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北部荔湾3-1气田管道路由区灾害地质特征研究

朱林  
【摘要】:随着我国南海北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的日益升温,作为我国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的开发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荔湾3-1气田的部分管道路由位于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的海底底床上,底床上发育多种灾害地质类型,海底稳定性较差,一旦海底失稳,将给海底管线带来毁灭性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查明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海底面状况、浅部地层结构及潜在的灾害地质现象,对海底管道铺设的设计,保障深水油气的安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部陆坡区,水深200~1700m,水深和地貌类型变化较大。基于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资料、浅层多道地震剖面资料和侧扫声纳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地形地貌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沙波、古珊瑚礁、陡坎、滑坡、海底峡谷等灾害地质要素的形态、分布及地层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讨论了海底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和海底峡谷的成因机制;分析了不同海底管道路由段发育的灾害地质因素对输气管道的潜在危害。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陆坡地貌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带,上部为平滑的单斜型陆坡带,中部为陡峭的断阶型陆坡带,下部为较平缓的浊流堆积斜坡带。 研究区西北角海区水深200~420m的单斜型陆坡带发育海底沙波、大波痕和古珊瑚礁。海底沙波、大波痕的活动可能造成海底管道掏空或悬跨,同时沙粒与管道的摩擦还可导致管道破损甚至穿孔,产生渗漏。古珊瑚礁是海底管道铺设施工的障碍物,突起海底之上的古珊瑚礁可能导致海底管道悬空,甚至弯曲变形。 在水深500~1700m的断阶型陆坡带发育海底峡谷系统,并伴有滑坡体及崩塌谷和碎屑堆等侵蚀、堆积地貌体,是研究区内地形地貌变化最复杂的海区。该带内识别出的14条海底峡谷,均呈NNW-SSE向或近N-S向展布,长度为12~39.2km,宽度为1.1~3.4km,下切深度最大达234m,谷壁西缓东陡,谷底最深处均靠近东侧谷壁。峡谷上段谷底无沉积物堆积或有少量蚀余堆积,地层反射面略向东倾斜,谷壁上有滑塌现象。下段谷底位于浊流堆积扇上,沉积厚度较大,地层呈平行或亚平行的反射模式,侧向连续性好。西南部发现有密集的断层和滑塌构造。 海底峡谷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格局的控制。在构造盆地的差异沉降,峡谷内强大浊流的侵蚀,以及海域底流的综合影响下,峡谷不断演化成现代形态和规模。 在海底峡谷两侧谷壁和陆坡墚上,断层陡坎、滑坡体、滑塌体、蠕动等交错分布。这些灾害地质要素的存在不仅对管道铺设产生障碍,而且如果发生块体运动可能冲击峡谷中的管道,造成管道位移和断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广忠;孙玉科;许兵;;灾害地质学——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J];地质论评;1983年05期
2 许也平,赵思贤,鲁少宏,詹才平;沪蓉国道主干线巫山至万州段灾害地质遥感解译[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耿义祥;河南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年S1期
4 王东升;地球化学方法在灾害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1989年01期
5 胡崇金;;航空像片在滑坡地质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1988年02期
6 黄庆福,阎军;积极开展中国陆架区灾害地质调查与研究[J];海洋科学;1992年02期
7 王学孟;;地质灾害与灾害地质学[J];江苏地质;1986年01期
8 田占鳌,韩再生;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水工环地质和灾害地质工作的思考[J];中国地质;1999年01期
9 冯玉刚;华莹市溪口镇山岩高速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10 周良勇,刘健,刘锡清,李广雪,陈正新;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灾害地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3期
11 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李炎;;胶州湾冲淤灾害地质及环境稳定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12 周俊;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2期
13 缪晓山;徐州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地质勘查成果通过国家级评审[J];江苏地质;1995年02期
14 肖树芳;回顾与展望[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年02期
15 李海东;杨作升;王厚杰;魏合龙;赵晓辉;;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灾害现象的空间分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16 刘锡清,刘守全,王圣洁,郭玉贵;南海灾害地质发育规律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1期
17 唐小明,黄长生,李长安,詹朝阳;区域地质调查中的灾害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J];江西地质;1999年02期
18 刘守全,刘锡清,王圣洁,郭玉贵;南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4期
19 欧正东;何儒品;;灾害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方向[J];灾害学;1989年02期
20 B.C.Dural ,李惠凌,刘拜,黎发之 ,李祜佑;东南亚地区应用不同勘探技术进行气藏预测和管理的几个气田实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小惠;亓发庆;;灾害地质评价在海洋油气开发中的重要性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晓辉;张训华;李日辉;;渤海海峡海域灾害地质及其环境演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保华;翦知湣;王吉良;汪品先;;南海南部12MaBP以来的表层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南海北部的对比[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宋海斌;耿建华;方银霞;;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物理环境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岳保静;栾锡武;;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结构性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杨木壮;沙志彬;郭依群;赵祖斌;;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矿条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王金宝;;南海北部浮游生物中的放射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丘学林;吴世敏;施小斌;赵明辉;;南海北部陆缘的海底地震仪探测和构造属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邓文峰;韦刚健;李献华;余克服;;南海北部中全新世雨季变化的珊瑚地球化学记录[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军;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风险评价及区划[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何家雄;中国东部及近海陆架盆地CO_2成因及运聚规律与有利成藏富集区预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3 苏健;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杨庆轩;吕宋海峡通量及南海混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吴长航;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王秀娟;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8 高志友;南海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指示[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潘国富;南海北部海底浅部沉积物声学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3年
10 苏瑞侠;季风气候对南海北部珊瑚钙化和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林;南海北部荔湾3-1气田管道路由区灾害地质特征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2 刘晓东;河北曹妃甸海域地形地貌与灾害地质风险评价[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2年
3 白大鹏;冀东南堡海区潮流动力地貌及灾害地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董威力;黄河三角洲典型灾害地质过程对海洋工程的影响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高小惠;辽东湾浅海油气资源开发区灾害地质环境特征及风险评价[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0年
6 罗卫;柿竹园野鸡尾矿区灾害地质及治理方案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王春娇;徐深气田气体钻井气液转换钻井液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许振强;辽东湾北部工程地质环境及其工程适宜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王丽园;多源多时相空间数据分析及其在西藏墨脱地区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爱江;双台子河口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工程适宜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世廉 王克兰;低渗气田勘探开发示范工程取得新成果[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记者 周泽山;信心如磐驻气田[N];中国石油报;2009年
3 记者 梁振君 特约记者 卞王玉珏;乐东22—1气田成功投产[N];海南日报;2009年
4 匡方智 记者 庞莹;普光气田 累计输气31.72亿立方米[N];四川日报;2010年
5 张林;“气井巡井制”模式获认可[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胡剑龙 南方都市报记者 王莹;中国最高海拔气田产气有望入粤[N];南方日报;2008年
7 记者 欧治中 通讯员 王丙晓;普光气田主体钻井工程结束[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记者 曾立 实习生 郭欣欣;坐在“气田”上 为啥还缺气?[N];重庆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仝晓波 特约专家 刘毅军;盘点2009中国陆上主要产气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通讯员 王智勇 李勇;川东开发公司老气田挖潜井“环浅2”获高产[N];中国石油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