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探讨
【摘要】:在天然地震研究中,巨大地震(本文指8级以上地震)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这首先是因为巨大地震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地震预测的首要对象。2004年以来全球特大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及其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开展全球地震活动,特别是巨大地震的预测研究已成为全球地球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
从科学意义上看,巨大地震的孕育、发生需要特殊的构造环境和条件,包括地质构造环境与构造条件和地球内部物理条件。因此,本文首先地震活动性方面研究全球巨大地震,再对巨大地震的深部、浅部孕震环境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在地震活动性方面,本文定量计算了全球及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显著周期,分析了全球巨大地震活动的空间特征,总结归纳了板内和板缘巨大地震前中强地震活动的共性及差异性特点,研究了1976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巨大地震序列演化的统计特征。
数值模拟方面,首先从区域应力应变场特征、动力学发震机制、大震间的黏弹性应力触发、库水载荷触发等方面研究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其次,研究了板块俯冲带附近区域应力场特征,解释了逆冲型浅源巨大地震震源区附近俯冲角度比较小的原因,探讨了中深源地震的发生对浅源地震的影响。
地震活动性方面的研究结果为:①全球地震活动的显著周期为45.5年,其次为32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显著周期为45.5年;低纬度环球剪切带为30.9年,其次为47.5年。②全球8级以上浅源地震中绝大多数为逆冲型,主要发生在俯冲型板块边界带上,其震源附近Benioff带倾角较小,俯冲板块的运动方向与海沟夹角较大;逆冲型巨大地震发生在两个板块接触部位,正断层型巨大地震发生在洋壳的侧坡上。③绝大多数板内和板缘巨大地震前出现两类地震空区(空段);板内巨大地震前长期阶段中强以上地震形成增强活动环分布区(也称增强区),主震位于活动环包围的空区内,增强区内地震分布不均匀,震群活动显著;板缘巨大地震前长期阶段表现为强震的集中活跃或异常平静;板内巨大地震前中短期阶段震群频度增多,并形成小震活动图像;中深源地震活动增强、震源深度增大是板缘特大浅源地震前中短期阶段的特有现象。④1976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地震以逆冲型破裂为主,序列类型以主-余型为主;前-主-余型地震和多震型地震均为逆冲型破裂;全球8.5级以上特大地震中29.4%具有7级前震,明显高于中强地震中有前震的比例。
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结果为:①在印度板块的强烈推挤作用和下地壳软流层的水平拖拽下,巴颜喀拉地块向东南的水平运动受到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造成川西高原相对于四川盆地的差异性抬升,这是汶川高角度逆冲型地震发生的重要动力学成因;汶川地震受到的来自巴颜喀拉地块边界带7级以上大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很小。地震孕育主要依赖于在背景应力场作用下,孕震断层自身的能量积累,地震间的触发作用仅仅是外因。地震强度和空间距离是影响触发作用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应力触发角度解释了龙门山南段未破裂的原因;汶川地震的初始破裂点位于紫坪铺水库蓄水时库伦应力的减少区和放水时的库仑应力的增加区,但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量非常有限,库水载荷对汶川地震的发生没有明显的触发作用。②通过库仑应力计算,得到当俯冲带倾角为30。时,最容易产生逆冲型破裂;当倾角大于60。和小于10。时,发生逆冲型地震的可能性不大。③岩石圈分层结构的水平差异运动(或地幔和岩石圈的水平差异运动)对地形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
|
|
|
1 |
周蕙兰;;普喀鲁和伯克赫莫的地震分类新方案——根据1982年《大地构造物理学》发表的文献[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09期 |
2 |
雍幼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巨大地震(M≥7(3)/(4))的活动特征[J];四川地震;1990年04期 |
3 |
薛艳,刘杰,宋治平;印尼苏门答腊两次巨大地震序列特征的对比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10期 |
4 |
R.McCaffrey;赵宇彤;;下一次特大地震[J];世界地震译丛;2007年02期 |
5 |
宋治平,薛艳,梅世蓉,宋先月;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特征[J];地震;2003年01期 |
6 |
许晏平;;日本学者谈地震预报与情报问题[J];国际地震动态;1989年06期 |
7 |
陈学忠;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12期 |
8 |
王林瑛,陈佩燕,林碧苍,丁秋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及预测意义的讨论[J];西北地震学报;2003年01期 |
9 |
张立人;大震系的层次、频度及时间分布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9年02期 |
10 |
В.И.Уломов;;地震地球动力活化波与地震长期预报[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2期 |
11 |
付虹;邬成栋;刘强;王世芹;陈燕;;印尼巨大地震引起的云南水位异常记录及其意义[J];地震地质;2007年04期 |
12 |
;震级和烈度[J];现代班组;2008年06期 |
13 |
Gavin P Hayes;Paul S Earle;Harley MBenz;David J Wald;Richard W Briggs;左玉玲;;动态88小时: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对2011年3月11日M_W9.0日本地震的响应[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8期 |
14 |
刘新秒;国际空间站预想预报大地震[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5年03期 |
15 |
Richard AKerr;李平恩;;更多巨大地震即将发生?这取决于您的统计数字[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8期 |
16 |
宇津德治;一丁;;时间间隔一致的几个地震[J];地震地质译丛;1995年03期 |
17 |
李明波;;地球“疑似”进入强震活跃期[J];安全与健康;2010年07期 |
18 |
金点强;;上世纪国外五次惊天大地震[J];共产党员;2008年12期 |
19 |
吴佳翼;;1988年7—9月的全球地震动态[J];国际地震动态;1989年02期 |
20 |
张晓东,王慧敏,吕梅梅;巨大地震前一种与活动地块相关联的5级地震异常活动现象[J];地震;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