽宁气象;2004年01期
14 牛震宇;张立凤;;基于集合预报思想对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5 李韬;周淑玲;刘澈;闫淑莲;;黄河下游春季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结构特征及落区分析[J];科技导报;2006年09期
16 陈传雷;陈艳秋;孙欣;;多普勒雷达回波在辽宁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17 金晓中;;金衢6.11暴雨到大暴雨多尺度特征分析[J];浙江气象;2006年04期
18 孙鸿娉;汤达章;闫世明;杨爱琴;李明明;;“8·16”暴雨的雷电特征分析[J];山西气象;2006年04期
19 姚胜芳;;急流对一次特大暴雨形成的影响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S1期
20 关莉娜;张丽娟;任健;冯琳凡;刘景莉;;洛阳市暴雨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辉;田秀霞;王海锋;刘思华;王丽英;;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热量和水汽收支分析[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2 刘贵萍;李丽;刘烈霜;;2005年7月8-14日中尺度对流系统和贵州暴雨的分析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金琪;王珊珊;苏磊;谌伟;万君;王仁乔;;中尺度暴雨过程中地形抬升作用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杜钦;肖红茹;江玉华;;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中短时强对流触发机制的数值模拟[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5 苗爱梅;董春卿;张红雨;申李文;;一次暴雨过程中MCC与一般暴雨云团的对比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6 邱崇践;邵爱梅;杨毅;;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流场特征[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文英;谢东杰;;“050618-050622”连续大到暴雨分析[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二卷(气象分卷)[C];2005年
8 刘玉平;王丛梅;吴智杰;;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MCC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刘玉平;王丛梅;吴智杰;;“96.8”特大暴雨的MCC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蒋建莹;江吉喜;布亚林;刘年庆;;一次华南季风低压暴雨及其结构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柏;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及同化在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寿亦萱;中尺度高空急流—锋云系与暴雨的结构及演变机制的动力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常越;南方暴雨的气候特征以及触发、维持机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闫冠华;太行山脉对华北暴雨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5 何立富;“05·6”华南暴雨形成机理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张守保;华北回流天气的多尺度结构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7 慕建利;陕西关中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8 周玲丽;登陆台风短时暴雨中的中β尺度辐合线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杨帅;华北暴雨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10 王亦平;台风外围强暴雨的发生发展及其增强和维持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轶;2007年7月29-30日豫西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王宏伟;一次梅雨期台风远距离暴雨过程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杨婷;“1008”甘肃省暴雨过程干侵入的模拟与诊断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张勇;暴雨过程大气廓线仪资料分析及其模拟试验[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5 马晓华;2007年8月陕西一次暴雨过程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赵玮;北京地区夏季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环境条件的观测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7 唐永兰;不同降水方案和初值对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模拟与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刘安宁;“05.7”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演变的数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9 陈建萍;武汉暴雨过程中正斜压流场的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0 吴炜;一个中尺度暴雨过程发展演变的动力学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刁新建;东部抗洪减灾 辽西抗旱增雨[N];辽宁日报;2006年
2 特约通讯员 孙又欣;湖北水库拦蓄洪水13亿立方米[N];人民长江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陆铭;气象护航 峡江作证[N];中国气象报;2011年
4 本报通讯员 江然 吴婷婕 陈春忠 许德明;惊心动魄12小时[N];中国气象报;2011年
5 李冬明;迅速采取措施 确保一方平安[N];江西日报;2008年
6 黄艳;湘潭石油做好防范确保汛期安全[N];中国石化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詹璐 通讯员 喻迎春 彭璐云;该做的一样都不落下[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钟微;拳拳之心为百姓[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记者 蒲兰;暴雨再袭川东 成都严阵以待[N];成都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蒲兰;成都首次发出暴雨橙色警报[N];成都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