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国大陆板内构造运动的动力学研究

肖兰喜  
【摘要】: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地球科学家为了解释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及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与观测,开展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研究以及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特别是空间测地技术(GPS)的应用,观测到了中国大陆地壳现今运动的空间分布,这些观测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对中国大陆其它块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青藏高原和中国大陆岩石层结构的已有研究结果,在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观测结果的约束下,对板块相互作用对中国大陆岩石层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板块互相作用下中国大陆岩石层板内构造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研究内容:(1)建立了中国大陆岩石层粘弹性物理模型;(2).在GPS观测结果和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的约束下,讨论了中国大陆岩石层运动的动力学机制;(3).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壳非均匀运动在中国大陆岩石层内产生扰动速度场和应力场的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壳内弹性应变能释放和积累对华北地区各岩石层的影响;(4).探索性的研究了扰动场与强震活动的关系;(5).研究了华北地区深部断裂的非均匀活动与地壳形变异常的关系。 研究思路方法:在中国大陆岩石层数值模型中,采用三维Maxwell粘弹体。模型参数以中国大陆岩石层结构特征为基础,并考虑了岩石流变参数的可变范围。为了便于研究和讨论,本文设计了两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模型,并将计算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注重研究以下问题:(1).中国大陆岩石层流变特性与板块边界作用强度的关系;(2).不同流变强度模型中最大水平主压应力随深度分布情况的相对变化;(3).分析在不同边界条件下,中国大陆板内的相互作用和与青藏高原的关系。 为了探讨扰动场的特点,对青藏高原地区地壳百年尺度内非均匀运动在中国大陆产生扰动作用进行了研究,从岩石层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青藏高原地区地壳运动的非均匀性对其深部岩石层传递板块相互作用力的扰动和对中国大陆其它块体的影响;同时,探讨该扰动场与中国西部地区强震活动与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主要成果及创新性: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基于中国大陆模型,探讨了岩石流变强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分别分析了板块相互作用和青藏高原形成后高原本身的重力作用对中国大陆岩石层的影响过程,给出了青藏高原地区地壳短时期内非均匀运动在中国大陆产生扰动场的结果,探讨了华北地区深部岩石层的动力来源,首次从深部断裂加速蠕滑的角度探讨邢台地震前地壳形变的物理机制。本文的主要结果是: (1)在现有观测资料的约束下,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对中国大陆板块的作用强度之比是4:1.25:1;板块边界的碰撞作用在模型坚硬层内形成较高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青藏高原重力势等垂直向作用在青藏高原地壳内的软弱层形成较高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这种垂直向作用力,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向北推挤的过程中遇到了强烈的阻挡,使得高原周围其它地区增加对中国大陆其它块体的推挤作用。 (2)深、浅部岩石层不同的水平最大主压应力和速度场表明,两个模型中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沿深度的不同分布是边界作用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各个板块的作用强度之比保持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论文 变。 (3)青藏高原地区地壳非均匀活动在中国大陆岩石层引起扰动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 保持板块边界作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青藏高原地区岩石层上部地壳运动的增强,增加了其 岩石层下部的向前推挤,同时也增加了对其它块体的推挤作用,以上地慢盖层内最大水平主 压应力的扰动值为例,华北地区比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小一个量级。从扰动场大小的空间分布 来看,青藏高原地区的每一轮强震活动并不都能在华北地区引起一轮强震活动。该结果可以 描述华北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强震活动时序的内在规律,从岩石层相互作用的角度,可以得 到华北地区强地震活动滞后青藏高原强地震活动约80年。 (4)本文给出的扰动作用可以同时影响华北地区整个岩石层。邢台地震前深部断裂存在非 均匀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深部断裂沿水平方向加速蠕滑时,可以在地壳内形成水平最大剪 应力扰动值高速集中区,水平最大剪应力扰动值增加的速度是深部断裂不加速蠕滑时的几百 倍;模型表面垂直位移与邢台地震前地表面垂直位移变化趋势一致,根据其上升和下降的年 速率推断邢台地震前深部断裂沿水平方向加速蠕滑量为1米左右。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导致 了岩石层下层内的能量向中上部地壳内快速转移,加速了强震在该区的孕育过程。邢台地震 前存在深部断裂沿水平方向加速活动的结论,符合邢台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的观测结果,合 理地给出了邢台强震后期可能的地球动力过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文耀,程宗颐,姜国俊;利用GPS技术监测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初步结果[J];天文学进展;1997年04期
2 侯海峰,刁守中,华爱军;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分析中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J];华北地震科学;2002年03期
3 刘卫东;“第二届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办[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4 宋月华,李子忠;中国斑叶蝉族名录(同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年04期
5 任雪梅,马禾青,陈春梅;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近源区的相继发震特征与预测[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3期
6 李乃伟;卫海燕;吴成基;;中国大陆国际旅游收入地区差异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董玉祥;;中国的海岸风沙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8 吴永加;张永仙;尹祥础;;1970年以来中国大陆25次6.8级以上地震前态矢量异常特征研究[J];地震;2006年02期
9 李廷栋;;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10 王丽;李雪铭;许妍;;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11 操武斌;张宪涛;;中国大陆与台湾二法域知识产权制度比较[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07期
12 刘吉夫;陈颙;史培军;陈晋;;中国大陆地震风险分析模型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3 蒋锋云;张晓亮;张希;王双绪;;2004-2007年中国大陆GPS水平运动场和汶川大震[J];国际地震动态;2009年04期
14 龙开胜;;日本的简体字·中国的简体字——浅谈汉字的改革与未来[J];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15 刘桂萍;;关于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发展的几点思考[J];地震;2010年01期
16 薛德升;黄耿志;翁晓丽;林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全球化的发展过程[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17 旷文琪;;两岸同盟 向国际标准宣战[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0年02期
18 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曹治强;孙弦;陈欢欢;李海燕;;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J];气象学报;2010年05期
19 墨宏山;;2009年中国大陆科研机构在PNAS发表论文统计[J];中国基础科学;2010年06期
20 吴兑;吴晓京;李菲;谭浩波;陈静;陈欢欢;曹治强;孙弦;;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书华;曾庆韬;;中国大陆拟果蝇(Drosophila simulans)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劳焕强;;21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陆国际移民迁移趋势分析[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何正勤;丁志峰;孙为国;;中国大陆的地壳上地幔横波三维速度结构[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杨选辉;;印尼8.7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出现的同震、震后宏观现象[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5 王惠;余桂林;;华语教材用字的地域分布与频率统计——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中国大陆对比[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德润;;中国大陆残留地块地球物理场特征及与油气田的关系[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7 尹德涛;;中国大陆的湿地旅游研究[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高名修;;中国大陆动力学的三个基本特征[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9 刘宝林;桂暖银;;中国大陆科学钻孔钻进规程合理控制问题的探讨[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年
10 张(?);韩布新;李扬;张侃;;中国大陆现有心理学资源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兰喜;中国大陆板内构造运动的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王望波;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肖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晓青;海水浴场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宋一鸣;萃取精馏塔中传递过程基于Maxwell-Stefan扩散理论的建模及其数值分析[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萃强;中国大陆与台湾开放式基金运作绩效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7 周仲高;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王辉;中国大陆地震应变场研究与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学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裴顺平;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体波速度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10 吴金土;中国大陆的台资企业交叉文化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毓;中国大陆儿童网站信息可理解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陈祖芳;中国大陆、台湾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相关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黄昭文;中国大陆与澳门地区土地出让、转让及征用制度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00年
4 程跃刚;秦汉时期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及其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张小燕;洗钱罪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刘帆;新时期中国大陆电影体制变革述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斌;论怀斯写实画风对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影响[D];西安美术学院;2006年
8 杨冬梅;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幼儿园课程方案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章喆;国际4A广告公司在中国大陆的自身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许宁;中国大陆叙事类音乐电视的发展前景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杜然;仅有13架:中国公务机发展的现实[N];经济观察报;2005年
2 黄达人 DigiTimes;世平立足国内市场 放眼全球[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金晶 常怡;“传奇”酒店进驻央视新址 文华东方火线布局[N];经济观察报;2007年
4 陈静王妮娜;中信证券拟与贝尔斯登交叉持股[N];中国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雪根;大陆投资者进台湾房市机会来临[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谢柳 编译;穆迪评析中国及亚太保险市场[N];中国保险报;2005年
7 本报专稿 徐冰川 石江月;美积极研究与中国作战[N];世界报;2005年
8 林立;南京抢眼“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背后[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志;许佑嘉调任北美 华硕大陆换帅[N];电脑报;2006年
10 杨丽华;中国:领军亚太商旅市场[N];国际商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