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钟美娇  
【摘要】: 地震孕育和发展过程中有“热”释放,因此可以用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地表温度异常变化,以预测强震的发生。为了从长期和短期的地表温度变化趋势中寻找震前地表温度异常规律,本文研究了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2003年9月27日中、俄、蒙7.9级地震、1996年11月19日新疆和田7.1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这几个典型震例震前地表温度异常现象,并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针对微波遥感、静止卫星FY-2C和MTSAT-1R遥感资料开发了数据处理软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本文重点研究了地震区地表温度的时间序列特征,对地震区进行了温度窗口扫描,获得了好的结果。对微波遥感资料与热红外遥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2)结合发震区的地质构造资料,从热红外遥感图像信息中提取了发震区域的构造在地表的展布,进一步说明了温度呈条带状分布与断层展布有密切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热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地表温度地震异常是一种短期地震前兆异常,即震前3个月内出现温度异常; (3)新发现大地震的温度异常空间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展布存在密切的关系,与前人的某些研究结果不一致,温度异常区不是大面积存在,异常区的迁移也不太明显。当然本研究的震例还不多,但这一新发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这对地震三要素的地点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4)巴基斯坦7.8级地震震前温度总体上是一个下降过程,即负异常。而新疆和田7.1级地震和中、俄、蒙7.9级地震震前温度异常是正异常。3个地震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震前是一个增温过程”不完全一致,其中2个地震一致,1个地震不一致。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地下逸出物质与地表物质起主要作用的热交换,即当逸出物质的温度低于地表温度时,经过热交换后,地表温度降低,反之地表温度升高。原因之二也有可能是发震断层在受到挤压力的作用下,断层处于封闭状况,导致地下热能无法释放,从而出现震前热红外负异常现象。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J];空间科学学报;2018年02期
2 ;第五届全国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J];空间科学学报;2017年05期
3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J];雷达学报;2016年05期
4 ;第四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5年02期
5 欧祥荣;;空间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J];空间电子技术;2015年03期
6 颜士州;;金亚秋:微波遥感探测“科学之眼”[J];新青年(珍情);2020年07期
7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3年11期
8 郭凯;吕勇;;微波遥感技术在雷达中的应用探究[J];信息通信;2012年03期
9 ;第三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2年05期
10 孙安利;贾建华;徐新刚;黄文江;;土壤湿度微波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测绘科学;2009年06期
11 ;《空间微波遥感数据验证理论与方法》出版[J];遥感信息;2006年02期
12 姜景山;微波遥感信息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讨论[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年01期
13 姜景山;中国微波遥感的现状与未来——微波遥感专辑代序[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0年02期
14 滕惠忠,李秉秋;微波遥感及其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J];海洋测绘;1997年01期
15 范永弘,赵红,潘时祥;微波遥感的特点和进展[J];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16 石实;;90年代——微波遥感的时代[J];铀矿地质;1990年02期
17 赵柏林,刘建强;卫星微波遥感中云层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18 汪国锋;;微波遥感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J];遥感技术动态;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亚秋;姜景山;董晓龙;卢乃锰;;空间微波遥感前沿与中国微波遥感的发展[A];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5年
2 郑斌强;徐春梅;刘和光;;微波遥感技术实验室技术资料库的建设[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3 刘和光;;海洋微波遥感有效载荷技术[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黄玉琴;郭华东;廖静娟;;微波遥感在城市探测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赵立平;;微波遥感散射理论综述[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6 徐浩;朱宇;刘杰;唐治华;;集群微波遥感卫星稀疏随机分布构型成像[A];第二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成才;李红斌;;利用微波遥感数据计算土壤含水量方法对比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科学与防灾减灾——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4年
8 董晓龙;;星载大气、海洋定量微波遥感技术发展[A];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9 卫星资料同化[C];2018年
9 郑斌强;郑震藩;;国外空间微波遥感器的进展与我们的使命[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10 李紫薇;;GNSS海洋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进展[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11 金亚秋;;电磁散射与空间微波遥感理论研究进展[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2 董晓龙;;微波遥感的极化测量技术[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3 金亚秋;;微波遥感信息理论研究进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14 卢善龙;吴炳方;李发鹏;闫娜娜;文美平;王京;;河川径流遥感监测研究和应用进展[A];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学术年会暨高新技术前沿与发展学术会议程序册[C];2010年
15 林颖;刘和光;许可;;基于FPGA的高速数字复接器的设计[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16 张路;林珲;杨健;彭奕彰;;ENVISAT ASAR数据在多云多雨地区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17 袁业立;;前言[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2003年
18 陆文;严卫;施健康;鲁旭;;全极化微波辐射计定标技术概述[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19 张杰;黄卫民;纪永刚;张有广;;中国海洋微波遥感研究进展[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2003年
20 林明森;;海洋二号(HY-2)卫星用户需求初探[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1条
1 朱雪瑗;基于船载微波遥感技术的海浪和溢油反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2 付浩阳;基于光学及微波遥感技术的土地盐碱化监测及土壤水分盐分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20年
3 赵恒凯;辐射散射组合遥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4 纪永刚;基于微波图像的辽东湾海冰典型要素信息提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5 张远;微波遥感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生物量反演与稻田甲烷排放模拟[D];浙江大学;2009年
6 法文哲;月球微波遥感的理论建模与参数反演[D];复旦大学;2008年
7 徐丰;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的正向与逆向遥感理论[D];复旦大学;2007年
8 吴莹;微波地表发射率的卫星遥感反演和模式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李洋洋;集成光学与微波遥感苏打盐碱地水盐含量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4年
10 宫晓蕙;“嫦娥一号”卫星微波探测对月表参数反演的理论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11 高小六;辽宁矿业开发集中区土壤湿度与植被变化遥感分析[D];东北大学;201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钟美娇;卫星热红外和微波遥感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6年
2 钟亮;土壤微波遥感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姜良美;基于微波遥感农田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盛仲英;微波遥感DDS雷达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李伯祥;基于光学与微波遥感数据的植被覆盖区农田土壤水分反演[D];东华理工大学;2020年
6 丁娅萍;基于微波遥感的旱地作物识别及面积提取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7 买买提·沙吾提;微波遥感数据在盐渍地信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8 郑磊;基于微波遥感的裸露地表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9 葛勇;高海况下海面白冠对微波遥感模式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朱波;微波接收机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1 张其海;SAR影像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中的信息潜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2 奚萌;基于最优插值算法的红外和微波遥感海表温度数据融合[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2011年
13 王川;联合光学和微波遥感数据反演根河林区火烧迹地土壤含水量[D];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
14 唐路;基于双谱散射模型的裸土壤湿度微波遥感反演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5 卞小林;多源微波遥感数据综合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6 王杰;微波遥感海水盐度的算法和影响因素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7年
17 刘叶;海洋复合物的介电特性在海洋遥感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18 丁丽华;滨海盐渍土地区麦田土壤水分的微波遥感估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19 芦海平;室内土壤散射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0 杨迅;复杂分层地面的微波遥感电磁散射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8条
1 陈晨;微波遥感监测极大提高冰冻灾害判别可靠性[N];科学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陆琦;微波遥感助力海洋动力探测[N];科学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巧玲;航天微波遥感研究尚欠火候[N];中国科学报;2012年
4 本报通讯员 王洪勋;微波遥感:新一代气象探空方法[N];中国气象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王晨绯;邵芸:热爱微波遥感,喜欢探究未知[N];中国科学报;2016年
6 本报记者 贾婧;微波遥感:空中的“千里眼”[N];科技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姜澎;金亚秋:我们的科技研究,就是越过终点线后的继续奔跑[N];文汇报;2021年
8 记者 吴苡婷;为卫星装上高性能“千里眼”[N];上海科技报;2012年
9 记者 丁佳;首个基于WEB微波遥感领域知识库发布[N];中国科学报;2016年
10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要做对国家发展有重大推动的研究[N];文汇报;2016年
11 记者 甘晓;“高分三号”成功发射[N];中国科学报;2016年
12 本报记者 李大庆 实习生 黄磊;张升伟:平淡中见绚烂[N];科技日报;2005年
13 本报记者 储舒婷;将国家重任放在肩上,才是有意义的人生[N];文汇报;2019年
14 本报记者 陈敬农;863成果飞天探洪水[N];科技日报;2003年
15 本报记者 王卉;“我欣慰,能为国家尽绵薄之力”[N];中国科学报;2012年
16 本报记者 甘晓;张庆君:永远向新征程进发[N];中国科学报;2016年
17 本报记者 白莲;用“千里眼”守望苍茫草原[N];内蒙古日报(汉);2021年
18 本报记者 彭德倩;为探索外星开启“科学之眼”[N];解放日报;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