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帕米尔活动造山带东北部大型滑坡体特征与年代

袁兆德  
【摘要】:滑坡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的生命和财产构成了巨大的危害。在活动造山带中,快速的构造隆升、强烈的河流侵蚀作用以及冰川的剥蚀作用产生了大量易于发生滑坡的高陡边坡。大型滑坡体(体积10~6m~3)在活动造山带地形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定量研究大型滑坡及其作用,首先要解决的是滑坡测年问题。滑坡测年有多种传统方法,如树轮年代学方法、14C、地衣、孢粉和光释光等。这些传统方法在解决滑坡定年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些方法在特定的研究区域,有着诸多缺点,不能有效地获得滑坡发生的时间。在最近十几年,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逐渐成为滑坡体测年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外已经有学者成功应用~(10)Be暴露测年方法来研究滑坡,但是该方法应用实例并不多,尤其是国内几乎是空白。 本文选择帕米尔活动造山带东北部作为研究区。该区构造与冰川作用强烈,强震频发,是西风带和印度季风影响交汇处。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科学考察,在帕米尔活动造山带东北部发现了6个大型滑坡体,其中有些滑坡体被全新世断层错断,在地表形成了清晰的断层陡坎。获得这些滑坡体的年龄对于理解滑坡在帕米尔高原构造隆升以及地表过程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其中布伦口、慕士塔格、塔合曼、依马克四个滑坡进行了地貌地质填图,开展了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利用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对六个滑坡体进行了室内解译、野外填图和编图;结合SRTM DE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数据估算了这些滑坡体的规模; 2)严格按照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方法野外采样要求,在布伦口、慕士塔格、塔合曼、依马克四个滑坡体的不同部位,采集了22个富含石英样品。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宇宙成因核素前处理实验室严格按照实验流程,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和制靶,并送往美国普渡大学加速质谱实验室进行测试。根据普渡大学提供的测量数据以及野外实测数据,进行年龄计算; 3)收集青藏高原已发表的25个大型滑坡体测年数据,采用Lal(1991)/Stone(2000)时间依赖模型,用CRONUS实验室~(10)Be暴露年龄计算程序重新计算了其年龄。据此讨论分析了这些滑坡与气候和地震活动的关系; 4)作出滑坡体的稳定性图解,分析讨论了其触发机制。利用所获得滑坡体参数,计算研究区由大型滑坡产生的剥蚀速率。 通过以上工作,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1)在帕米尔活动造山带东北部识别和发现了6个大型滑坡体(体积10~6m~3),确定了其发育特征,估算了其体积; 2)四个滑坡体的~(10)Be暴露测年结果表明,宇宙成因核素~(10)Be生成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对该四个滑坡体年龄影响非常小;侵蚀速率对滑坡体年龄的影响可以忽略;采自滑坡体不同部位的样品年龄结果比较一致,表明~(10)Be暴露测年是研究大型滑坡的有效测年手段。布伦口、慕士塔格、塔合曼和依马克四个滑坡体分别发生在2.0±0.1ka、14.3±0.8ka、6.8±0.2ka和7.1±0.6ka; 3)利用滑动面倾角和内摩擦角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依马克、布伦口、塔合曼、阿尔帕艾格孜和比勒吉依滑坡体既可能由增加的孔隙水压力触发,也可能由地震触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4)把四个滑坡体与邻区25个大型滑坡体进行对比,发现青藏高原大型滑坡体分别集中发生在~2‐3.8ka,~4.9‐16ka和~32‐39ka三个时期,正好对应于多雨期,说明滑坡与降雨或季风强度呈正相关; 5)这些大型滑坡源区基岩均为变质岩,容易风化剥蚀,并且比较破碎,片理或节理比较发育。另外,该地区冰川活动与河流下切强烈,使已经非常陡立的断层三角面更加陡立破碎。这些地质条件均有利于滑坡孕育; 6)帕米尔及邻区地震活动极为强烈,并且滑坡体附近分布着多条全新世活动断层,其中布伦口、慕士塔格、塔合曼三个滑坡体均被全新世断层断错,表明滑坡体也有可能是地震触发的。基于塔合曼滑坡体发生的时间、滑坡体被慕士塔格断层断错并形成断层陡坎、滑坡体内发育的较大规模冲沟以及巨砾表面较厚的岩石漆,我们认为该滑坡体并非1895年7级地震的产物。 7)研究区~14.3±0.8ka以来大型滑坡作用产生的堆积物约为~2168×10~6m~3。假设这些堆积物最终完全被搬运出研究区,那么末次冰期以来该区因滑坡被剥蚀了~78mm (2168×10~6m~3/27,700km2),剥蚀速率为0.005mm/a。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崔向红;张卫红;;化隆黄河谷地某典型滑坡稳定性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黄红英;;浅谈北流市新荣镇滑坡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7期
3 姚文花;;梅州大埔某残积土滑坡力学性质与稳定性评价[J];嘉应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郭长宝;张永双;杜宇本;熊探宇;赵红娟;;滇西南大通道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规律研究[J];人民长江;2011年13期
5 姜华;尚云飞;胡照广;孙庆斌;张书良;;基于高密度电法的滑坡路段地基勘察与稳定性评价[J];森林工程;2011年03期
6 刘银伟;张绍和;;汪家坪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计算[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杨天勇;余先华;;金沙江大陆底滑坡稳定性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2期
8 张蕾;;高速公路滑坡与高边坡病害的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9 郭英华;;四川江安大井加油站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7期
10 张茂省;李同录;;黄土滑坡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4期
11 王秋军;李治广;高伊航;;付家岩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J];科技广场;2011年05期
12 吴越;刘东升;陆新;宋强辉;吴应祥;;基于功-能关系的滑坡典型受灾体易损性评估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3 周文;周延奎;;辉县市沙窑乡南坪村滑坡体稳定性计算评价及治理工程措施[J];绿色科技;2011年07期
14 左永振;张婷;丁红顺;;P_5含量对滑坡体砾质土的力学性质影响试验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15 谭跃虎;权威;李二兵;何世海;徐辉;;卡拉水电站田三滑坡体失稳机理及涌浪计算[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16 张泳雄;;珠海某高速公路滑坡原因分析及综合治理[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8期
17 周雪峰;;降雨诱发滑坡变形机理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11年04期
18 鲁涛;;三峡库首区某滑坡变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8期
19 罗福海;夏界平;於习军;周玉红;;水布垭电站大岩淌滑坡体加固设计及治理效果[J];水利水电快报;2011年08期
20 李逵;吴吉民;;清江水布垭库区南潭村滑坡特征及其稳定性[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显红;余亮;;小东江水电站左岸滑坡体稳定分析[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满潮;崔政权;姚爱军;王旭春;;三峡库区滑坡研究新进展[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海琴;王法岭;王光勇;;地表深孔预注浆加固滑坡体[A];地面岩石工程与注浆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宿文姬;;梅河高速公路K110滑坡成因探讨[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马军;张福国;胡瑛;贺廷树;;论降水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6 陈斌;林森;;引张线在杭金衢高速公路滑坡监测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自生;孔纪名;;试论沟谷型滑坡流态化问题[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张建波;;浅析滑坡对铁路线路的影响[A];河南省铁道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月优秀论文选集[C];2007年
9 张建波;;浅析滑坡对铁路线路的影响[A];河南省铁道学会2007年学术活动月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孙帮文;焦向阳;;滩坪滑坡防治工程大截面抗滑桩施工技术[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文祥;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分析及耒水小东江电站左岸滑坡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申永江;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9年
3 杜娟;单体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 戚国庆;降雨诱发滑坡机理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5 罗刚;唐家山高速短程滑坡堵江及溃坝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胡高社;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7 李军霞;西藏隆子县滑坡灾害形成机理及非线性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朱志刚;北京双大路碎裂岩质滑坡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曾裕平;重大突发性滑坡灾害预测预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友谊;不同降雨条件下峡口滑坡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兆德;帕米尔活动造山带东北部大型滑坡体特征与年代[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2 杨黎;基于遥感判释的滑坡泥石流空间分布与成因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孙岩松;空间多排锚拉桩支护设计[D];贵州大学;2008年
4 李亚平;预应力锚拉抗滑桩受力特性有限元分析[D];湖南大学;2006年
5 陈刚;武罐路阳坡里滑坡与隧道的相互作用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王雄博;印台山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7 任际周;基于次声波技术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段彦超;不同开挖方式条件下滑坡体的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刘金涛;管道横穿滑坡相互作用大尺度模型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杨俊锋;唐家山堰塞湖库区马铃岩滑坡体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华 罗飞 记者 韩清华 马林楠;四川旺苍成功避让一起大型滑坡地质灾害[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2 马秀勤 罗晓辉;高科技为滑坡体治理安上“千里眼”[N];中国矿业报;2009年
3 记者 苏海涛 通讯员 毛鸿全;竹溪出现890米特大滑坡体[N];湖北日报;2010年
4 杨大武、董诏;水电四支队成功开挖汉源滑坡体疏洪通道[N];人民武警报;2010年
5 周红钦;伊川:巨大滑坡体瞬间吞噬民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康劲;兰州:能否成为“钉”在滑坡体上的城市?[N];工人日报;2009年
7 东雷;不可擅自治理滑坡体[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8 记者 汉宗 徐康清;全力抓好地质灾害处置 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汉中日报;2010年
9 程维;重庆:滑坡体对三峡旅游安全无影响[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李先江;生命大营救[N];湖北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