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西部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
【摘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随着陆源污染物排海,海洋环境的污染更加突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类自身健康。本文利用2006年7月和2007年1在南黄海西部调查获得表层海水重金属数据,分析了溶解态Cu、Pb、Zn、Cd、Cr、As,Hg的分布特征和来源影响并计算该海域重金属基线值,取得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除青岛近岸与苏北近岸个别站位的Pb与Zn外,南黄海调查海域大部分重金属浓度低于国家一类水标准。调查海域,重金属浓度大体呈现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的趋势。夏季苏北近岸重金属分布呈舌状东北方向延伸。冬季,调查海域南部(34°N以南)重金属浓度整体上比中部和北部的海域略高。
与1998、1999年的南黄海调查数据比较,Cu与Cd的平均浓度有所下降,Pb、Zn和Hg的平均浓度有所增加。
Cu, Pb, Zn, Cd之间良好的相关性表明了调查海域水体中四种重金属有显著的同源性,具有相似的行为,其来源主要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全海区的各种重金属总体分布与盐度、悬浮物的相关性不显著。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因子一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燃料燃烧排放过程;因子二跟生物体的排放吸收过程有关;Hg是一个独有的人为输入源。聚类分析结果可初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Cu、Zn组成,表明两种金属的具有相似的来源,与生物过程相关。第二大类是Pb、Cr、As、Cd组成。第三类为Hg,表明Hg与其他重金属来源的不同。
利用相对累积总量法确定了目前南黄海表层海水的重金属基线值范围和元素的异常分界值。
|
|
|
|
1 |
马立杰;李新正;毕海波;杜廷芹;;山东黑泥湾潮间带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其环境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1期 |
2 |
陈春英,章佩群,柴之芳;几类重金属元素在人肝分离亚细胞成分中的相对分布[J];科学通报;2004年20期 |
3 |
查燕,杨居荣,刘虹,何孟常,张平;污染稻麦籽实中镉和铅的分布及其存在形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4 |
祝建中,钟雄,梁好;垃圾焚烧工况对重金属分布特性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5 |
李建飞;;莆田市郊区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6 |
杨元根,E.Paterson,C.Campbell;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及其微生物效应[J];环境科学;2001年03期 |
7 |
刘红磊;尹澄清;;城市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稳定度分析——以武汉墨水湖为例[J];生态毒理学报;2007年02期 |
8 |
贺志鹏;宋金明;张乃星;徐亚岩;郑国侠;张蓬;;南黄海表层海水重金属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8年05期 |
9 |
刘冠凤;;聊城市海河流域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0 |
易治伍;王灵;钱翌;孙静;朱建雯;;乌鲁木齐市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
11 |
李团结;龙江平;刘激;;珠江口底质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危害性评价[J];热带地理;2009年04期 |
12 |
吴兴让;尹平河;赵玲;李松涛;杨宇峰;;珠江广州段微表层和次表层水中重金属分布与风险的初步评价[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0年01期 |
13 |
李云海;陈坚;陈建宁;黄财宾;王爱军;李东义;;台风“凤凰(Fung-wong)”对泉州湾重金属分布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
14 |
贺跃;胡艳华;王秋潇;谢淑云;;大冶大港河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分析[J];地球化学;2011年03期 |
15 |
李学杰;广东大亚湾底质重金属分布特征与环境质量评价[J];中国地质;2003年04期 |
16 |
乔胜英,李望成,何方,韩吟文,唐俊红;漳州市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球化学;2005年06期 |
17 |
刘晖;张昭;李伟;;梁子湖水体和底泥中微量元素及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污染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
18 |
刘志勇;潘少明;殷勇;黄家祥;王安东;庞仁松;;临洪河口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J];地球化学;2010年05期 |
19 |
应卫明,章申;湘西亚热带地球化学景观土壤中重金属分布和赋存状态的研究[J];地理学报;1987年02期 |
20 |
康勤书,吴莹,张经,周俊丽,程和琴;崇明东滩湿地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