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昆仑山口西地震序列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林碧苍  
【摘要】: 2001年11月14日(国际时09点26分14.7秒),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交界的昆仑山口西(36.2°N,90.9°E),发生了一次M_W7.8的大地震。这次地震引起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两个重要的问题是,在这次地震之前,地震活动有什么样的性质;这次大地震的余震活动,具有怎样的特征。本文用最低震级分布、震级频度分布和Rydelek-Sacks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格尔木单台、青海省地震台网和格尔木台阵记录到的本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确认余震的记录对于M_L3.0级以上的地震是完整的。对余震序列进行了级序分析,结果表明余震活动可以分成两类:M_L3.0级到M_L5.0级的地震和M_L5.0级到M_L6.0级的地震。M_L3.0级到M_L5.0级的地震,b值约为1.0;M_L5.0级到M_L6.0级的地震,b值约为0.5。这个结果与Knopoff(2000)在美国南加州地区得到的结果相似。Knopoff(2000)发现在去掉余震之后,地震大小的幂律关系在M_L5.0级左右存在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一特征尺度的存在是对一些地震物理学模型(例如地震的自组织临界性模型)所提出的“尺度不变性”的一个挑战。现在我们的结果表明,在余震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可能的解释是,余震可以分为两类:余震、余震的余震。我们对M_W7.8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区域(20°N~41°N,70°E~105°E)的累积贝尼奥夫应变及b值随时间的变化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地震活动在昆仑山口西大地震前存在加速现象,但在临震前又表现为平静;而且,从b值的变化趋势看,本次大地震前中等尺度的地震增强,大地震减少。这二者的变化是一致的。本次地震前b值总体呈下降的趋势。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继民;今日昆仑山口[J];中国测绘;2004年04期
2 邓涛;;昆仑雪峰[J];生物进化;2007年03期
3 伍永秋,崔之久,刘耕年,葛道凯;昆仑山垭口地区的黄土沉积特征与气候变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4 马兴华;张陆军;何长英;;青海昆仑山地质遗迹特点及其保护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6期
5 庞柱澜;;倾斜的昆仑山——兼论昆仑山脉的新构造活动特征[J];西北地质;1987年01期
6 张继民;;柴达木盆地纪行(三)[J];知识就是力量;2006年08期
7 韩晓光;遭遇沙尘暴[J];防灾博览;2003年04期
8 吴树仁,李贵书,何锋,张永双,石菊松,韩金良,曾庆利;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带东段几何学与运动学[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9 纪鹏;郭华东;张露;;基于Landsat数据的郭扎错北面冰川近20年来面积动态变化遥感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年02期
10 刘娟;;西行人物记——柴达木寻宝之旅[J];化石;2006年01期
11 胡道功,赵希涛,尹功明,刘琦胜,吴珍汉,吴中海;昆仑山口羌塘组湖相层的ESR年龄测定[J];第四纪研究;2004年03期
12 刘端法,刘克人,郑金涵,卢红艳,郭凤义;1997~2003白家疃地震台记录的重力变化[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4期
13 黄圣睦,董瑞英;1997年西藏玛尼7.5级地震2001年青海昆仑山口8.1级地震震前中长期预测[J];四川地震;2002年03期
14 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预报的再讨论[J];地震研究;2002年04期
15 江妮利;感受高原 感受神秘[J];防灾博览;2002年05期
16 薄万举,张祖胜,郭良迁;昆仑山口大地震与地形变异常的讨论[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1期
17 罗福忠,曲延军,王坚;1996年11月19日新疆和田喀喇昆仑山口7.1级地震[J];内陆地震;2003年01期
18 孙睿英;;施测三江源[J];中国测绘;2007年01期
19 胡德江;戈壁新城格尔木的旅游资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Z2期
20 阴家润,崔之久,葛道凯,刘耕年,伍永秋;昆仑山口第四纪化石组合的生态环境分析及其对昆仑山隆升的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松林;张先康;宋占隆;樊计昌;刘明军;;昆仑山口断裂的通道波观测[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2 刁桂苓;高国英;冯向东;聂晓红;王晓山;;块体整体运动是汶川地震的成因[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庞其清;;青藏高原昆仑山口更新世介形类的一新属[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3年
4 吴锡浩;钱方;浦庆余;;东昆仑山第四纪冰川地质[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C];1979年
5 易明初;;昆仑山垭口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5)[C];1982年
6 何培元;;昆仑山口第四纪羌塘组粒度分析及其某些地球化学特征[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C];1979年
7 庞其清;;青藏高原昆仑山口第四纪羌塘组介形虫化石的地质意义[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4)——第四纪地质·冰川[C];1979年
8 李春明;董正举;荣冰凌;;青藏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析[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袁万明;保增宽;董金泉;;青海东昆仑断裂活动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制约[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朱志直;赵民;郑健康;;东昆仑中段“纳赤台群”的解体与万宝沟群的建立[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艳琼;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表永久位移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斌;青藏铁路沿线地震灾害风险区划[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权开兄;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昆仑山口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建华万红;昆仑山口的党日活动[N];青海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蒙景辉;“世界屋脊”之城——格尔木[N];工人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晓明 本报通讯员 王高峰;昆仑山口:地应力监测架起“千里眼”[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4 鲁扬;中国“盐湖城”——格尔木[N];中华建筑报;2006年
5 记者 靳碧海;珠海民间登山队登顶玉珠峰[N];珠海特区报;2011年
6 王圣志 侯德强 拉巴;青藏铁路沿线美景扑面来[N];大众科技报;2006年
7 周发源;远行者的吟唱[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侯德强 文贻炜 王圣志;7月 坐火车到西藏旅游去[N];经济参考报;2006年
9 张晋生 唐向东;感动,来自“天路”上的迷彩[N];中国国防报;2004年
10 姚斌罗连军 王海防;旅游发展大架构唤醒瀚海沉寂[N];青海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