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
【摘要】: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构造变形过程的研究是创建大陆岩石圈动力学理论、探讨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是整个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也是其最新的和正在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发育了多条晚第四纪仍强烈活动的大型活动构造带,同时还形成了多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其内沉积了连续而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不仅记录了详尽的高原变形历史,而且还蕴涵着高分辨率的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信息,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构造变形、古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最佳地区。
本论文正是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运动特征、主要新生代盆地的演化与构造变形等两方面的研究为主线。归纳总结了本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的时空演化特征和过程、构造变形的动力学模式和机制等,进而认识和理解本区构造变形与整个青藏高原多阶段隆升的关系。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经历过四个强烈的构造变形时期:第一期距今约5.1Ma左右:第二期介于上新世末与早更新统之间,大约3.58Ma左右,它们均形成了明显的角度不整合面;第三期表现为中更新统与下更新统七个泉组之间(0.73Ma)的不整合接触;第四期发生在晚更新世之前,使区内的Q_1-Q_2地层褶皱变形。同时本区还发育了多条走向基本一致、呈NWW向首尾错列的活动褶皱与活动断裂带,主要有怀头他拉、俄博山和锡铁山-阿木尼克山等三排逆断裂-褶皱带,5.1Ma以来其地壳总缩短量为18.95Km左右,平均地壳缩短率为3.72mm/a;3.58Ma以来的总地壳缩短量为8.8Km,地壳缩短率为2.46mm/a左右。巴音郭勒河北缘断裂带是该区新发现的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带,长约60km,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28±0.18mm/a。该区的构造变形表现为一组逆冲断裂带逐渐由山体前缘向盆地内部扩展,形成由山体向外依次变新的一系列逆断裂-背斜带,它们应属于复合型的前展式逆断裂推覆构造带。
鄂拉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以强烈的右旋走滑活动及受其控制的晚新生代盆地变形为特征。其中鄂拉山断裂带是分隔本区的柴达木盆地与共和盆地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长约207km,由六条规模较大的次级断裂段主要以右阶羽列而成,阶距1~3.5Km左右。该断裂由挤压逆冲转换为右旋走滑的时代为第四纪初期。造成大的地质体断错9~12km。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4.1±0.9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15±0.1mm/a。乌兰盆地和茶卡盆地是发育在鄂拉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的前展式断陷盆地,存在三期强烈的构造活动期。Ⅰ期:活动时代介于13.07Ma之后、7.78Ma之前,很可能对应10~8Ma左右在青藏高原普遍存在的一次强烈构造事件;Ⅱ期:活动时代在4.34Ma之后、第四纪之前,可能对应3.4Ma左右的青藏运动A幕;Ⅲ期:第四纪早中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其中乌兰盆地上述各期地壳缩短量分别为1.4~1.5Km、6.85~6.95Km和5.65Km左右,前两次的地壳缩短率分别为O.18~0.19mm/a和1.90~1.93mm/a。乌兰盆地北缘地壳总缩短量为13.9~14.1Km,平均缩短率为1.79~1.81mm/a。茶卡盆地北缘地壳缩短量为2.5Km,地壳缩短率为0.5~2mm/a。
日月山地区的构造变形主要以热水-日月山断裂带强烈的右旋走滑活动为特征,形成了本区复杂多变的构造转换关系。断裂北端为NWW向的托勒山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西延即为哈拉湖断裂,南端为拉脊山断裂带,形成规模较大的挤压逆冲构造。热水-日月山断裂带长
约183Km,主要由四条不连续次级断裂段呈右阶羽列而成,并在不连续部位形成拉分型小盆
地,阶距2一3Klll左右。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3.25士1.75mn岁a,垂直滑动速
率为0.24士0.14llul岁a。青海湖盆地是受日月山断裂和青海南山南缘断裂控制的背驮式断陷盆
地。
拉脊山地区是一条形成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期强烈构造变动的晚新生代再生造山带。拉
脊山断裂晚更新世甚至全新世以来仍有活动,造成断裂两侧有历史记载以来20多次5级左
右中等地震的发生。它实际上是介于NNW向的热水一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带与NWW向的西秦
岭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一个大型挤压构造区,是调节上述两组断裂之间应力应变关系
的构造转换带,它控制和影响着周缘晚新生代盆地的演化与变形。
位于拉脊山南侧的贵德盆地属于前展式的挤压断陷盆地,晚新生代以来存在四期强烈的
构造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ZIMa、7.78Ma、3.6Ma和2.8一2.6Ma左右;前三期的地壳
缩短量分别为4.OKm、2.75Klll和3.35一3.65Kln;地壳缩短率分别为0.19训rn/a、o.35nlll岁a、
0.93一1.01叮田耐a。贵德盆地东北缘地壳总缩短量为10.1一10.4KJll,平均缩短速率为
0.48刃.5Omlll/a。显然,上述各次事件的强度是有差异的,其中3.6Ma的构造活动规模大、
影响深远,它不但使贵德盆地内部褶皱变形,也使盆地周围山体强烈隆起,盆地结束大型湖
相沉积的历史而转为冲洪积环境,并在山麓地带沉积较厚的磨拉石建造,从而奠定了贵德盆
地第四纪地貌发育的基本格架。
位于拉脊山东侧的临夏盆地自7.78Ma开始发育生长褶皱,代表缓慢的构造隆升过程;
发生在3.38Ma左右的一次构造事件?
|
|
|
|
1 |
张培震;郑德文;尹功明;袁道阳;张广良;李传友;王志才;;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J];第四纪研究;2006年01期 |
2 |
刘永前;方小敏;宋春晖;李立立;程彧;;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新生代构造旋转及其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9年02期 |
3 |
袁道阳,张培震,刘小龙,刘百篪,郑文俊,何文贵;青海鄂拉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所反映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变形机制[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
4 |
王国灿;曹凯;张克信;王岸;刘超;孟艳宁;徐亚东;;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阶段的时空格局[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3期 |
5 |
杨国华,韩月萍,王敏,马庆尊;中国大陆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的水平形变[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3年03期 |
6 |
周民都;;青藏高原东北缘深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回顾[J];西北地震学报;2006年02期 |
7 |
高明星;刘少峰;;DEM数据在青藏高原地貌研究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01期 |
8 |
袁道阳,石玉成,刘百篪;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晚第四纪水系沉积物年代标尺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1999年01期 |
9 |
侯光良;许长军;樊启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三次扩张与环境演变[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
10 |
张珂;蔡剑波;;黄河黑山峡口最高阶地宇宙核素的初步年龄及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J];第四纪研究;2006年01期 |
11 |
施炜;马寅生;吴满路;张云峰;杜德平;;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6年03期 |
12 |
虢顺民,江在森,张崇立;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块体划分与运动态势研究[J];地震地质;2000年03期 |
13 |
祝意青,胡斌,朱桂芝,徐云马;民乐6.1级、岷县5.2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1期 |
14 |
周民都;张元生;石雅鏐;张树勋;范兵;;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三维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1期 |
15 |
李松林;赖晓玲;;青藏高原东北缘似三联点构造的初步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2期 |
16 |
;《地学前缘》2006年第13卷总目录[J];地学前缘;2006年06期 |
17 |
王修喜;李吉均;宋春晖;张军;赵志军;高军平;潘美慧;;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J];沉积学报;2006年06期 |
18 |
祝意青;;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前兆特征研究——流动重力方法[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5期 |
19 |
张先康,李松林,王夫运,嘉世旭,方盛明;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和华北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差异——深地震测深的结果[J];地震地质;2003年01期 |
20 |
张会平;张培震;吴庆龙;陈正位;;循化-贵德地区黄河水系河流纵剖面形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