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体波速度层析成像

裴顺平  
【摘要】: 本文在详细分析研究了上地幔顶部折射波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搜集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的Pn和Sn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技术,重建了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的P波和S波速度横向变化图像,并反演出P波波速的各向异性分布。 1、用91138条Pn射线的走时反演出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的P波速度横向变化和各向异性分布。求得平均Pn速度为8.05km/s,速度变化从-0.29km/s(3.6%)至+0.31km/s(3.9%)。整体上中国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异,西部地区速度变化以高速异常为主:① 高速异常区主要是沿青藏高原隆起区的周边分布,特别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及四川盆地都呈明显的高速,均超过8.2km/s;② 青藏高原隆起区的中部,显示出速度的低异常带;③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西部地区速度呈现低异常。 东部地区速度变化以低速异常为主:① 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都呈现Pn低速异常,特别是华北盆地区、渤海湾和山西地堑低速异常非常明显,最小低于7.8km/s;② 华南地区整体上在平均值上下,在珠江口地区、广西中部地区、庐山地区波速略微偏低,在长江以南,珠江以北地区中部波速略微偏高。 如果不考虑Pn波速度的各向异性变化,波速横向变化的整体趋势和考虑各向异性时接近,但Pn波速度与地质构造吻合得没有考虑各向异性时好。 中国东部的波速各向异性相对要弱于西部。整体上有三处各向异性较强,同时射线较密、范围较大,即结果相对可靠的区域:① 塔里木盆地中西部地区,快波速方向呈北西方向;② 川西藏东地区,快波速方向为北西西方向;③ 鄂尔多斯地台快波方向为东西方向。 用检测板方法进行反演结果的分辨率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对速度空间变化的分辨能够达到3°×3°,各向异性分辨能够达到4°×4°,边缘地区分辨一般较差。 2、用了43646条Sn射线反演得到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S波速度横向变化。求得全区Sn平均速度为4.55km/s,速度变化从-0.14km/s(-3.1%)到+0.15km/s(3.3%)。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东低西高。在中国西部,构造上相对稳定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东端、四川盆地及其南部地区,台湾海峡等是明显的高Sn速度区,鄂尔多斯地台也偏高。在中国东部,山西北部、华北盆地,渤海湾东部、郯庐断裂郯城段周围、台湾及其东部海区、等是明显的低Sn速度区,同时川滇西部、庐山地区和青藏高原北部Sn速度也偏低。用检测板测试来检验解的分辨率,结果表明在大部分地区分辨率可达4°×4°,在新疆和四川盆地射线密集区可达3°×3°。对比Pn波速度和Sn波速度就得到波速比或泊松比的空间变化。 中国大陆上地慢顶部体波速度层析成像 3、将Pn波速度和Sn波速度横向变化与地质构造对比发现,地震波速高的 地区往往是构造上比较稳定的古老盆地、地台等,而地震波速低的地区是在构造 上比较活动的张性盆地,火山活动区和岩浆岩分布区。同时地震波速厂与地壳 厚度H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大地热流呈负相关关系,并得到三者的线 性回归方程,回归系数D V/DH换算成b V/OP?是压强)后,与上地慢岩石的 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4、在塔里木盆地、川西藏东地区、鄂尔多斯地台、柴达木盆地东端及其它 ’ 几个各向异性较强的地区,Pn快波速的方向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有着较好的一 致性,同时与GPS测量的地壳运动速率方向也基本上一致。 另外,在 Heam TM.提供程序的基础上,对其算法进行了一点改进,将地震 延迟按慢度网格进行归类,考虑到许多地震以成群的方式出现,有很多集中分布 在某网格内的地震实际上具有相同的时间延迟,因此本文对每个慢度网格只用一 个地震延迟,这样就减少了许多未知数,从而提高了计算的稳定性、精度和效率。 同时详细分析研究了 Yao Z石等 (199)给出的用 LSQR算法作层析成像反演时 解的分辨矩阵的求法,作为算法的应用试验,本文并将其用到Pn波实际反演中, 得到迭代500次后分辨矩阵对角线元素的空间分布。分辨矩阵对角线元素的大小 和射线的疏密呈正相关关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鲁传恒,顾贤明;迭代法井间地震衍射层析成像[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2 逸民;水力学层析成像:含水层试验的一种新方法[J];国土资源情报;2001年12期
3 郭履灿;印度洋巨震海啸的一种层析成像发震机理的解释[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年01期
4 严又生,宜明理,魏新,万文曼;井间地震速度和Q值联合层析成像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年01期
5 赵连锋,朱介寿,严忠琼,刘红桂,许汉刚;岩溶勘察层析成像试验:成像效果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2年04期
6 黄靓,黄政宇;线性插值射线追踪的改进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7 王妙月,底青云,许琨,王若;磁化强度矢量反演方程及二维模型正反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8 朱海龙;;Utah大学层析成像、模拟与偏移研究组简介[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年01期
9 张海燕;刘倩玮;范仕轩;吕东辉;;图像合成在超声兰姆波层析成像中的应用[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张岭;刘劲松;郝天珧;刘建华;胥颐;;渤海湾盆地及其邻域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层析成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11期
11 许令周;范宜仁;;概率成像在阵列声波测井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10年02期
12 Philip Carrion ,钟明煊;南极地带资料的层析处理[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1994年04期
13 张景涛,周鹤鸣,滕云田;电磁波层析成像数据采集系统[J];中国地震;1996年01期
14 冯锐,李晓芹,陶裕录,孙次昌,刘晓芹,郝锦绮;电阻率层析成像用于水文地质勘探[J];地震学报;1997年06期
15 张海燕,吕东辉,袁瀚贝;超声检测中的兰姆波层析成像[J];声学技术;2004年03期
16 李清林,谢汝一,巩磊如;郑州、安阳市城市活动断层调查中的电法勘探[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17 李远钦,杜友福;用广义Radon变换对地震反射波资料进行层析成像[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18 樊琦;2.矿山诱发冲击研究中的地学层析成像方法[J];国际地震动态;1995年10期
19 朱海龙,崔远红;速度分析和层析成像[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年Z1期
20 王振宇,刘国华,梁国钱;基于广义逆的层析成像反演方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喜;刘四新;;跨孔层析成像四种算法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曾吕明;邢达;谷怀民;杨迪武;杨思华;向良忠;;基于多元线性阵列探测器的快速微波致热声层析成像[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裴顺平;许忠淮;汪素云;;中国大陆Sn波速度层析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高丽丽;何琳;徐果明;朱良保;;层析成像中反演参数选取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连庆;赵翠萍;陈章立;;利用地方震层析成像研究龙滩水库库区三维V_P和V_P/V_S层析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肖化;胡广莉;何惠玲;保宗悌;;基于图象分割的人工神经网络在两相流层析成像中应用研究[A];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C];1998年
7 房立华;吴建平;王未来;明跃红;;华北地区噪声层析成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连庆;赵翠萍;郑现;陈章立;;三峡库区三维Vp,Vp/Vs,Qp和Qs精细结构层析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宝龙;徐义贤;陈伟;蒋礼;;基于噪声的面波层析成像与观测实验[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何良军;严国英;;层析成像(CT)技术在桥墩灌浆加固质量检测的应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飞;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反演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孙安辉;一维速度结构和三维有限频全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3 白志明;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层析成像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王振宇;土木工程的层析成像与广义反演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陈稷;太赫兹波及光学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娟;首都圈地区Pn和PmP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7 王浩全;超声阵列层析成像检测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8 王小平;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全国涛;稳态荧光分子层析成像重构算法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全国涛;稳态荧光分子层析成像重构算法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仙;利用地震反射和折射联合层析成像探测深部构造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郑德伟;连续太赫兹波层析成像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赵启光;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4 燕利芳;反射波层析成像的数值模拟及在西安地裂缝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朱龙生;多方位角逆VSP层析成像[D];长安大学;2003年
6 李玉喜;钻孔雷达层析成像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吉林大学;2010年
7 金溪;浅层地震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徐险峰;光声技术用于层析成像和光谱分析中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贺宁;基于非均匀傅里叶变换的超声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梁春涛;东亚及邻区地幔体波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寰;层析成像技术揭示地球奥秘[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孟凡君;资源勘探的得力助手[N];中国矿业报;2008年
3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曹菲;杨文采与他的应用地球物理反演理论[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强声;美国研制能透视救灾的无线网络系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10年
6 石岩;中天山地幔精细结构研究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7 ;探索地球科学服务人类社会[N];科技日报;2003年
8 松松;一觉醒来 反应更快[N];山西科技报;2000年
9 特约记者 曹菲 记者 于莘明;多国科学家联手“透视”青藏高原[N];科技日报;2005年
10 通讯员 李金生;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石油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