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伽师地区中小地震矩张量反演应用研究
【摘要】:
本文利用新疆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中近震源周围的喀什、乌什两个台记录到的伽师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使用波形拟合反演方法分别计算了该区域2001-2004年的100余个Ms≥3.5地震的矩张量解,得到了一系列的震源参数。并利用部分哈佛大学也给出有矩张量结果的地震事件对本文矩张量解的可靠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我们的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利用所得到的矩张量解分析了2003年2月24日6.8级地震前后的地震断层性质及应力场变化情况;作为对比,利用P、S波初动加振幅比的方法计算得到的1998年30余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分析了1998年两次强震前后的震源机制变化和应力场变化情况;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应力场变化情况,利用了1976年以来新疆及邻近区域的的Mw≥6.0的地震计算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方向;最后通过对1977年以来伽师地区Mw≥5.0的地震进行了分时段的应力场变化及地震断层性质变化等方面分析。
综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①由2001-2004年的Ms≥3.5地震所做的矩张量反演得到伽师区域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最大主张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
②本文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98年8月2日、1998年8月27日两次6级地震和2003年2月24日6.8级地震前都出现过中小地震的应力场紊乱的现象。
③研究发现该区域自1977年-2003年期间存在着应力场转向和恢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地震的断层性质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④新疆天山西段地区存在着较稳定的构造应力场,即主压应力场为南北向,主张应力场为近东西向。
⑤初步分析认为在伽师震群区的南部存在一个障碍体可能是震群的产生及小区域应力场转向的原因。
⑥初步分析认为2003年6.8级地震的发生是残余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和触发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同向叠加的结果。
最后还讨论了一些可能影响反演结果及分析结果原因。