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1999年11月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

李春来  
【摘要】:本篇硕士学位论文通过对1999年11月1日大同-阳高5.6级地震的部分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分析了大同地震部分余震和区域应力场的分布情况。精确定位结果显示此次余震活动分布于近东西走向的六棱山北麓断裂和北东走向的大王隐伏断裂及北西走向的团堡断裂交汇带上,地理位置在六棱山东段的秋林村至大王村段约10公里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表明此部分余震的运动形态主要为正倾滑断层。但是各个余震所在的断层走向并不完全一致,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映了处于多个断层交汇处的复杂的构造应力状态。 第一章 介绍了对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1991年11月1日大同-阳高5.6级主震后的部分余震系列的精确定位过程。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的王鸣和腾云田等在1999年11月1日大同5.6级地震发生后,在主震的震中区附近用数字地震仪对余震进行了近场观测。我们整理了1999年11月7日至11月18日的观测记录资料,利用SHM地震分析处理软件对余震系列的震相到时进行了拣取,根据山西地质条件和王培德等的地层速度模型建立了速度模型,用可以调整模型参数的定位程序HYPO71对此部分余震系列进行了定位计算。将定位结果绘制于大同-阳高极震区附近构造图上,显示这部分余震主要分布在近东西走向的六棱山山前断裂带、北西西走向的团堡断裂和北东北方向的大王断裂的交汇带上。与地质调查提供的断层活动资料比较,大同余震基本上是位于大王到秋林这一段处于地质上的最活动断裂带上。 第二章 描述了为余震记录中波形数据记录清晰完整的18个余震,测定其震源机制解的过程和结果。采用水平分层介质中计算理论地震图方法,通过调整大王、后贵仁和堡村三个台站的沉积层的厚度模型使得计算理论地震图所得到直达波Sg-Pg的走时差与实际记录波形的Sg—Pg的走时差一致。转换原始的加速度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长虹;许丰;钱荣毅;孟小红;;2003年青海德令哈M6.6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J];内陆地震;2011年02期
2 A.Kato;T.Miyatake;N.Hirata;袁志祥;;高密度地震观测揭示的2004年新潟县中部地震的凹凸体和障碍体[J];世界地震译丛;2011年02期
3 唐升峰;孙倩;胡俊;张震华;;基于PALSAR数据的2010年Darfield地震地表同震形变场提取[J];测绘;2011年04期
4 张永庆;;利用强震地震序列反演震区构造应力状态的方法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1年07期
5 钱俊锋;李平;钱树根;陈汉林;程晓敢;;西昆仑帕米尔逆掩推覆带结构分析[J];科技通报;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海霞;刘杰;薛艳;;近期8级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涛;刘耀炜;杨多兴;张磊;方震;许丽卿;;地震触发、震群与余震活动过程中的孔隙压力作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3 刘巧霞;杨卓欣;莘海亮;;玉树M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易桂喜;龙锋;张致伟;;汶川Ms8.0地震余震震源机制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蕙兰;;对余震序列时间特征的初步解释[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6 顾浩鼎;孙文福;;地震活动的自组织和演化[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傅征祥;;一九七八年五月十八日海城六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8 田玉红;王培德;;用矩张量反演方法求解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张重祉;吴志强;王玉彬;邹琦;;茅莲湖垂钓池塘养殖样式试验[A];中国海洋湖沼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朱元鼎教授诞辰110周年庆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万永革;沈正康;郑中华;;唐山地震序列应力触发的黏弹性力学模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振;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姚琪;杭州湾地区北西向断裂新构造运动特征[D];浙江大学;2008年
3 汪建军;同震、震后和震间应力触发[D];武汉大学;2010年
4 朱明旗;秦岭多孔菌资源及区系地理成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来;1999年11月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刘巧霞;双差地震定位法及其在汶川地震余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康莉;基于流形学习的分类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金;汶川余震活动的固体潮触发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2年
5 温静;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地下流体气体组分异常与余震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林培群;桉树人工林中幼林林农间作模式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7 姜辉;地震应力触发模型在新疆地区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8 张庆福;磁浮连续轨道梁温度变形及对振动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刘宗伟;变压器中性点直流偏磁的抑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力伟;静态库仑应力触发计算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吴宏雄;我省构筑东西走向四条高速公路[N];福建日报;2006年
2 河北安国市中药材研究协会;旱半夏种植技术[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3 陈莹石;设施农业建设应引入“审图制”[N];新华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杨菁;两纵一横支撑武汉骨架[N];长江日报;2007年
5 连云港市地名委员会;连云港市地名委员会公告[N];连云港日报;2007年
6 殷磊;从前埔至厦禾路 下月起可走文兴路[N];厦门日报;2008年
7 记者 曾卫康;新滘南路退出广州地名册[N];广州日报;2006年
8 记者 郭强实习生 王景超;太原西山货运专线开工在即[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陈萌;沿海石化产业带加速构建[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10 俞佩忠;快过年了,小区外道路路灯还没亮[N];嘉兴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