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榆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与大震危险性评价

金卿  
【摘要】: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中段,自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大陆变形。榆木山位于祁连山北缘,介于酒东、民乐盆地之间,是祁连山主体山系以北的河西走廊中段南侧一座突出的隆起山系,在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作为祁连山地块的一部分(东北缘)也强烈地隆升。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是新构造运动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对周围地区的地质结构演化和现代构造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界断裂现代构造活动的研究,不仅对边界断裂带本身,而且对青藏高原内部活动特征的认识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榆木山活动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祁连山逆冲断裂带的中部,分为榆木山东缘断裂和榆木山北缘断裂两条活动断裂。 榆木山北缘断裂展布在榆木山隆起带北部边缘洪积扇上,沿山体边缘呈北西西至北西向延伸,断裂西起元山子,向东经苦水沟、芦泉河、梧桐泉、石炭沟、西大口,止于梨园河口,全长约60km,总体产状为275~300°/SW∠43~61°。根据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及活动性将该断裂分为三段:元山子至芦泉河为西段;芦泉河至九个泉为中段;排路口至梨园小口子为东段。 通过对古地震探槽的分析和陡坎年代计算可以确定4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事件Ⅰ为距今(4.066±0.086)ka以来.;事件Ⅱ的年代为距今6.28ka;事件Ⅲ为距今(8.382±0.074)ka以来;事件Ⅳ为距今10.29ka或更早。另外结合陡坎年代可以看出古地震事件具有准周期复发特征,其复发间隔约2000a,最后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为4ka,具有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榆木山北缘断裂西段的左旋走滑速率为1.69mm/a;中段的平均逆冲速率为1.04mm/,水平缩短速率为2.86mm/a,左旋走滑速率为1.72mm/a;东段的平均逆冲速率为0.28mm/a,水平缩短率为0.60mm/a,左旋走滑速率为平均为1.11mm/a。由此可见,沿断裂中段逆冲速率及左旋走滑速率最大,向两侧呈现减小的趋势。 榆木山东缘断裂沿榆木山东部边缘呈北北西向分布,全长约110km,断裂总体走向320~330°,倾向南西,倾角约60°,断裂北起黄家湾村西,向南经大、小磁窑、黑河口,西武当、花寨子,至马蹄寺以南即渐消失。我们在临泽南黄家湾西发现一段长约8km的断层陡坎,为了证明其活动性在此处开挖了3个探槽;在大慈窑口北最新洪积扇上发现了一段长约100m的陡坎,也在此处开挖了一个探槽。 通过对探槽开挖的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榆木山东缘断裂全新世以来发生过多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发生时间可以确定的事件分别为:事件Ⅰ为距今(2.326±0.064)ka之前;事件Ⅱ为距今(3.902±0.055)ka之前。最后一次事件的离逝时间大于(2.326±0.064)ka。最近一次的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年代为2.326±0.064)ka。 榆木山东缘断裂分为3个主要段落,本次研究主要在北段和中端,其中在北段黄家湾西处Ⅰ级阶地逆冲速率为0.86mm/a,水平缩短率为0.86mm/a;在中段大慈窑口北处的最新洪积扇处平均逆冲速率为0.32mm/a,水平缩短率为0.21mm/a。断裂在北段的滑动速率较大,活动性较强。 榆木山北缘断裂最近一次的古地震事件发生的年代为(4.066±0.086)ka,这与公元180年表氏7级地震的发生时间并不吻合;另外从断裂断错地貌来看,沿榆木山北缘断裂带陡坎都发育在高阶地或高洪积扇上,并未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因此认为榆木山北缘断裂不是公元180年表氏7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在对榆木山东缘断裂黄家湾西Ⅰ级阶地上发现连续的低矮陡坎及大慈窑口北新洪积扇陡坎进行古地震考察,认为发生在该地区的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是在距今(2.326±0.064)ka年之前,这与公元180年表氏7级地震不符,因此榆木山东缘断裂也不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通过现代地震分析,发现现代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榆木山东缘断裂北段,结合前人对该地区大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认为所以榆木山东缘断裂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有利,李保俊,杨景春;用沉积学方法研究榆木山东缘断层的水平活动[J];第四纪研究;1999年01期
2 邢成起,梁晓鹏,张杰,董治平;河西走廊榆木山前土壤发育特征及其随时间的演变关系(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1998年03期
3 潘宏勋,葛肖虹,刘俊来;对祁连山北缘榆木山隆起的质疑[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邹谨敞;虢顺民;陈志泰;代华光;;榆木山东麓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J];高原地震;1993年02期
5 李玉龙,邢成起;河西走廊地质构造基本特征以及榆木山北麓与黑河口上龙王活断层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88年02期
6 钱生华;应用断层的活动性分析民乐-张掖盆地及外围地区的强震危险性[J];西北地震学报;1997年02期
7 陈柏林;刘建民;刘建生;王春宇;张永双;董诚;吴乃芬;;高台车站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J];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8 邢成起,吕德徽,董治平,孙忠,陈军营,贾政;河西走廊榆木山前土壤发育特征及其随时间(年代)的演变关系[J];地震地质;1998年01期
9 边庆凯,张培震,苏向洲;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断层活动性[J];华北地震科学;2001年03期
10 王多杰,徐小卫;民乐盆地的新构造与地震[J];甘肃地质学报;1991年01期
11 范锡朋;黑河流域“河流—含水层系统”基本特征及其合理开发利用[J];甘肃地质学报;1991年02期
12 潘俊茂;;关于“表是”地震参数修正问题初探[J];华北地震科学;1987年01期
13 陈志泰,郑文卿,李步云;祁连山中段现代应力活动与浅层应力预报地震研究[J];高原地震;1994年04期
14 潘俊茂;高台陡坎成因──汉代古边墙遗迹的分析[J];内陆地震;1995年01期
15 陈志泰;青藏高原东北缘断层活动及其动力作用[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S1期
16 邹谨敞,邵顺妹;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研究[J];遥感学报;1995年03期
17 李奋其,王成善,朱利东,向芳;区域挤压体制下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以河西走廊和北祁连山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2年04期
18 莘海亮;张元生;郭晓;李稳;;2004年6月甘肃临泽震群地震精确定位[J];西北地震学报;2008年01期
19 蔡厚维;试谈河西走廊的新构造运动[J];甘肃地质学报;1987年00期
20 侯康明,石亚缪,张忻;青藏高原北部NNW向构造活动方式及形成年代[J];地震地质;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邵延秀;袁道阳;;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干活动断裂大震危险区预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文俊;张培震;葛伟鹏;Peter Molnar;张会平;袁道阳;刘建辉;;河西走廊北部合黎山南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响应[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小飞;祁连山北部侵蚀速率的时空分布与构造抬升变形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郑文俊;河西走廊及其邻区活动构造图像及构造变形模式[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忱;祁连山中段榆木山地区地貌指数分析及其活动构造意义[D];兰州大学;2012年
2 金卿;榆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与大震危险性评价[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1年
3 王军;祁连山中段大河阶地光释光测年及构造变形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秀霞;顾及误差的遗传算法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