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摘要】: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是研究地球内部速度结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能获取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不同尺度的三维速度图像,为人们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精细结构提供可靠的信息。华北地区不仅是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也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对该地区地下精细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华北地区地下介质结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6年在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本文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和首都圈台网记录的近震和远震P波到时资料,采用近震和远震联合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华北地区(111°E-120°E,37°N-42°N)深至700km的高分辨率(水平方向约36km)的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对研究区地壳上地幔横向不均匀性、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区内重要的断裂带的深部速度结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本文研究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块体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华北盆地下方在60-120km深度存在明显低速异常,可能与软流圈有关;在150-350km深度存在明显高速异常,这可能意味着华北盆地岩石圈遭受破坏后仍有古老的克拉通岩石圈残留体存在于上地幔中。渤海盆地下方地幔转换带存在一个较大的低速体,该低速体位于太平洋俯冲板块前缘的西侧,可能与太平洋俯冲板块的相变脱水等有关。山西裂陷盆地一带下方在60-350km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与该区上地幔高温低速物质上涌有关。燕山隆起下方60-150km深度表现为连续的高速异常,我们推测是由该地区较大的岩石圈厚度引起的。
(2)研究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与强震分布对应关系的研究表明多数强震(M≧6.0)往往发生在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上,且震源下方多表现为P波低速异常;强震的发生可能与地壳内存在的流体、壳幔过渡带的不均匀性和上地幔热物质作用等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3)区内重要的断裂带(太行山山前断裂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处在研究区不同块体的交接带上,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在地壳中位于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至壳幔过渡带这种界线变得很模糊;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在地壳中速度结构较复杂,在60-90km深度位于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即位于燕山隆起区较厚的岩石圈块体边缘,表明其深部结构主要受不同块体岩石圈厚度变化的控制。
|
|
|
|
1 |
李志伟;胥颐;郝天珧;刘劲松;张岭;;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壳上地幔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2 |
李明明;何玉梅;;利用瑞雷面波反演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边界的岩石圈结构[J];地震学报;2011年02期 |
3 |
齐诚;刘璐惜;;对后续震相的认识促进了地震层析成像的发展[J];地学前缘;2008年01期 |
4 |
韦伟;赵大鹏;石耀霖;;西南日本火山区三维地震成像研究[J];地学前缘;2010年03期 |
5 |
梅世蓉;新疆及邻区强震发生的深部条件与坚固体孕震模式的新证据[J];内陆地震;1997年02期 |
6 |
郭飚,刘启元,陈九辉,赵大鹏,李顺成,赖院根;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
7 |
朱日祥;陈凌;吴福元;刘俊来;;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间、范围与机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5期 |
8 |
安美建;冯梅;赵琳;;地震层析成像中的不确定性[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9年02期 |
9 |
徐佩芬,刘福田,王清晨,从柏林,陈辉,孙若昧;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
10 |
林舸;赵崇斌;肖焕钦;陈广浩;闫义;张德圣;刘士林;陈运平;;华北克拉通构造活化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2期 |
11 |
黄宏生,赵大鹏;鸟取M_(JMA)7.3级地震震源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2 |
张杰,沈小七,王行舟,沈业龙;利用层析成像的结果探讨安徽及邻区中强地震深部构造背景[J];中国地震;2005年03期 |
13 |
徐小明;马寅生;史大年;王小凤;尹成明;;远震层析成像在柴西狮子沟构造背景研究中的应用[J];地震学报;2009年01期 |
14 |
李松林;赖晓玲;刘宝峰;王志铄;何加勇;孙译;;由诸城-宜川人工地震剖面反演结果看太行山两侧岩石圈结构的差异[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5期 |
15 |
郭飚;刘启元;陈九辉;赵大鹏;李顺成;赖院根;;中国境内天山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
16 |
李志伟;郝天珧;徐亚;;华北克拉通上地幔顶部构造特征:来自台站间Pn波到时差成像的约束[J];科学通报;2011年12期 |
17 |
郑斯华;八、地震层析成像和地幔动力学[J];国际地震动态;1994年06期 |
18 |
黄金莉,赵大鹏;首都圈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细结构与强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J];科学通报;2005年04期 |
19 |
马新欣;曹海燕;史滟红;;基于ACH算法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2期 |
20 |
傅容珊,董树谦,黄建华,常筱华;地震层析成像之密度异常驱动地幔对流模型[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