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吴新燕  
【摘要】:城市作为巨大的承灾体,正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防灾减灾的中心和重点。减轻地震风险、提高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管理能力成为非常现实并且具有相当挑战性的问题。做好震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保证震后应急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而进行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综合评价正是衡量这些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有效的重要手段。并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地震损失,一个城市的地震应急准备状况还应当与其地震风险的高低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地震危险性越高、建筑物易损性越高、人口和经济密度越大,所需的地震应急准备状况也应当越好。因此,依据城市的地震风险水平,研究构建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与地震风险水平紧密结合,对于提高震后应急工作效率,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外灾害应急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和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对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作出具体的综合评判。本文主要工作可概括如下: 首先,提出了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概念,在建立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指标体系方面,提出了影响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六大非工程性要素,即组织保障、应急预案、震情和灾情速报、指挥技术系统、资源保障和社会动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了这六大要素的多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继而构建了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框架。 其次,在确定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理想值或评价标准时,将这些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人员有直接联系的因素,主要存在于资源保障中;另一类是与人员伤亡和无家可归人员无直接关系的因素,主要存在于除资源保障外的其他因素中。为此,采用综合了人口密度、建筑物易损性和地震危险性等因素的人员伤亡预测法,计算出基本烈度下人员伤亡、无家可归人数,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第一类指标的理想值;进而结合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及文献,确定出第二类指标的评价标准,从而架起了连接地震风险和应急准备能力评价的桥梁。在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时,利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六大因素的权重,并采用等权处理法确立了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起城市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初步形成了可用于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广远;祁芳梅;刘乐承;;地方高校教师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以长江大学为例[J];管理观察;2019年32期
2 卢文刚;陈晨;;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初探——基于石化企业的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苏远平;余秋明;张乐平;;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与学业能力评价体系探讨[J];当代化工研究;2021年23期
4 尹淑平;袁美琴;;税收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年04期
5 钟远;杨英豪;秦元梅;刘姝;;中医药高等院校“双师型”护理教师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年12期
6 牟彪;;环境设计师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设计艺术研究;2020年04期
7 李波;朱四虎;路雁霞;李东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年02期
8 刘雪冰;郭忠臣;;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年75期
9 邓伟锋;;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年02期
10 张月霞;;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年09期
11 李宇飞;胡光阔;;对我国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的探析[J];价值工程;2016年27期
12 刘春苓;;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党支部书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时代报告;2021年06期
13 史永红;;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初探[J];山海经;2016年11期
14 宋芳;林冠宏;;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7年23期
15 乔晓艳;;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探析[J];职业时空;2013年07期
16 徐小惠;;关于高职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年11期
17 宋新娟;;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18 邹道生;谢辅文;;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年20期
19 吴凡;许杰洲;杨棉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一种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建立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年10期
20 郭红梅;;浅谈会计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J];经济论坛;2006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袁超;付正;;高职药学专业“岗位引领、能力本位”的专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探索[A];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4)[C];2020年
2 马祎;王志涛;;城市防灾规划中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A];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及其工程应用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3 吕作勇;叶秀薇;王力伟;张项;王小娜;;粤港澳大湾区地震背景噪声成像研究[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二)——专题56: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C];2019年
4 梁军;王华;;四川省水库地震应急排险及土石坝震损特点综述[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5 徐德诗;黄建发;;我国地震应急与救援发展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高建国;贾燕;;地震应急早期困难度的定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宋立军;魏若平;谢瑞民;张勇;鲁娜;;新疆地震局地震应急工作流程[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陈会忠;;互联网+时代的地震应急信息技术[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八)——专题38:互联网+地球物理、专题39:现代化GNSS 数据及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C];2016年
9 贾宁;刘亚林;高峰;;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应急体制建设及问题对策的探讨[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10 火恩杰;林命週;赵志光;;地震应急工作应遵循的准则及其在“11.9”地震中的实现[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1 高建国;;河南省地震应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2 王海鹰;曲国胜;宁宝坤;;关于城市地震应急避难系统设计的探讨[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3 陈会忠;;互联网+时代的地震应急信息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互联网+地球物理”研究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4 姜立新;帅向华;;地震应急信息化技术发展浅论[A];大数据、云计算与地球物理应用研讨活动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5 帅向华;成小平;;全国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信息系统的建立[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6 肖宝珠;刘键;米济;;地震应急模拟训练系统[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17 闫恩辉;;日本地震应急研究与借鉴[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一)——专题79:地震电磁扰动及其传播响应机理、专题80:地震应急管理与研究[C];2017年
18 王家宏;东芬;;21世纪体育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9 曲国胜;李亦纲;宁宝坤;朱金芳;黄向荣;王海鹰;;我国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0 杨平;;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多模态大学英语写作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A];第十六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管社科)[C];201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2 李强;多模式遥感数据地震应急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3 高娜;地震应急辐射能力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4 刘蓉蓉;地震应急医疗队的适宜技术筛选与资源配置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5 宋洁;县级政府能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刘洋;基于混合易损性与功能损失的钢-混组合梁桥地震风险与韧性评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闫苗苗;骨折联络服务联络员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D];南华大学;2021年
2 高海;优秀女排副攻手技战术运用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实例分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9年
3 马露伟;优秀女排二传女队员技战术表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年
4 马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内蒙古大学;2017年
5 顾秋艳;我国田径裁判员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7年
6 东芬;21世纪体育教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赵鑫;我国基层田径教练员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雨桐;M公司偿债能力评价体系的改进及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21年
9 张绣亮;优秀男排主攻手进攻能力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10 匡彬;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项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1 赵莉君;优秀女排接应二传攻防表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20年
12 郑祎;我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20年
13 肖凯灵;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的损失评价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14 颜锋;城市地震灾害模拟可视化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5 聂倩倩;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探究能力评价体系构建[D];山西师范大学;2019年
16 刘静;C汽车辽宁经销商运营能力评价体系改进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17 王琳;地震应急指挥系统信息文本的检索与自动分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年
18 史新娣;基于危机管理“三阶段”理论体系中美地震应急管理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9年
19 顾洪瑞;我国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社会组织参与[D];云南大学;2018年
20 汪波;基于安卓的地震应急快速反应系统设计与实现[D];江苏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记者 张建荣;我市经济转型能力位列全区第一[N];乌海日报;2017年
2 陈万里 作者系福建省龙岩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建立执政能力评价体系[N];组织人事报;2005年
3 通讯员 陈磊;州财政紧急筹措下达“6·10”双柏地震应急处置资金100万元[N];楚雄日报(汉);2021年
4 本报记者 李小玮;我市举行地震应急抢险救援综合演练[N];宝鸡日报;2022年
5 全媒体记者 马淑珍;我州召开应对“5·22”果洛州玛多县7.4级地震应急处置工作会议[N];祁连山报;2021年
6 记者 俄日措;省第四督导组来我州督导地震应急工作[N];海南报;2019年
7 李莉;启动四川地震应急调查监测[N];中国航天报;2019年
8 记者 刘霞;天地数据结合可改善地震应急响应[N];科技日报;2019年
9 记者 马彦铭;我省开辟城市地震应急避难所416个[N];河北日报;2018年
10 通讯员 张悦 本报记者 李丽云;这六张地震应急图能起大作用[N];科技日报;2017年
11 记者 欧登;自治区领导深入精河震区指导地震应急工作[N];博尔塔拉报(汉);2017年
12 本报记者 苏向杲;超30家险企启动地震应急措施:开通理赔通道 取消免赔额[N];证券日报;2017年
13 记者 范宏喜 通讯员 商云涛 钟昶 郑雄伟 赵卫华;中国地调局多家单位启动九寨沟地震应急响应[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年
14 记者 徐海鸿;海东有序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N];海东时报;2016年
15 通讯员 张涛;建设和田地震应急信息平台等项目[N];和田日报(汉);2016年
16 主讲人 张荆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法学学科部教授 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整理 本报记者 马之恒;日本的地震应急之道[N];北京科技报;2011年
17 记者 梁均贵、通讯员 王佩莲;省地震应急项目启动[N];湖北日报;2004年
18 记者 孙超逸;市场难寻地震应急包[N];北京日报;2011年
19 记者 彭燕;继续做好应对日本特大地震应急工作[N];中国交通报;2011年
20 记者 涂序波;省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组到我州检查[N];大理日报(汉);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