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荔湾3-1气田管道路由区灾害地质特征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南海北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的日益升温,作为我国第一个深水气田,荔湾3-1气田的开发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荔湾3-1气田的部分管道路由位于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的海底底床上,底床上发育多种灾害地质类型,海底稳定性较差,一旦海底失稳,将给海底管线带来毁灭性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查明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海底面状况、浅部地层结构及潜在的灾害地质现象,对海底管道铺设的设计,保障深水油气的安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区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部陆坡区,水深200~1700m,水深和地貌类型变化较大。基于研究区的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资料、浅层多道地震剖面资料和侧扫声纳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研究区的地形地貌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沙波、古珊瑚礁、陡坎、滑坡、海底峡谷等灾害地质要素的形态、分布及地层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讨论了海底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和海底峡谷的成因机制;分析了不同海底管道路由段发育的灾害地质因素对输气管道的潜在危害。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陆坡地貌自上而下可分为三个带,上部为平滑的单斜型陆坡带,中部为陡峭的断阶型陆坡带,下部为较平缓的浊流堆积斜坡带。
研究区西北角海区水深200~420m的单斜型陆坡带发育海底沙波、大波痕和古珊瑚礁。海底沙波、大波痕的活动可能造成海底管道掏空或悬跨,同时沙粒与管道的摩擦还可导致管道破损甚至穿孔,产生渗漏。古珊瑚礁是海底管道铺设施工的障碍物,突起海底之上的古珊瑚礁可能导致海底管道悬空,甚至弯曲变形。
在水深500~1700m的断阶型陆坡带发育海底峡谷系统,并伴有滑坡体及崩塌谷和碎屑堆等侵蚀、堆积地貌体,是研究区内地形地貌变化最复杂的海区。该带内识别出的14条海底峡谷,均呈NNW-SSE向或近N-S向展布,长度为12~39.2km,宽度为1.1~3.4km,下切深度最大达234m,谷壁西缓东陡,谷底最深处均靠近东侧谷壁。峡谷上段谷底无沉积物堆积或有少量蚀余堆积,地层反射面略向东倾斜,谷壁上有滑塌现象。下段谷底位于浊流堆积扇上,沉积厚度较大,地层呈平行或亚平行的反射模式,侧向连续性好。西南部发现有密集的断层和滑塌构造。
海底峡谷的形成主要受构造格局的控制。在构造盆地的差异沉降,峡谷内强大浊流的侵蚀,以及海域底流的综合影响下,峡谷不断演化成现代形态和规模。
在海底峡谷两侧谷壁和陆坡墚上,断层陡坎、滑坡体、滑塌体、蠕动等交错分布。这些灾害地质要素的存在不仅对管道铺设产生障碍,而且如果发生块体运动可能冲击峡谷中的管道,造成管道位移和断裂。
|
|
|
|
1 |
孙广忠;孙玉科;许兵;;灾害地质学——地质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J];地质论评;1983年05期 |
2 |
许也平,赵思贤,鲁少宏,詹才平;沪蓉国道主干线巫山至万州段灾害地质遥感解译[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3 |
耿义祥;河南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年S1期 |
4 |
王东升;地球化学方法在灾害地质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1989年01期 |
5 |
胡崇金;;航空像片在滑坡地质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1988年02期 |
6 |
黄庆福,阎军;积极开展中国陆架区灾害地质调查与研究[J];海洋科学;1992年02期 |
7 |
王学孟;;地质灾害与灾害地质学[J];江苏地质;1986年01期 |
8 |
田占鳌,韩再生;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水工环地质和灾害地质工作的思考[J];中国地质;1999年01期 |
9 |
冯玉刚;华莹市溪口镇山岩高速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
10 |
周良勇,刘健,刘锡清,李广雪,陈正新;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浅海区的灾害地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3期 |
11 |
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李炎;;胶州湾冲淤灾害地质及环境稳定性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
12 |
周俊;灾害地质学与地质灾害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2期 |
13 |
缪晓山;徐州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地质勘查成果通过国家级评审[J];江苏地质;1995年02期 |
14 |
肖树芳;回顾与展望[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7年02期 |
15 |
李海东;杨作升;王厚杰;魏合龙;赵晓辉;;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灾害现象的空间分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6年04期 |
16 |
刘锡清,刘守全,王圣洁,郭玉贵;南海灾害地质发育规律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年01期 |
17 |
唐小明,黄长生,李长安,詹朝阳;区域地质调查中的灾害地质调查内容与方法[J];江西地质;1999年02期 |
18 |
刘守全,刘锡清,王圣洁,郭玉贵;南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区[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4期 |
19 |
欧正东;何儒品;;灾害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方向[J];灾害学;1989年02期 |
20 |
B.C.Dural
,李惠凌,刘拜,黎发之
,李祜佑;东南亚地区应用不同勘探技术进行气藏预测和管理的几个气田实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199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