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晚更新世以来山前地貌面对构造活动与气候作用的响应

徐良鑫  
【摘要】:山前地貌的演化过程既反映了构造活动的变形特征,同时也是周缘气候波动记录的重要载体。如何识别并厘定气候与构造作用在地貌面演化过程中各自的贡献,是定量研究山前构造地貌中构造分量的关键。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腹地,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挤压而再次复活隆升。天山自西向东可分为西南天山、西天山和东天山,气候上均受北半球西风带控制。西南天山柯坪塔格南麓和东天山巴里坤山南北麓山前均发育多期次的冲积扇面。这些层状地貌面的演化历史是我们定量分析天山自晚更新世以来新构造变形特征的宝贵资料。本论文以西南天山柯坪塔格南缘和东天山的巴里坤山南北麓山前多处典型构造地貌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精细地质填图、高精度无人机地形地貌测绘、宇宙成因核素~(10)Be定年、古地震学和沉积年代学等研究,并详细收集了周缘古气候和构造记录资料。在对比构造地貌成因及其变形特征、构造地貌面~(10)Be暴露年龄与古气候记录的基础上,综合古地震探槽取得的精细构造形变特征、古地震事件年代序列,我们厘定了西南天山柯坪塔格山前断裂不同段落的大地震复发行为和变形速率,获得了东天山巴里坤山南、北麓山前断裂和巴里坤盆地中央逆断裂相关褶皱的活动习性和长期变形速率。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首先,基于~(10)Be地表暴露定年得到两处研究区内24个冲积扇的废弃年龄分别集中分布于~10ka,~30ka,~50ka,~90ka和~150ka的5个时段,最老的为巴里坤奎苏台褶皱背斜顶面的年龄((163.91±15.41)ka)。这些冲积扇组成的层状地貌面均发育在构造抬升显著的冲沟出口和新生褶皱背斜附近。第二,~20ka至~160ka的冲积扇年龄序列具有~20ka等周期丛集的特点,与研究区周缘荒漠、湖泊及河流阶地等气候记录中的相对湿润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大致与19~23ka的岁差驱动的北半球气候旋回间隔匹配。说明老冲积扇体的废弃主要受气候波动的影响;~20ka以来,冲积扇的新老更替对构造抬升活动的响应更为直接,断错冲积扇~(10)Be暴露年龄更接近构造抬升事件的时间。第三,基于30m分辨率ASTER GDEM地形数据GIS处理得到的研究区山前冲积扇面HI指数的分布特征显示,巴里坤盆地东部山前冲积扇HI指数高值与构造抬升速率高值的分布较为一致,均位于逆断裂与新生褶皱发育的奎苏—野米子台一带;柯坪塔格山前地貌面HI指数的高低值分布与山前断裂活动强弱有着很好的对应。此外,HI高值区多分布在冲积扇前缘地带,可能与山前不断向南伸展的逆断裂褶皱新构造活动有关。第四,西南天山柯坪塔格山前断裂西段的西克尔处记录了复发周期为~3kyr的至少2次古地震事件,~5 ka以来断裂的缩短速率约1.1~1.7mm/a;东段三岔口处~6 ka以来记录到3次古地震事件,平均复发周期为~2kyr,断裂缩短速率为1.1~1.8mm/a;东天山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以经度93.026°E为界,西段以左旋走滑为主,走滑速率为4.04~4.72±0.5mm/a;东段野米子台–奎苏一带的构造缩短速率为3~4mm/a。同样,在德外里获得哈密盆地北缘断裂的缩短速率为0.76~0.96mm/a。第五,在定量分析断错冲积扇构造作用与气候作用响应的基础上,发现西南天山柯坪塔格山前断裂活动依然延续逆断裂相关褶皱的变形特征,皮羌断裂东西两段~6ka以来滑动速率趋于一致;确定了晚更新世以来,巴里坤山中段构造活动累积的缩短速率为4.5~5mm/a,明显高于周缘走滑断裂系统3.1~4.7mm/a的水平滑动速率。说明晚更新世以来巴里坤山周缘的构造应变以挤压缩短为主,其中的左旋走滑断裂主要发挥分解和转换构造挤压应变的作用。最后,鉴于两处研究区内缺少高精度DEM数据,使提取的流域盆地并不能很好地反映~10m量级的构造作用。同时,两处研究区~20ka以来的古地震事件均缺乏更加细致的年代序列控制,因而难以跟周缘气候波动事件进行有效的区分。因此,若能进一步补充挖掘研究区内的古地震事件和构造地貌变形特征的相关参数信息,将为气候构造耦合信息更加复杂的~20ka以来构造地貌面演化模式的讨论提供更加丰富和可靠的证据支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梁小华,蒋溥,董津城,刘守华;断裂地震地表断错危险性评价[J];地震地质;2002年04期
2 刘景元;断尾沟和断错水系及断错速率的商讨[J];内陆地震;1988年04期
3 钱洪;鲜水河断裂带的断错地貌及其地震学意义[J];地震地质;1989年04期
4 冯先岳;新疆古地震研究[J];内陆地震;1989年03期
5 周本刚,冉勇康,环文林,冉洪流;山东海阳断裂东石兰沟段晚更新世以来地表断错特征与最大潜在地震估计[J];地震地质;2002年02期
6 南金生;陈晓明;高中和;;宜溧山区断错水系之发现[J];地震学刊;1986年04期
7 郑治真,安镇文,胡祚春;1975年2月海城大地震前后的平均断错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1976年01期
8 丁国瑜;活动走滑断裂带的断错水系与地震[J];地震;1982年01期
9 陈丽娟;;浅谈电梯断错相保护类型及检验方法[J];机电技术;2018年03期
10 赵国光;苏刚;;倾滑断错地貌的特征和研究方法[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3年00期
11 郑治真,朱传镇,张雁如,胡祚春;邢台地区平均断错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1975年02期
12 赵国光;苏刚;;走滑断错地貌的特征及研究方法[J];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2002年00期
13 冯先岳;地震断错地貌[J];内陆地震;1991年01期
14 冉洪流,周本刚;地表潜在断错位移的概率评价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15 侯康明,郭敬信,侯珍清,陈爱玲,王华林;昌马断裂带的水平断错与强震重复率估计[J];中国地震;1990年03期
16 刘勇;;对起重机断错相保护设置的探讨[J];起重运输机械;2011年02期
17 郑治真,胡祚春;大地震前后平均断错的时空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1978年01期
18 朱成男,段加乐,孔祥红;红河断裂带的断错水系发育与地震活动问题[J];地震研究;1982年03期
19 程绍平,彭贵,李洪春;宁夏海原南华山北麓断裂带的冲沟断错与8.5级强震重复率[J];地震地质;1984年04期
20 王龙翔;周张森;张树泉;张延兵;;起重机断错相保护装置使用分析[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本刚;;川滇和华北地区2万年以来地表断错事件的群集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钱洪;唐荣昌;;龙泉山西坡断裂地面断错量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3 蒋溥;梁小华;;华北地区地震断错及其形变场和应力场[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4 赵翔;;地壳伸展区对周围断错活动的控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5 马保起;苏刚;侯治华;舒赛兵;;云南建水-蒙自一带断裂滑动速率与冲沟对走滑断错的响应[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6 蒋溥;梁小华;董津城;;断裂地震地表断错危险性的工程评价——以北京平原区为例[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姚大全;汤有标;;活断层断错产物的定向微观古地震标志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8 徐锡伟;;阿尔金断裂带肃北-阿克塞段晚第四纪断裂作用的定量断错地貌学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9 郝重涛;梁小华;陈国光;蒋溥;;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断错危险性工程评价[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丁锐;任俊杰;张世民;吕延武;刘汉永;;丽江-小金河断裂中段晚第四纪古地震历史[A];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4: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专题15: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良鑫;晚更新世以来山前地貌面对构造活动与气候作用的响应[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文涛;基于高分辨率DEM的活动断层断错水系剖面信息提取add-in插件的设计与实现[D];云南大学;2015年
2 周苏苏;新乡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与断层活动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法院 王永涛;为了沉甸甸的托付[N];人民法院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