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夏季亚洲中高纬度地区阻塞高压与中国强降雨的关系及其活动机理研究

李峰  
【摘要】: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740站日降水量资料对夏季亚欧中高纬度阻塞高压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对中国夏季雨带的维持作用进行了统计研究;对发生在1998年和2003年长江和淮河大水期阻塞高压的活动特点,对降雨带的作用及其建立、维持机理进行了诊断分析;最后,结合数值试验和气候统计结果,提出了亚欧中高纬地区阻高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年际差异的可能机制和原因。结果表明: (1) 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频繁。生命期10天以下的高压过程占83.4%,其中以维持时间3天和8天的贡献最大;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45°~70°N之间,纬向上可划分5个高发区,其中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东部阻高活动频次最高,同时,每个区域中又存在着相应的阻高活跃区。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6月份以双阻形势为主,7月份,双阻形势逐渐减弱,贝湖地区的中阻形势有所增强。8月份,阻塞形势主要存在于贝加尔湖附近,其它各区的阻塞活动明显减少,中阻形势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年周期外,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总体活动还存在准8年的长周期变化,这种年际振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例如,贝湖东部地区阻高活动的长周期约为5.8年,短于亚欧总体水平,其它各区情况也各有特点。亚洲北部的阻高活动多以稳定性为主,移动性阻高个例仅占6.6%。 (2) 中国的强降雨天气事件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变化,年际、年代际特征明显。连续性强降雨表现与强降雨天气相同的特征,往往在强降雨偏多的时期连续性强降雨的频次也明显增加,强降雨、连续性强降雨发生频次高的年份通常会出现特大洪涝灾害。 中国连续3天以上的降雨事件于华南地区出现的频次最高,江南也是高发地区。四川南部、重庆以及广西、贵州交界的地区连续性强降雨较多。北方地区,除辽宁南部和新疆东部地区的频次相对较高一些,其它地区山连续性强降雨造成的降水量一般都不足10毫米,10年难遇一次。中国连续性强降雨天气季内变化特征也非常明显。6~8月,连续性大雨自南向北,自东向西依次推进,而华南地区变化不大。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三类(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降水量≥25mm降雨的天气为Ⅰ类天气,连续3天以上≥50mm的天气为Ⅱ类天气,出现连续5天以上≥25mm降雨的天气为Ⅲ类天气)连续性强降雨天气的环流背景都有共同的特点。背景形势通常比较稳定,长波系统异常是造成该地区连续性灾害性天气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形势最为重要,在一些极端年份反映更为突出。华南地区出现三类连续性强降雨年份,则有明显的环流差异,这也反映了华南地区降雨的复杂性,即连续性降雨不完全是由大尺度环流造成,它们可以由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的强降雨通过同一地区造成,从而降雨表现为时间上的连续性。 (3)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与中国夏季降雨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阻高位置不 同则雨带分布有明显差异。‘双阻型’和‘西阻型’阻塞形势对应的降雨最为明 显,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都会出现较强的降雨,中心位于江南中部;‘东阻型’ 降雨中心偏东一些,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一般降雨也偏多;‘中阻东 部型’和‘西部型’也有明显差别,阻高位于贝加尔湖以东时,中国东部雨带位 置位于偏南偏东的地区,而贝湖西部维持阻高时,降雨常常发生在江淮至黄淮一 带。 作为两次阻塞高压的典型个例,本文对2003年和1998年6月份淮河、长江 大水期阻高活动对雨带维持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阻塞高压的建立和 维持,使得500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引导冷空气南下,造成中纬度地区冷 暖空气交换频繁。阻塞高压活动加强,通常会在雨带北部维持为大气能量锋区。 由于阻高活动特点不同,2003年6月这种锋区一般位于淮河以北地区,低层 850hPa副热带锋区也长期停滞在35“N附近;1998年对流层低层能量锋区则长期 停滞在35oN以南。大气中动量和热量的一次次向南频散,造成淮河或长江中下 游地区连续发生暴雨天气过程。 阻塞高压的强度及位置变化与西风带环流系统以及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密切 相关。阻塞高压通过扰动动量的向南输送以改变中纬度地区平均西风的强度从而 影响副热带高压的状态及南北进退,最终决定了雨带的位置和维持。 (4)2003年6月份亚欧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活动是大气内部多尺度波共同作用 的结果,在其建立维持过程中,波流作用和波波作用以及能量转换具有明显的阶 段性特点。阻高建立前期和维持过程中,上游地区天气尺度波动活跃,欧洲斜压 区不断有时变动能生成,并在阻塞区向阻高平均流转化。从时变涡动的作用来看, 上游传播而来的瞬变波不断将较低纬度的低位涡空气向阻塞区输送,有利于阻塞 高压的建立维持;平均流则使得位涡变化呈相反形势发展,削弱了扰动位涡输送 的贡献,对阻高的维持起到耗散作用。阻高建立前期,瞬变涡作用强于平均流, 有利于阻高生成和发展;阻高维持期间,瞬变涡与平均流两者势力相当;6月6 候,阻塞高压发展,并有明显西退,该阶段瞬变涡动明显强于平均耗散作用,低 位涡场向西移动。 阻塞高压活动期间,亚洲北部大气内部超常波l波和长波5波活跃。阻塞高 压建立时,1波和5波都出现明显的振幅增长,尤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周学龙,章基嘉,孙照渤;一次偶极型阻塞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2 袁景凤;1996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及其影响[J];气象;1997年04期
3 陆日宇;夏季东北亚阻塞形势维持时的天气尺度波[J];大气科学;2001年03期
4 龚振淞,王永光,许力;2003年夏季中高纬度环流与淮河流域降水[J];气象;2004年02期
5 李峰,丁一汇;近30年夏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J];气象学报;2004年03期
6 李峰;丁一汇;鲍媛媛;;2003年淮河大水期间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形成特征[J];大气科学;2008年03期
7 ;上海地区夏季大旱大涝的环流分析[J];气象;1975年08期
8 曲维政,吴炜,常志清,王厚广,刘丽惠;黑潮区海温异常分布与夏季7月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涝[J];海洋通报;1996年03期
9 宋燕;缪锦海;;阻塞高压形成、消失与波包的传播[J];高原气象;2006年03期
10 银燕,陈久康;阻塞高压建立、维持和崩溃机制的能量学诊断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11 张培忠;东亚夏季两类阻塞高压维持的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01期
12 张丽娟;徐淑华;邱海龙;;初夏东亚阻塞形势下的高温天气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9年02期
13 望胜玲;李德俊;熊守权;;2009年春恩施山区暴雪成因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4 吴英;张杰;闫中帅;;黑龙江省2009年6月罕见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15 李兆郁;用计算机模拟人识别阻塞高压[J];科学通报;1985年10期
16 张培忠;夏季东亚阻塞高压形成维持的波数域动能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17 晁淑懿,李月安;1998年与1954年夏季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J];气象;2000年01期
18 沈爱华;任广成;王冰;;东亚阻塞高压与我国降水关系的分析及预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2期
19 张培忠;1986年7月阻塞高压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J];内蒙古气象;1997年02期
20 陈菊英,许晨海,刘海波;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及其形成原因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荣花;李艳;王式功;;四种客观定量表征阻塞高压方法的对比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2 李艳;王式功;金荣花;王金艳;李江萍;;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阻塞高压异常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3 杨义文;;近51年夏季东亚阻塞高压[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峰;;2003年6~7月欧亚中高纬地区西风带系统的异常活动及其对淮河暴雨的作用机制初探[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德营;刘凯;陈里昂;;浅谈苏-27飞机电传操纵系统的夏季维护[A];航空装备保障技术及发展——航空装备保障技术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峰;丁一汇;;近30年夏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李艳;王式功;金荣花;;欧亚大陆阻塞高压与我国寒潮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王迎虎;罗凯丽;周扬;杨阳;;2010年夏季泌阳县降水特征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寿荣;胡跃文;王济华;;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毕节地区夏季气温的长期预测[A];2005年泛珠三角气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5年
10 费承铮;;车间夏季设计温度制定依据的探讨[A];全国纺织空调除尘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艳;欧亚大陆关键区阻塞高压及其与我国冬季灾害性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峰;夏季亚洲中高纬度地区阻塞高压与中国强降雨的关系及其活动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张永平;瓜类作物对温、光环境变化的响应:光能利用与活性氧代谢[D];浙江大学;2007年
4 左金清;AO/NAO与ENSO的联系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5 谈美兰;夏季相对湿度和风速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6 张恒德;极涡的活动特征与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德;阻塞高压与实际大气自由模[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2 杨艳娟;夏季IOD对热带和热带外地区季节内振荡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王妍;夏季欧亚地区阻塞活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4 窦晓利;复合酸化剂对夏季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何科佳;夏季遮荫影响猕猴桃生长发育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6 庄樱;江苏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和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魏东;日本东部附近海域海温异常对初夏鄂霍次克海高压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8 葵花;钾和铬对冬夏两季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9 付韬;太湖水强化混凝脱浊中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10 蔡瑞强;夏季电力负荷预测及数据库系统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立;重庆今年为什么这么热?这么旱?[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2 ;什么叫寒潮[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3 记者 雷弟明;重庆旱情尚难缓解[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4 杨夏;预报员不能过分依赖数值预报[N];中国气象报;2008年
5 记者 何德功;是什么搅乱了全球气候?[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王可;大气环流特征及冻雨暴雪成因描述[N];中国气象报;2008年
7 张继民 裴剑容;北极将崛起中国科考站[N];解放军报;2001年
8 黄智敏 王敬涛;梅雨:江淮特有 相对稳定[N];中国气象报;2011年
9 张超;短期气候预测系统防灾成效巨大[N];科技日报;2004年
10 记者郑菲;GRAPES全球模式投入准业务运行[N];中国气象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