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地区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摘要】:
青藏高原东北缘属柴达木—祁连活动地块,是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也是其最新的和正在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块晚新生代到现今的构造变形十分强烈,遍布全区的晚第四纪活动逆冲断裂、走滑断裂和活动褶皱表明整个地区正在遭受地壳缩短和左旋剪切作用。阿尔金断裂带为青藏块体西北缘一条大型北东东向左旋走滑断裂,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全长约1600km,具逆冲—左旋走滑特性。习惯上将阿尔金断裂分为西、中、东三段,其中东段在阿克塞以东,断裂的左旋滑动速率沿走向向东规则递减,与其东部段落上肃北、石包城和疏勒河等3个三联点想南东扩展的活动逆断层上盘推覆体逆冲抬升密切相关。
肃北是西边的第一个三联点,该地区位于祁连山褶皱带西南缘,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之间,区内构造复杂。对于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阿尔金断裂肃北段,而对于肃北以东地区的研究比较薄弱,基本处于空白。肃北地区有4条主要断裂:野马河北侧断裂、野马河南侧断裂、肃北西南逆冲断裂以及党河南山断裂,另外还有3个断裂作用控制的小型盆地:肃北盆地、野马河盆地和盐池湾盆地。
根据本地区的研究现状,对以下内容进行调查和研究:
1)区域地貌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水系、山脊、盆地、冲洪积扇的分布特点,构造活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等。
2)区域内重要断裂,即野马河南侧断裂、野马河北侧断裂、肃北西南逆冲断裂以及党河南山逆断裂。通过实地勘察,追踪这些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和断裂地质地貌特征,收集分析相关资料,揭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3)通过对区域内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研究,结合学者对该地区其他断裂的研究成果,区域内主要断裂构造的运动特征和转换关系。
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结合已有资料,得出的主要结论:
1)野马河北侧断裂总体走向70°,长约30km。以老虎沟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个几何不连续段,两者呈左阶排列。该断裂是一条左旋走滑兼逆冲活动断裂,逆冲活动以北盘向南盘逆冲为主,控制了野马河盆地的西北缘。野马河北侧断裂是一条晚第四纪以来比较活跃的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逆冲速率为(0.4±0.07)mm/a,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27±0.18)mm/a。
2)野马河南侧断裂东西向展布,总全长约65km。该断裂东西两侧出露于地表的部分均具有明显的逆冲、走滑地质地貌特征,控制了野马河盆地的南缘。
野马河南侧断裂是一条晚更新世以来比较活跃的断裂。其中,西段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5.65±0.51mm/a,逆冲速率为0.25±0.03mm/a。东段全新世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0.28±0.07mm/a,全新世以来的平均逆冲速率为0.11±0.02mm/a。断裂东段开挖的探槽揭示该断层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
3)肃北西南逆断裂整体呈反“S”形,总体走向NWW,长约17km。沿断裂发育了较多典型的逆冲推覆地貌,以及冲沟出露的断层剖面,叠瓦状逆冲断层比较发育,控制了肃北盆地的西南缘。
肃北西南逆冲断裂是一条典型的逆冲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逆冲速率为0.86±0.16mm/a;水平活动速率相对较弱。
4)党河南山逆断裂是展布于党河南山北侧前缘地带,总体走向NW。断裂以逆冲为主,南盘向北逆冲,错断了全新世洪积扇,控制了盐池湾盆地的西南缘。该断裂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逆冲速率为0.04±0mm/a。北侧断裂开挖的探槽揭示该断裂发生过1次古地震事件,南侧断裂开挖的探槽揭示该断裂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
在肃北地区,阿尔金断裂东段运动量的减少,被三部分构造运动所分解,一是野马河北侧断裂和野马河南侧断裂以左旋走滑、逆冲的形式所分解;二是党河南山的隆升和党河南山逆断层所引起的地壳缩短所分解,三是肃北地区的其他构造,如盆地、褶皱的活动所分解。总的来看,肃北地区的主要断裂滑动速率和逆冲速率都比较低,叠瓦状逆冲现象比较普遍,区内有断裂、盆地、褶皱等多种构造参与了变形分解和运动转化,这些结论都说明了该地区物质向东挤出的速率和幅度是有限的,符合“叠瓦状逆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
|
|
|
|
1 |
彭树森;“阿尔金断裂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形变的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已经实施[J];内陆地震;1994年03期 |
2 |
李海兵,杨经绥;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隆升的证据[J];地学前缘;2004年04期 |
3 |
王挺梅,李建平;房山县上方山古地震补遗[J];地震地质;1986年04期 |
4 |
黄兴根;张英礼;王瑛;;唐山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S1期 |
5 |
赵根模,王若柏,刘雨田,郑文俊;远古时代京津唐地区一次大震的研究[J];地震地质;1989年02期 |
6 |
袁道阳,刘百篪,吕太乙,何文贵,刘小凤;北祁连山东段活动断裂带古地震特征[J];华南地震;1997年02期 |
7 |
崔军文,张晓卫,李朋武;阿尔金断裂:几何学、性质和生长方式[J];地球学报;2002年06期 |
8 |
任收麦,葛肖虹,刘永江,常丽华,吴光大,袁四化;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J];地质通报;2004年Z2期 |
9 |
吴根耀;关静;;“地层中地震记录(古地震)”一书出版[J];地质科学;2007年03期 |
10 |
王笑嫒;中国活动断层与古地震专题讨论会暨中国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宁夏召开[J];地震地质;1980年04期 |
11 |
张治洮;;阿尔金断裂的地质特征[J];西北地质科学;1985年09期 |
12 |
周勇,潘裕生;茫崖-肃北段阿尔金断裂右旋走滑运动的确定[J];地质科学;1998年01期 |
13 |
邓起东,晁洪太,闵伟,钟以章;海域活动断裂探测和古地震研究[J];中国地震;2002年03期 |
14 |
计凤桔,郑荣章,李建平,徐锡伟,王峰;阿尔金断裂沿线阶地黄土堆积的TL年代与古气候变迁的关系[J];核技术;2003年01期 |
15 |
蔡克明;1548年蓬莱地震[J];地震地质;1987年02期 |
16 |
闵伟,张培震,邓起东;中卫-同心断裂带全新世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质;2001年03期 |
17 |
张岳桥,陈正乐,杨农;阿尔金断裂晚新生代左旋走滑位错的地质新证据[J];现代地质;2001年01期 |
18 |
黄兴根;焦振兴;张英礼;;北京宣武门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1981年03期 |
19 |
环文林;时振梁;杨宝仁;;中国活动断层和古地震专题讨论会概况综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1期 |
20 |
赵根模;刘雨田;郑文俊;王若柏;;天津地区首次发现全新世古地震遗迹(简讯)[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