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引入热力学第二定律改进中尺度数值模式的一种新方法

徐辉  
【摘要】: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关于能量守恒的规律,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是描述能量转化方向的规律,它们是两条相互独立的热力学基本定律,两者之间应该是互相补充的。在当今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热力学第一定律与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一起作为各预报方程的基础原理而受到了足够的重视,而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说,虽然在模式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不过国内有不少人在尝试着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天气预报中,但很少有真正意义上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预报模式结合在一起的。有鉴于此,本文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思想尝试着给数值预报模式中的热力学方程施加一个约束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该预报方程加以改进。为了验证其改进效果,本文使用改进前后的MM5V3模式分别对任意选取的两次天气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并将两者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对比,着重比较分析了两次天气过程中的风场、气压场、温度场以及降水场。从对比结果来看,改进后的MM5模式的模拟效果比原模式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尤其体现在各预报量的相关系数有了较大的提高,反映在天气图上则是各等值线的位置以及走向更加接近实况,对强降水中心的位置和强度的预报效果也比改进前的模式的模拟结果要好,而在每次对天气过程的模拟中,又以对高度场的模拟改进效果最好。相比较对两次天气过程的模拟,结果还表明,不同的非绝热加热参数化方案对本文中所添加的约束条件有不同的反应,具体表现在对第一个天气过程的模拟形式改进结果要比对第二个天气过程的模拟的改进结果要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泽军;黄嘉宏;林振敏;;广西中尺度数值模式格点产品检验系统[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04期
2 王鹏云,潘在桃,徐宝新,任荣彩;中尺度业务预报试验数值模式系统[J];应用气象学报;1992年03期
3 潘在桃;中尺度数值模式中初始场和地形的不同处理对降水预报的影响及相对比较[J];气象学报;1990年04期
4 黎健,陈建萍,单九生;江西省引进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技术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4年04期
5 王一川;张庆红;;2008年残奥会一次预报失败天气个例的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冀春晓,李南声,郑定英,吴竟成;CTFM数值模式的引进及对山西暴雨预报能力的检验[J];气象科学;1996年03期
7 万齐林,施永年;CSU-RAMS模式在区域气侯模拟中的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1996年02期
8 朱锁凤,李明,郭传江,赵航东,戴国珍;珠江三角洲中尺度对流降水的云图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1989年03期
9 刘玉宝,周秀骥,胡志晋;三维弹性套网格中尺度(β-γ)大气模式的检验和实例研究[J];气象学报;1993年04期
10 丁一汇;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J];气象学报;1994年03期
11 程家合,王新敏,王蕊;9307黄河“三花间”暴雨过程分析[J];河南气象;1994年03期
12 王怀俊,刘爱鸣,陈世阳,黄东兴;闽北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气象;1999年12期
13 杨正国;一次中尺度特大暴雨的天气学分析[J];贵州气象;1999年02期
14 高守亭,赵思雄,周晓平,孙淑清,陶诗言;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15 李毓芳,R.A.安塞斯;次天气尺度和中尺度预报中的初值问题[J];气象学报;1984年04期
16 李志锦,丑纪范;受下垫面强迫的一类强对流系统特征及预报[J];中国科学B辑;1993年10期
17 张庆阳,史国宁;中尺度气象学及大气化学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J];气象科技;1994年03期
18 官凤山;夜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形成前环境条件的演变[J];气象科技;1994年03期
19 李献州,贺忠;广东台风特大暴雨预报[J];气象;1995年08期
20 张红,杨福全;暴雨中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分离及其相互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兰芝;孔庆欣;翟武全;吴文玉;黄勇;;梅雨锋上的冰晶云与中尺度强降水[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覃丹宇;江吉喜;马岚;方宗义;;6月20~23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卫星观测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杨联安;刘兴昌;陈楠;;基于GIS的中尺度土壤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西安市为例[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陈豫英;陈楠;杨侃;邵建;穆建华;陈晓娟;聂金鑫;;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的环境条件及中尺度对流云团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5 关皓;王汉杰;邓文彬;周林;;南海中尺度大气-海流-海浪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兆礼;王云龙;袁骐;蒋玫;陈亚瞿;;东海中尺度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Ⅰ.种类组成[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许丽人;李鲲;张美根;;一次大风天气边界层环境的数值模拟分析[A];全国中尺度气象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8年
8 李葳;何拥凤;;FNL资料的解码和在预报业务中的应用[A];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年会论文摘要[C];2011年
9 陈德文;张世民;余金田;;MM5模式风场检验及一次寒潮大风过程模拟[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郑世林;席世平;;河南省区域性暴雨动态集成预报[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光;数值模式延伸期可预报分量提取及预报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邓健;中尺度海—气—浪耦合模式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姚学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动力诊断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邹华志;河网、河口及海岸整体联解数值模式及其在珠江口咸潮上溯研究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袁招洪;GPS资料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6 达朝究;一个可能提高GRAPES模式业务预报能力的方案[D];兰州大学;2011年
7 覃丹宇;梅雨暴雨云团的卫星观测及其形成和发展机理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8 陈敏;利用激光雷达和黑碳仪观测资料模拟研究气溶胶辐射效应与影响[D];兰州大学;2008年
9 胡珀;大洋中尺度涡旋与源区黑潮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胥效文;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引入热力学第二定律改进中尺度数值模式的一种新方法[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2 贾晓静;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回溯时间积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杨澄;GMS-5卫星云图在中尺度数值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4 文元桥;中国东部海域中尺度海-气耦合数值模式的初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李兴良;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垂直坐标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4年
6 蔡亮;中尺度自动站短信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昌大学;2010年
7 蔡芗宁;边界层参数化及其在中尺度数值模式中的应用[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8 马占山;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9 邬昀;基于数值模式产品的三峡库区水量预报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孙海燕;强对流云数值模式系统开发与应用[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炎;关键海域中尺度物理海洋过程预报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启动[N];中国海洋报;2008年
2 记者 陈磊 通讯员 王德英;中尺度灾害天气观测有望实现历史性突破[N];中国气象报;2006年
3 杨绮薇通讯员 易燕明 戴光丰;粤建成华南地区观测与应用试验基地[N];中国气象报;2007年
4 林琳 王德英;东亚中尺度对流系统与暴雨国际研讨会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4年
5 曙光技术支持中心副总经理 曹振南;中尺度数值气象预报系统的架构方法[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6 李洁尉 徐海;“实验3”号再度扬帆出海[N];广东科技报;2008年
7 薛嘉祥;发展特色经济的有效途径[N];陕西日报;2000年
8 记者 郑菲 通讯员 王德英;我国将首次实施机载下投式探空观测试验[N];中国气象报;2008年
9 林琳;大力推进数值模式的科学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6年
10 记者 王德民 林琳;数值模式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N];中国气象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