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印度洋MJO结构与SST季节内振荡及其年际变化
【摘要】:
SST季节内振荡过程与大气MJO的结构密切相关。我们依据最新的卫星遥感资料和OAFlux热通量再分析资料,采用滞后相关方法,诊断了印度洋MJO的物理结构,得出了季节内振荡过程中海气通量和上层海洋变量(海表温度-SST、海洋混合层深度-MLD)的变化过程。然后通过选取印度洋锚定浮标捕获的季节内振荡过程,验证了以上的滞后相关分析的结果。研究结果很好地揭示了印度洋大气MJO的物理结构—在大气深对流中心,风速达到最大,潜热释放最大,同时到达海面的短波辐射最小。此类MJO结构造成的净热通量的季节内振幅最大,可引起最显著的SST季节内变化。海洋混合层的变化落后深对流30°位相,SST则落后深对流90°位相。
为了检验SST、MLD的季节内变化与大气MJO过程的统一性,我们利用一维的PWP混合层模式,以上述分析的海气通量的振幅和位相关系为参考,模拟了SST和MLD的季节内变化过程,得出了与观测相符的结果。这同时检验了PWP模式在季节内振荡研究中的适应性,为下述利用此模式检验SST季节内振荡的控制机制奠定基础。
SST季节内振荡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我们从分析SST季节内振荡的控制机制出发,推测了其年际变化的调制因子。然后通过分析AVHRR SST资料、GODAS海洋温度场资料和OAFlux热通量资料,揭示了热通量和海洋次表层过程的年际变化对SST季节内振荡的影响。结果显示,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对SST季节内振荡有存在很大影响,二者的振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海洋次表层过程的年际变化在中南印度洋区域(温跃层较浅)对SST季节内振荡的影响最为明显,温跃层的变化与SST季节内振幅的变化呈负相关。
对于以上提出的SST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机制,我们利用PWP混合层模式,通过设计数值实验,简要验证了我们的结论。
|
|
|
|
1 |
李崇银,龙振夏;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与1997年El Nio 事件的发生[J];大气科学;2001年05期 |
2 |
姚菊香,王盘兴,李丽平;季节内振荡研究中两种数字滤波器的性能对比[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3 |
王召民,倪允琪,张勤;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的诊断研究[J];气象科学;1992年03期 |
4 |
李崇银,周亚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4年01期 |
5 |
刘秦玉,王启;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6 |
李崇银,李桂龙;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进一步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年01期 |
7 |
李桂龙,李崇银;江淮流域夏季旱涝与不同时间尺度大气扰动的关系[J];大气科学;1999年01期 |
8 |
王韶霞,刘秦玉,徐启春;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J];海洋与湖沼;2000年01期 |
9 |
李崇银,廖清海;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激发El Nino的机制[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2期 |
10 |
琚建华,钱诚,曹杰;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J];大气科学;2005年02期 |
11 |
杨艳娟;管兆勇;朱保林;;IOD对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强度的可能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12 |
董敏;李崇银;;热带季节内振荡模拟研究的若干进展[J];大气科学;2007年06期 |
13 |
刘秦玉,贺先明;九十年代初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若干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1994年02期 |
14 |
王成刚,沙文钰;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低频遥响应[J];热带气象学报;1998年03期 |
15 |
孙长;毛江玉;吴国雄;;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群发性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9年05期 |
16 |
张勤,倪允琪,林武银,王召民,D.D.Houghton;热带和中高纬地区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及其动力学诊断[J];热带气象学报;1992年04期 |
17 |
孙即霖,吴德星,徐天真;TOGA—COARE IOP海—气通量和SST季节内变化的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S2期 |
18 |
王遵娅;丁一汇;;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季节内振荡气候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
19 |
张勤,倪允琪,林武银;低阶全球谱模式中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20 |
赵南,丁一汇,高桥正明;与季节内振荡-超级云团系统相关的赤道波的识别[J];气象学报;199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