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不同路径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
【摘要】:为提高热带气旋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利用1951-2011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中国气象局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资料及美国NCEP的850hPa风场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影响TC活动的可能原因。分析得出: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个数存在逐年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按1970年前、1970-1990年、1990年以后三个时间段划分,TC的生成个数存在逐年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三种路径TC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总的TC的变化特征一致,并具有季节变化特征。三种路径TC生成源地的平均纬度、平均经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TC生成源地的平均位置有明显的向北、向西偏移的趋势。其中西北型路径TC的源地比西行路径的偏南,偏东;转向型路径TC的源地比西行和西北型路径偏北,偏东。三种路径TC的强度也存在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并具有相同的季节变化,秋季强度大于夏季。其中西行路径TC强度的整体趋势是减弱的,具有先略增强后减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西北型路径TC的强度是略增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不明显。转向型路径TC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不明显。三种路径每年最强TC的强度有减弱的年际变化趋势,并存在先增强再减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影响热带气旋活动的可能原因,本文讨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长期变化趋势,即西太副高位置的整体变化趋势是向西向北偏移的,强度和面积都是逐渐变强的,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本文最后讨论了影响热带气旋活动的可能原因,印太暖池强度增强、面积增大、温度升高会影响西太副高的面积和强度增强、副高的位置向西偏移,从而影响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的个数逐年减少。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的区域内相对涡度是逐年减小、面积变大的,相对涡度减小,对流活动减弱,导致热带气旋的生成个数减少。
|
|
|
|
1 |
赵昭炘;200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热带气旋活动规律[J];湖北气象;2005年01期 |
2 |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与平流层准两年振荡关系的研究[J];气象科技;1997年02期 |
3 |
张秀芝,黄秀芬,李江龙,宋珊,吴术礼;一百多年来影响黄渤海热带气旋天气气候分析[J];海洋预报;1997年04期 |
4 |
杨淑瑞,战淑芸,林玉英,王咏亮;1992年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活动特征[J];海洋预报;1994年01期 |
5 |
孔宁谦,杨澄梅;广西沿海热带气旋暴雨分析[J];海洋预报;2000年03期 |
6 |
孔宁谦,杨澄梅;广西沿海热带气旋暴雨分析[J];广西气象;2000年04期 |
7 |
;信息窗[J];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01期 |
8 |
王琳,杨扬,戚建国;“天眼”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J];中国水利;2003年22期 |
9 |
刘梅;1995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概述[J];广东气象;1996年03期 |
10 |
何夏江,曾琮,许永锞,吴洁华;热带气旋路径强度预报──SAPC法[J];应用气象学报;1996年01期 |
11 |
林健槐;华南近海热带气旋活动的研究[J];台湾海峡;1997年04期 |
12 |
张光智,张先恭,魏凤英;近百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5年04期 |
13 |
田荣湘;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年04期 |
14 |
焦佩金;1991年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J];气象;1992年06期 |
15 |
王征;解放军理工大学科研成果简介(二) 热带气旋预报业务系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6 |
程志强,余灿花;热带气旋气压场和风场的后报模式[J];热带海洋;1994年03期 |
17 |
严光华,林仲平,吴志伟;9012号热带气旋维持的卫星云图和垂直结构特征分析[J];台湾海峡;1995年02期 |
18 |
高鸣!江苏;我国夏秋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热带气旋[J];水利天地;1996年03期 |
19 |
孔宁谦;热带气旋进入北部湾后强度突变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1997年01期 |
20 |
李曾中,薛建军,皇甫雪官;DLH1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试验[J];气象科技;1997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