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随机化人工增雨试验统计检验基本问题研究和方案改进
【摘要】:
本文对非随机化人工增雨作业统计检验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指出目标区、对比区和统计变量选取确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统计模拟数值分析研究影响检出功效、统计评估结果准确度和检验灵敏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案进行效果评估,最后针对现有方案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尝试,提出两种改进方案并介绍了一种国内尚未见使用的统计方案,而后通过个例分析验证。
以北京市人工增雨作业为例进行统计模拟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检出功效和评估结果准确度与历史样本数、作业样本数、假定催化效果、不同统计方案选择和分层统计都有关系,在综合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作业单元数较多和作业单元数较少两种试验,分别选取合适统计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其中,北京市2002~2007年人工增雨作业共有204个催化样本,选择双比分析和区域历史回归方案对其进行效果评估,两种方案检验结果都表明相对增雨效果在10%左右,用复随机化方法对增雨效果进行显著度检验,结果表明显著度均在0.05左右;对北京市2006年单年作业进行效果评估,由于作业单元数较少,因此采用相对较为适合的区域历史回归方案,分别对单次作业、多次作业和分层统计作业日进行效果评估并作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雨量的历史相关在2006年有高估目标区雨量、低估增雨量的可能偏向,评估结果准确度不高。
为寻求更为合理的统计检验方案,本文针对区域历史回归试验进行了一些改进尝试,分别用个例验证分析,指出每种改进方案存在的问题和其适用性。方案1采用复随机化方法求出90%的“假效果”分布区间,将这些“假效果”从增雨估计值中去除,用0.05显著度水平上的增雨区间作为可能增雨效果,使得结果在概念上更为合理;方案2试图根据区域历史回归和双比分析两种方案所得累积增雨效果的规律进行二次评估,但个例计算结果证明方案本身要求条件较为苛刻,可用性不强,对于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方案3介绍了回归比率分析方法,在计算量较小的情况下得到的显著度计算结果与复随机化所得结果较为近似。
|
|
|
|
1 |
高树俊;一种人工增雨效果评估简便设计方法[J];山东气象;2003年04期 |
2 |
李尚成,谢云;人工增雨效果非随机化方法检验及降水气候变化影响的分析[J];甘肃气象;2001年04期 |
3 |
王婉;姚展予;;人工增雨统计检验结果准确度分析[J];气象科技;2009年02期 |
4 |
孙旭映,王劲松,王静;火箭增雨效果雷达回波分析[J];干旱气象;2005年03期 |
5 |
陈建萍,洪霞,邓安强,吴俊吉;2003年7月18日~8月12日遂川人工增雨催化效果的统计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3年03期 |
6 |
杨毅;德力格尔;田建兵;;2000年秋季青海省东部地区高炮人工增水效果检验[J];青海气象;2004年S1期 |
7 |
宾振;吴万友;邓安强;;江西省人工增雨统计检验系统设计与实现[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年04期 |
8 |
王黎俊,李仑格,杨毅;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统计分析[J];青海科技;2003年02期 |
9 |
周德平;宫福久;王吉宏;;东北冷涡云系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和分析[J];高原气象;2006年05期 |
10 |
秦长学;北京市综合增雨技术简介[J];气象;1999年07期 |
11 |
靳少波;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及前景[J];青海科技;1998年02期 |
12 |
张中波;;湖南省人工增雨统计检验系统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
13 |
曲志德;开发空中水库实施人工增雨[J];西北电力技术;1998年01期 |
14 |
翟羽;肖辉;杜秉玉;刘金华;姚展予;;聚类统计检验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
15 |
王吉宏,宫福久,周德平,于秀杰;我省主要库区人工增雨浅议[J];辽宁气象;1998年04期 |
16 |
李吉本,刘晓东,王宏霞,白燕;开展人工增雨工作是缓解四平市严重缺水的重要措施[J];吉林气象;2001年03期 |
17 |
刘东升;四川省飞机人工增雨效果评述[J];四川气象;2004年04期 |
18 |
杨太奇,向本亨;宜宾地区人工降雨防雹效果分析[J];四川气象;1996年02期 |
19 |
郭友德,张秋跃,王毓贵,龚乃弘,彭清莲;宜春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气象指挥系统简介[J];江西气象科技;1999年01期 |
20 |
肖立炎,彭义峰,熊长喜,邓学友,黄惠东,张德萍;萍乡市人工增雨作业决策系统简介[J];江西气象科技;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