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震过程的数学物理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本论文从大陆强震成组活动的事实出发,通过数值模拟和岩石破裂实验方法,对成组孕震
过程中多震源体的地震活动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增减震机制)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并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分析结果对中国两个典型地震活动地区即华北地震区和川
滇地震区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解释,同时对地震前兆复杂性的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初步
探讨。
地震活动具有空间不均匀性和时间非平稳性之特点。前者表现为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成带、
成区分布,后者即表现为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具有活跃和平静(高潮和低潮)相交替的丛集特
性。中国大陆地震具有成组活动特征。强震活动的成组性具体表现在某一时间段强烈集中,即
它的丛集性,而且一个强震组在空间上也相对集中,即有其主体活动区。地震活动的上述特征
也被称之为地震活动的群体特征。即地震除有单个震源孕育发生的个体特征外,还具有在一个
地震构造块体中成组孕育、成组活动的特征,而且成组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之间造成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使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构成一幅复杂的图象。研究表明成组强震活动间相互作用、相
互影响有两种特性:增震作用和减震作用。所谓增震作用是指一次地震的发生增加了其它正在
孕震过程中尚未发震的强震区的危险性,从而引发强震提前发生的特性。减震作用是指在成组
强震孕育过程中,由于一次强震的发生而降低了其它某些孕震区的危险性,推迟其强震发生的
时间。这种在强震成组活动过程中使发震时间相互延迟的影响称之为减震作用。
首先,论文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给出特定模型中预设宏观非均匀介质即断裂的情况
下地震发生连续的动态破坏过程,进而研究地震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岩石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
对理解岩石的变形破坏行为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对孕震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地震孕育及
发展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如主震前的地震区域活动增强及平静现象、地震迁移、变形局部化
等现象,特别是模拟所给出的应力、应变和声发射(微震)分布随时间的演化图像,在时空两
方面再现了地震全过程的力学物理图像。同时数值模拟结果对理解前兆复杂性有很大的帮助:
处于不同构造部位和介质性质差异较大的台站对前兆的响应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会出现同一地
区的台站虽然地壳介质相同或相似但对应力的反应却不同,也可能出现处于同一构造部位的台
站因所处的地壳介质的巨大差异而有很大的差异等等。同时,模型也考虑了微破裂之间的相互
作用,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会使那些达到破裂强度的单元因
减虐作用可能推迟发震,也可能使那些未达到破裂强度的单元因为增震作用而提前发震。反映
在前兆上,就有可能出现有前兆而无地震,或有地震而无前兆的现象。此外,本模拟方法最大
的优势是能够模拟不均匀的介质,如果我们对岩石样本的介质和结构设计得合理,就有可能在
正确的震源模式指导下,对地震前兆做出有意义的跟踪,这将对地震预报是有意义的。
通过岩石破裂实验产生的声发射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应变测量结果分别对含多个障碍体的滑
动方向相反的平行断层岩石破裂实验过程和滑动方向相同的平行断层岩石破裂实验进行分析,
试图找到多孕震体间以及断层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物理机制。
通过对含强度相同(BR9905和 BR9904)和强度不同(BR9902和 BR9903)障碍体两种情况
下滑动方向相反的平行断层失稳破坏的应变场、声发射等时空演化图像的分析,对障碍体以及
断层失稳破坏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障碍体强度相同时,破坏首先开始于模型下部的
两个障碍体,然后是上部的障碍体的破坏。由于介质的不均匀性,会使上部两个障碍体发生破
互
坏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并使其中一条断层先发生破坏贯通,然后将应力转移至另一平行断层上,
使其发生破坏和贯通;障碍体强度不同时,强度弱的障碍体首先发生破坏,然后是障碍体强度
大的破坏。如果弱强度的障碍体在同一断层上则该断层先发生破坏贯通,之后是另一断层的破
坏和贯通。如果障碍体强度在同一断层上不同,弱强度的障碍体先发生破坏,但首先在其中一
条断层上贯通,然后是另一条断层的贯通。同时通过对应变和声发射的时空分布,研究了障碍
体间和断层间失稳破坏所产生的相互作用方式,即增减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这种含障
碍体的滑动方向相反的平行断层失稳破坏无论是障碍体强度相同或不同都是增震关系。同时通
过数值模拟检验,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性。通过对障碍体强度相同的两个相
似模型实验(BR9905和 BR9904)的对比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说明了实验结果的可
重复性。
通过对所含障碍体强度不同的滑动方向相同平行断层失稳破坏的分析(BR200002和
BR20000),结果表明:这种含障碍体滑动方向相同乎行断层失稳破坏,障碍体间以及断层之
间相互作用是一种减震作用。对于这种平行断层上所含障
|
|
|
|
1 |
戈澍谟;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与可能性[J];内陆地震;1996年02期 |
2 |
唐春安,徐小荷;刚度效应与孕震过程[J];中国地震;1988年04期 |
3 |
焦明若;孕震过程的数学物理模拟及其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J];国际地震动态;2002年02期 |
4 |
张四新;焦利真;李建平;;断层形变异常识别与地震预测[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5期 |
5 |
曾融生;对我国地震预测研究的一些建议[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02期 |
6 |
申俊峰;申旭辉;刘倩;;试论天然半导体矿物的热电特性及其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可能性[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9年03期 |
7 |
石荣志;怀安4.5级地震和张北6.2级地震前后重力异常变化及对应关系[J];华北地震科学;1999年01期 |
8 |
宋贯一!中国石家庄050021,易立新!中国北京100029,宋晓冰!中国石家庄050021;地下热水对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影响研究[J];地震学报;2000年06期 |
9 |
卢永,杨军,张念孝,卜宁安,刘振河;孕震区产生电磁辐射的电学模型[J];华南地震;2004年04期 |
10 |
卢永;;地震与地震电磁波的猜想[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7期 |
11 |
张国民,张永仙,石耀霖;地震前兆复杂性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震;1994年01期 |
12 |
张永仙,张国民,石耀霖;孕震过程中波速比及S波分裂时空变化的数值模拟[J];地震;1994年06期 |
13 |
A. Gusev;黄建国;;地震前兆:永远不可捉摸吗?[J];世界地震译丛;1999年02期 |
14 |
;2001年《世界地震译丛》总目次[J];世界地震译丛;2001年06期 |
15 |
高祥林;实现地震预测的可能性和地震预测技术的探索方向[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02期 |
16 |
刘桂萍;;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几点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03期 |
17 |
;2009年《世界地震译丛》总目次[J];世界地震译丛;2009年06期 |
18 |
马荣坚;;一次地震预测实地演练的回眸与展望[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2010年01期 |
19 |
袁帅;尹祥础;梁乃刚;刘月;;走进地震预测——加卸载响应比方法[J];力学与实践;2011年01期 |
20 |
胡辉;韩延本;苏有锦;付虹;尹志强;李语强;王锐;;2008~2009年云台等高仪时纬残差的异常波动[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